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绥化市

  市委书记:胡世英 1954年12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74年参加工作,2002年4月任现职。
    副书记:于莎燕(女) 张文明谭云民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广福
    副主任:骆岩生 张贤超 李景田文立仁
    市长:于莎燕(女) 1955年11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72年12月参加工作,2002年9月任现职。
    副市长:王洪烈 夏永智(女)王兴有 刘 德 韩慧峰 李 惠所 林
    市政协主席:赵金铭
    副主席:姚明远 王福春 李沛夫刘清田 张东友 宫伏山
    【概况】
    绥化市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小兴安岭余脉的丘陵地带与平原衔接处,地处东经124°53′~128°30′,北纬45°30′″48°02′。东交伊春市,南邻哈尔滨市,西接大庆和齐齐哈尔市,北连黑河市。幅员面积3.4万平方公里。辖肇东、安达、海伦3个市和庆安、绥棱、兰西、望奎、青冈、明水6个县及北林区。绥化市于1862年(清朝同治元年)开发设治。因地处草原密林地带,原得名北团林子。1885年,设理事通判厅,并取“吉祥安顺”之意,改名为绥化。绥化市前身原绥化地区建于1956年3月,专署设在绥化县。1958年8月改为松花江地区,驻地迁至哈尔滨。1965年6月又改为绥化地区,驻地迁回绥化县。199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绥化地区行署,设立地级绥化市;撤销原县级绥化市,设立县级北林区。绥化市总体地貌大体为“二山一水七分田”。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境内有松花江、呼兰河水系等大小河流38条,流域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地面水资源量为24.4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22.4亿立方米。在建的红兴水库为滨北最大的水利工程。绥化市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4℃,年平均降雨量为504毫米,无霜期平均为130天,年平均日照为2 714小时,平均年积温为2 634.6℃。野生动物有紫貂、水獭、梅花鹿、飞龙等数十种。盛产木耳、猴头等多种山产品。森林覆盖率达13.8%,林木蓄积量为1 926万立方米。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等粮食作物和烤烟、亚麻、甜菜等经济作物,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畜牧业发展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基地以及中国寒地黑土特色农业物产之乡。主要矿产有石油、铁、煤、大理石、天然气、石灰石、项英石、花岗岩、陶土等数十种。优质矿泉也有很大的开发价值。总人口561.8万,其中城镇居住人口1501 047人。境内有滨北、滨佳、滨洲3条铁路贯穿6个县(市、区),哈大、哈黑、哈伊、明沈4条国家级公路贯穿7个县(市、区),特别是84公里的哈绥高速公路,使绥化在时空上与哈尔滨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十五”期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团结一致,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深入实施六个规模推进,加快项目开发建设,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
    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50.8亿元(按省统一调整后口径),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9.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 244元,按现价汇率折780.5美元。固定资产投资实现52.6亿元,年均增长33.6%,5年累计投资185.6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近l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4.2亿元,年均增长11.7%。进出口贸易总额3 749万美元,年均增长9.7%。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9.5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7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分别增长9.5%和7.5%。肇东、安达市财政收入分别闯过6亿元和4亿元大关,处于全市领先位置。肇东市被评为中国东北十强县。
    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工业经济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6.1∶22.2∶41.7。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到65亿公斤以上,绿色食品发展到60.9万公顷,年均增长74.8%。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比重由2000年的26.1%提高到35.4%。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草食畜牧业基地地位得到加强。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7户。内转外输农村劳动力83.6万人次,年均增长22.9%。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以食品为主导,化工、医药、纺织、机械为支柱的产业框架基本形成。全口径工业增加值达59.5亿元,年均增长12.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九五”末期的13%提高到1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4亿元,利税13.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9.9%和15.9%。玉米加工和亚麻纺织总量居全省第1位,医药工业产值居全省第2位。中粮肇东公司、安达庆新、青冈龙凤、绥化烟厂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省级绥化经济开发区和肇东、安达工业开发区共入驻企业31个,青冈龙凤玉米工业园、明水三精工业园、庆安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兰西滨北、庆安哈伊公路两侧经济开发带建设进展迅速,兰西县被命名为中国亚麻纺编织名城。
    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
    认真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招商引资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孵化能力不断增强、优势产业群不断增多的态势,全市共引进到位资金115.4亿元,其中外资5 859万美元。开工建设投资超千万元项目313个,比“九五”时期增长近4倍,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56个,超5 000万元项目104个。建成项目201个,其中工业项目150个。内蒙古伊利、诸城外贸、温州环宇、南京雨润、九三油脂、北大荒肉业、三精药业、杭州贝因美、国能公司、华夏董氏、香港三和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入驻绥化市。
