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新晚报》

  《新晚报》立足从小处人手关注社情民生,从大处着眼领衔主流舆论。2005年12月,在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记协联合组织的全国晚报质量检查评比中,《新晚报》获第一名。3月25日,与哈尔滨市建委联合开展“共筑诚信房-7号行动”,发表报道近百篇,期间接到投诉1 500余件,涉及开发企业150余家,7家失信企业被吊销资质,18家失信企业受到处罚,帮助5 000余户居民解决了住房难题。推出“打击窃水”联合行动,查处近千家窃水户,补交水费1 500余万元。推出“为私营企业讨养老钱”联合行动,即社会保险扩面专项检查,新参失业保险3.5万余人。《中小学生上课时间能不能晚点儿》一文,使百万中小学生上课时间推迟20分钟。与黑龙江大学及其附属中学举办两场公益性“中考、高考名师报告会”,与市招考办、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2005年高考填报志愿咨询大会。8月31日,与省妇联、省妇女儿童基金会联合开展“寻千名爱心父母,为孤贫儿童织毛衣”大型公益活动,发出可织1 000件毛衣的毛线,收回毛衣3 005件,2 000余人参与活动。与市供热办联合开展“保供暖,打窃热”活动,400余家违法户被依法查处,这是哈尔滨市首次处罚窃热违法户。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门对门学生专车”活动,学生专车从上年的8条线增至25条线。记者深入采访讲究“速度”:《记者目击:废墟中的双苯厂》、《我在中国埋下毒气弹》、《扶余农用车坠崖12人死亡》、《拉林河底挖出小火车》、《伊春山洪2万人转移》、《居民区发现疑似放射源》等报道,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发出。“神六”升空,记者第一时间发回采访航天员家属的稿件。市人大、政协“两会”,提前开通“两会”短信平台,市民可在最短时间内通过手机登录新晚报网,发表意见和建议;开幕前一天开通“百姓热线”,对涉及养老、医保、退休、城市建设等百姓关注的问题,予以及时摘发。11月,哈尔滨市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先后发表《四大措施防控水污染》、《市场饮用水供应充足》、《停水时见证生命之光》等应对水危机的报道;推出《同心协力此战必胜》、《困难之时仍从容》、《百姓利益第一》等系列言论;策划《沉着应对-2005哈尔滨大停水备忘之一》等3篇系列报道。11月21-30日,刊发稿件240篇、图片242幅、专版142个,期间《新晚报》零售每天加印2万份。拓展新闻触角重视“广度”:“追击”江水污染带,记者赶赴污染带流经的四市县进行采访,发回第一手资料。七台河矿难,记者井下采写《200米深井绝处逢生》等报道。三赴拉林河,记者采写《百年小火车“开”出拉林河》等10篇报道。承办集鸽“放飞和平”大型公益活动,万余和平鸽在沈阳历史博物馆纪念碑前放飞,并在哈尔滨市策划设立“放飞和平”雕塑。7名“极地特约记者”随“雪龙”号科考船抵达南极,在南极中山站附近展开“新晚报无处不在”的横幅,发回《新晚报》有史以来新闻触角延伸最远的一次报道。20名记者赴全国各地采访,出版51万字的《情系哈尔滨》一书,记述70余位文化艺术名人与哈尔滨难以割舍的血脉情缘,并在《新晚报》连载。出版精品特刊,创下历年之最,新闻获奖频频。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出版120版大型纪念特刊;《百年印记-纪念哈尔滨设治百年》特刊,讲述哈尔滨“千年文脉、百年设治”的厚重历史。精品楼盘特刊、汽博会特刊、高考填报志愿完全手册等特刊,深受读者青睐。 (康 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