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哈尔滨市

  市委书记:杜宇新 1953年12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69年9月参加工作,2003年12月任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
    副书记:石忠信(回族)史文清(蒙古族) 王 颖(女)邹新生 方存忠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孟广遂
    副主任:淳于永菊(女) 许德生尚玉金 张振藩 于洪保 许桂芝(女)孙文志 张福庆
    市长:石忠信(回族) 1947年6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68年11月参加工作,2002年2月任现职。
    副市长:史文清(蒙古族) 方世昌王世华 王大伟 聂云凌 张桂华(女)丛国章
    市政协主席:杨国俊
    副主席:王华放 齐燕滨杨亚光(回族) 姚建亭 肖鸿麟张郑婴 解应龙 纪效民
    【概况】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中国东北北部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地处黑龙江省南部,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之间。市辖8区11县(市)、193个乡镇、90个街道办事处、1 879个行政村。幅员面积5.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 27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20平方公里。总人口974.84万,其中市区人口398.96万。哈尔滨市是全国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以盛产优质水稻、大豆、玉米等著称;林区除生长红松、落叶松、白桦等林木外,还栖有东北虎、黑熊等珍稀动物和禽类40余种;山地出产人参、黑木耳、蘑菇等野生经济植物;全市已发现铜、铁、煤等矿种63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25种;全市有自然保护区12个,面积11.94万公顷。
    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 830.4亿元,同比增长14.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5.5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8亿元,同比增长2.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9亿元,同比增长2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8.1亿元,同比增长12.7%。哈尔滨市综合实力连续2年跻身全国城市前10位。
    产业基础日益雄厚。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9.3∶31.2∶49.5调整为16.4∶35.3∶48.3。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2005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90.9亿元,同比增长16.2%,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工业增长质量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74.2提高到128.4。优势产业逐步做大趋强,机械、食品、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227.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5%。哈电站集团、哈航、哈啤、哈药等骨干企业综合实力居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粮食产量达到92.54亿公斤,创历史新高。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达到51.7%。获得认证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到119万公顷。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带动农户和拉动农民增收的水平有较大提高。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84.5亿元,同比增长13.9%。商业格局日趋完善,商业业态实现多元化。旅游业由小到大,成为全国主要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冰雪旅游发展成国际化知名品牌。2005年旅游业总收入122.6亿元,同比增长22.2%。物流、金融、会展、交通、房地产、信息咨询等服务业稳步发展。
    城市发展空间实现历史性扩展。经过行政区划调整,城区面积扩大到4 272平方公里,是原来的2.6倍。编制完成新一轮《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半径为100公里的都市圈建设开始启动。实施“开发江北、两岸繁荣”战略,对松北区、呼兰区进行整体开发,启动哈西、哈东、顾乡、群力、新香坊、平房工业新城等区域性调整改造,松花江南北两岸联动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实施《哈大齐工业走廊哈尔滨段规划》,完成总投资43.8亿元,161户企业签订入区协议,其中65户企业开工建设。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特色更加突出。树立科学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由建设“水泥城市”向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市转变,由单纯城市功能建设向功能建设与文化延展并重转变。建立有效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机制,实行市区联动、区企联动、重心下移,推动城市面貌和环境质量发生重大变化。“十五”期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493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2倍。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基础设施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新建4座大型桥梁,建成二环快速干道,拓宽改造141条道路,建设通乡通村公路l 595公里。新建、改造供水管网250公里。磨盘山水库供水一期工程实现下闸蓄水。实施道里集中供热、西南部集中供热等13项工程,新增集中供热面积4 683万平方米。完成沿江生活污水截流、文昌污水处理厂二期、太平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65万立方米。建成3座大型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85%。新增供气管网334.4公里,燃气普及率达到95%。削减水、气污染物2万吨,全年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301天。城市文化品位不断提升。建设改造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印度风情街、高丽一条街、三大动力路、哈药路等文化街区,实施太阳岛综合整治、沿江风景长廊改造、北方森林动物园等工程,完成哈尔滨关道复建和犹太会堂、清真寺等综合改造工程,辟建市民广场、俄罗斯河园、巴黎广场、维也纳音乐广场等50个区域性广场。加大环境整治和城管综合执法力度,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区新增绿地130.8公顷,植树428万株,绿化覆盖率28.35%。铺装改造背街巷道1 178条,建成无棚厦生活片区300个、达标景观庭院1 118个,安装500条无照明街路路灯。实施了火车站广场、博物馆地区和铁路沿线等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完成造林20.32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
    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不断加快,2003年以来完成国有企业改制1 403户,引入投资26.5亿元,转让国有资产收益27.8亿元,其中2005年完成1 113户。哈啤、哈药、哈水泥厂、哈一百等20户企业实现战略性重组。配套改革进展顺利,分离移交71所市属企办学校和19所企办医院。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撤乡并村和税费改革基本完成,减轻农民负担取得历史性突破。开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清除自行设立机构134个、编制8 575个,撤销、合并事业单位156个,精减事业编制3 567个。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2005年海关进出口总额27.1亿美元,同比增长17.5%。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机电、高新产品出口增势强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型车出口量居全国同行业第一。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对俄贸易稳步增长,科技合作成果显著。“哈洽会”升级为国家级展会,确立了中国对俄经贸第一展会的地位。通过“香港活动周”、“韩国周”、“东盟博览会”等活动,搭建了对中国香港和东南亚各国的招商引资平台。五年利用外资15.1亿美元,在哈尔滨市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到54个,世界500强企业有18家。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0 0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 006元,同比增长12.6%和10.5%。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住房、教育、汽车、旅游渐成消费热点。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6.7平方米,农村居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77.7%。五年安置城镇社会就业人员5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32.8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向失业保险并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84%、88%和65.5%,确保40万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11.4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30.5万人次享受住院医疗保险待遇。加大对困难群众救助力度,142.6万人次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支付低保资金7.8亿元;供暖补贴、供水补贴、教育助学、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政策进一步落实;改造危房棚户区585万平方米,为特困家庭解决廉租住房1 127套,完成人均住房6平方米以下廉租户的住房解困工作。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综合科技实力不断增强,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五年共取得科技成果4 733项,申请专利12 607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2.2%。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布局和结构得到优化,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教育技术信息化建设居全国领先地位。文化事业异彩纷呈,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创新。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完成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项目27个,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逐步扩大。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3‰以内。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筹备工作全面展开,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安装健身路径1 050件(套)。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开放包容、时尚活力、诚信敬业、和谐奋进”的城市精神,获得全国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和双拥模范城“五连冠”称号。健全信访工作机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继续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哈尔滨”活动,刑事案件综合发案率不断下降。
    行政能力不断增强。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复人大代表建议2 488件、政协委员提案4 449件,办复率100%。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起草审核27件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74件规章和102件规范性文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由1 191项减少到172项。组建市行政服务中心,44个部门入驻中心集中审批,实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推进行政效能建设,从严整治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提高了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并落实重大决策咨询、信息公开等制度,推进电子政务,“中国哈尔滨”网站在国家测评中排名提升到第10位。坚持“课题制”的方法,有效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五年来,哈尔滨市经受住了“非典”疫情等重大突发性公共危机的严峻考验,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哈尔滨市紧紧依靠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快速反应,沉着应对,果断决策,科学处理,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哈尔滨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全市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12%以上。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产业层次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城乡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更趋优化,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宜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和卫生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