您的当前位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05年,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稳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黑龙江省被列入国家试点项目的“赫哲族渔猎文化”保护方案通过国家审核,已签订试点项目协议;开展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区域普查并形成2万余字的调研报告,组织专家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进行论证,完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申报工作,有9个项目被列入国家代表作名录。“送书下乡工程”又向4个县、68个乡镇送出图书62 473册、价值106万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建设粗具规模,国家和省共投入资金558万元,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市、县、乡镇三级分中心和服务站共112个,其中已建成并投入服务的基层中心56个,正在筹建的56个;省级中心的建设随省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初步建成,加工、整合的数字资源已达658G。“文化进区下乡”逐渐形成网络,全省300余个文化单位与118个县区和乡村建立了对口联系点,年送戏下乡近千场,培训农村文艺骨干7 000人次。对全省所有国家级和省级文化先进县进行全面复查,解决了一些长期困扰基层文化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到2005年全省有全国文化先进县(区)20个,省级文化先进县(区)41个,全国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先进地区20个,省级文化先进农场28个、省级文化先进林业局7个,有38个县(乡)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18个城市社区、乡镇和农村文化大院受到国家的表彰和奖励。哈尔滨市图书馆、齐齐哈尔市图书馆、海林市图书馆、海伦市图书馆和牡丹江市群众艺术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哈尔滨市图书馆和齐齐哈尔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被评为国家级先进集体。全省形成各类群众创作演出群体3 100余个。截至年底,共获全国“群星奖”金奖6项,银奖15项,铜奖6项;获“蒲公英奖”金奖4项,银奖15项,铜奖19项。群众文化活动向品牌化方向发展。“城市之光”和“金色田野”逐渐发展成为黑龙江省群众文化活动两大品牌,13个地市和农垦、森工系统都普遍开展并打造了各具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 (李文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