    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
    全市共铺设城市高级、次高级道路138公里,改扩建排水管线174公里,供水管线138公里,新增管道供热面积335万平方米,改造和新建城市居民住宅432万平方米。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由“九五”期末的27.2%提高到32.3%。完成绥兰路、绥巴路、明沈路明水至任民段改造和绥化客运、货运枢纽站建设,改造县级以上公路666公里,完成通乡通村公路954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3.7万公顷,改良草场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3.8%,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6万公顷,改良草场8.5万公顷。城市空气质量、饮用水达标率进一步提高,一批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广场、文化广场、休闲广场和公共绿地建成并投付使用。
    各项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竞争性国有企业退出面达到95%,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全面落实“一免两补”政策,农村乡镇机构改革、乡村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顺利完成党政机关和农村乡镇机构改革,全面推进政府采购和集中收付制度建设。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城镇社保试点全面完成,在全省率先进行农村低保试点,受益农民21万人,17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并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社会事业
    全市推广应用科技成果150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4项。小学和初中辍学率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以内,投入资金55.3亿元,改造和新建城乡校舍83万平方米,是绥化历史上改善办学条件力度最大的时期。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2.65%,比“九五”期末提高16.6%。新建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善了医疗救助体系。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环境保护、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残联、人防、地方志等项工作也取得明显成绩。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取得新进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8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15.2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人数达到23.7万人、27万人和31万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3万,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人民生活水平
    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认真落实国家惠民政策,强力推进富民项目建设,着力解决困难群体生产生活质量的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 987.1元,年均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2 712元,年均增长8.7%。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教育、文化、医疗保健、住房购车、休闲度假等消费支出不断加大,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1.5%。建成通乡通村公路954.1公里,新打人畜饮水井1 897眼,解决98.8万人的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1.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9.04平方米。城市人均绿地面积5.3平方米,农村住房砖瓦化率由“九五”期末的50%提高到66%。扶贫开发和城市“一帮一”成效显著,城乡贫困人口分别减少12.3万和66.4万。固定电话入户率、互联网入户率和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45.8%、8.5%和70%。
    市本级发展
    市本级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1亿元,利税2.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1%和20%。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4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5%和17.4%。工业开发区入区企业发展到26户,有17户建成投产,涌现出昊天科技工业园、欧亚达集团、武晓电力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后劲足的骨干企业。与省农科院合作共建的现代农业园区进展顺利。中心城市建设力度加大,新建了康庄路、东风路、兴旺路,改造了中兴东路、人和东路、中直南路、红旗路等主要街道,新上了热电联产、红兴水库及供水、垃圾处理、排水管网、体育场、职业学院、社区服务中心和党政办公中心等公共事业工程。绥化师专成功升格为绥化学院。改造了市第一中学、第九中学、第一医院、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新建了中心血站、传染病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急救中心。
    平安乡村建设 确定各级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层层签订责任状。组织全市政法机关、综治成员单位包村进企,成立调访工作领导小组和调访中心;乡镇建立以司法所为依托,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调访办;村级加强基层调委会组织和信息员队伍建设。将调访工作经费纳入了县、乡财政预算,在财政转移支付中列支。全市调访网络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2万件,化解越级上访870件,防止民转刑案件176起,有效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实行保险与综治工作互动,解决治安风险转移和村屯治安员人身保障问题。全市农户参保率达到30%以上,有3 519户因火灾、家庭被盗及时得到保险公司理赔,理赔金额达188万元。对一般农户动员安装10户联动报警器。全市农村技防覆盖率达到9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