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鸡西市

  市委书记:邱玉泉 1953年11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75年8月参加工作,2004年4月任现职。
    副书记:王兆力 韩义德 刘义昌马志勇 李玉刚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文树
    副主任:武贵发 姚 彬 翟增仁李振民 徐德福
    市长:王兆力 1962年12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87年7月参加工作,2005年1月任现职。
    副市长:崔德文 杜 捷 朱玉林矫 健 朱成富 徐振林 马淑华(女)黄乐亭
    市政协主席:刘殿武
    副主席:赵伟光 栾庆华 刘景民张荣德 赫荣晨 朱效利 郑 君杨 敏
    【概况】
    鸡西市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1957年建市,辖密山市、虎林市、鸡东县和6个区、49个乡镇、459个村。总面积22 531平方公里,总人口194.6万。鸡 西市矿产资源丰富,探明矿藏资源54种,开发利用20种,其中煤炭地质储量66.2亿吨,历史上年最高产量3 500万吨,2005年为2 800万吨。石墨地质储量5.4亿吨,居亚洲之首,产量占全国“半壁江山”。初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机械、电力、冶金、建材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主导产业、接续产业和新兴 产业优势互补,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鸡西市农业和北药开发潜力较大。鸡西市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带,耕地、湖泊、湿地及自然保护区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土质肥沃,生态环境好。拥有耕地面积69.73万公顷(地方33.13万公顷),草原面积6.67万公顷,水域面积20.13万公顷。辖区内有11个国有农场和2个森工林业局。正常年景粮食产量在30亿公斤左右,其中地方12.5亿公斤左右。北药资源丰富,野生药材达240余种,已列入国家药典的100种,是发展药业的天然原料库。全市已建成“北药”野生保护基地3.33万公顷,北药产值列全省第2位。鸡西市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旅游资源。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11处,面积5 89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6.1%,有冰雪、森林、湿地、界江、界湖等自然景观,有民族风俗、边塞风情、历史文化遗址等人文资源,有兴凯湖文化、北大荒文化、矿区文化、新开流文化等文化底蕴。全市有名胜风景区10个,景点60余个。被誉为“北国绿宝石”的中俄界湖兴凯湖、中俄界江乌苏里江、中外闻名的珍宝岛、“二战终结地”虎头地下军事要塞等风景名胜,形成了鸡西市独具特色的黄金旅游景观。鸡西市区位优势比较独特。境内中俄边境线长641公里,其中陆地接壤143公里。已开通密山市档壁镇和虎林市吉祥2个国家一类陆路口岸,过货能力190万吨,同俄罗斯、日本、东南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比较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
    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4.6亿元,增长12.6%,创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18.4亿元,增长43.4%,实现了三年翻一番的目标;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1亿元,增长34.33%;一般预算支出17.99亿元,增长28.4%。固定资产投资额35.3亿元,增长23.6%。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5.3亿元,增长17%,对财政贡献率达56%。
    农业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总产值实现54.4亿元,增长8.5%;粮食总产量实现150.4万吨,增长5.2%。主辅换位”成效显著,畜牧业总产值实现18.5亿元,增长20%,占农业总产值的34%,提高6个百分点。成功引进高金食品集团等龙头企业,实现了“龙头企业适度竞争,加工能力适当超前”的战略部署,为畜牧业大发展、快发展奠定了基础。绿色食品发展步伐加快,基地监测面积达到17.6万公顷,产量达122.5万吨,均增长10%以上。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9.43亿元,增长9%;带动农户14.3万户,增长10%。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植树造林0.64万公顷,退耕还林0.58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0.33万公顷。
    工业
    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市集中、人口向社区集中”的思路,规划建设了五大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冶金工业园区。依托北方制钢公司,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围绕北钢“吃配”项目的入园生产厂已有15个。建设重化工业园区。大力引进煤炭转化和精深加工项目,已有4户企业入驻园区。建设医药食品工业园区。珍宝岛药业、美国如新公司已入驻园区。建设煤矿机械产品工业园区。依托鸡西煤机公司,辐射和带动地方配套产业发展,入园和配套企业已达到7个。建设石墨精深加工园区。大力发展石墨精深加工产品,入园企业4个。通过建设五大特色工业园区,带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3.4亿元,增长21.4%;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36.3,提高47.8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
    认真落实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层层分解招商引资任务指标,采取紧逼加压措施,实施专业化招商,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成功举办中俄区域合作论坛、海外华人华侨联谊会、院士兴凯湖智力行、第2届中俄文化交流周、虎头国际和平论坛、全国场地汽车拉力赛鸡西分站赛等文化经贸盛事,为招商引资搭建平台。参加哈洽会、中博会、欧盟商贸洽谈会,赴上海、温州、深圳、肇庆等发达地区学习考察,成功引进山东黄淮集团、沈煤集团、辽阳佰亿集团、四川高金食品集团等一大批战略投资者。全口径引进到位资金39.38亿元,其中域外资金22.23亿元,域外项目222个;实际利用外资1 053万美元,同比增长16.3%。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3 214万美元,同比增长25.3%。其中对俄贸易实现10 960万美元,增长29.5%。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12万人次,增长17%;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04亿元,增长31%。
    城市建设
    启动实施采煤沉陷区二期治理、宝川垃圾处理厂二期工程。拆除28万平方米危房棚户区,开工建设60万平方米住宅和1.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八路一桥及和平、文化2个小区、27条背街巷道改造等工程全面竣工。获得省级地名标志先进城市称号。加强供水、供热和煤气管网改造,市政已入户部分基本实现了全天供气,市区管网内90%以上地区实现了全天供水。开展低空污染专项治理,市区低空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荣获省级卫生城称号。
    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总投入6.55亿元,增长25%。实施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26项,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北方大豆高产研究等项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24亿元,增长47%。调整农村中小学校网点布局,完成3.4万平方米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达到25%,基础教育工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鸡西大学通过了省高评委升本评审;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成立了黑龙江技师学院。成功举办第2届中俄文化交流周、中俄合作论坛等活动,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对鸡西市进行了系列报道,文化事业成果显著。疾病控制中心和急救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得到全面落实。兴凯湖国家地质公园和兴凯湖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获得国家批准,虎林市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恒山红旗湖被批准建设国家级矿山公园。计划生育、广播电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双拥、残联、物价、档案、人事、统计、审计、人防、地震等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7 420元,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 536元,增长10.2%。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就业再就业42 741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8 96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低于控制目标1.2个百分点。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等社会保险稳步推进,基金征缴超额完成省计划;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金、失业人员救济金发放率均达到100%;发放低保金7 434万元;发放农村医疗补助119万元;为300户低收入居民提供了廉租房补贴;筹集资金资助特困家庭学生10.1万人次;建成市农村老年福利中心,在全省率先实现对市区农村五保户统一集中供养。
    政府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序列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大力推进政务公开。认真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3件、建议意见107件,办理政协提案139件,办结率均为100%。认真做好信访工作,群众来信来电办结率分别为97%和86%,较好地维护了信访稳定。“四五”普法和依法治市工作全面推进。开展“平安鸡西”创建活动,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全面启动食品药品安全工程,取得了较好效果。认真落实煤炭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较为平稳。开展行政执法责任制和“两风”评议活动,成效显著。
    【大项目建设】
    启动实施“1234510”工程,青龙山水库和鸡西支线机场建设项目得到国家批准。“两沟一河”治理二期工程已经完工。三条“国际大通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档壁口岸公路主体工程已完工;吉祥口岸公路开工;虎林一列索扎沃茨克国际铁路在省和国家的有力支持下,取得俄方高层的赞同和支持。2005年,全市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项目14个,总投资达9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6.9亿元,其中有3个完工,6个部分完工,5个开工建设,成为鸡西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支撑点。
    【各项改革】
    国企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改制面达到95.4%。成功启动鸡西钢铁公司政策性破产,立新煤矿等5户企业政策性破产已列入国家计划。接收了改制、停破产企业和部分省属企业办社会职能。完成“三条保障线”向“两条保障线”并轨的历史任务,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试点工作全面结束。完成418户地方国有企业58 635名职工的并轨工作,发放经济补偿金47 722万元。通过市区财政体制调整,向区级让利4372万元,调动了各区积极性;区级财政收入实现4.37亿元,增长58.7%,实现了六区行政事业单位开满额工资,人均增加150元。完成了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及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一事一议”制度逐步推开,议成公益事业项目1 171项,增长64%。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对全市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共取消行政许可371项,比上年减少55%;对16个部门、43项审批管理权限向六区下放,进一步完善区级政府功能。对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行政审批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取消和停止行政审批收费项目149项。市、县(区)都组建了投资服务中心,实行一门受理、集中审批、一口收费、限时办结。建立党政领导与企业、投资者联系的“直通车”制度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举报制度,对不作为和乱作为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予以公开曝光,全市经济发展环境明显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