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 2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增幅。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明显增强,连续5年站在10%以上的平台上,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粮食总产达到378亿公斤,再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 554.5亿元,实现利润1 275.9亿元,分别增长15.2%和19.5%,连续3年保持了15%以上的增幅。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6.6亿元,增长21.5%,是1990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 235.9亿元,增长29.1%,是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外贸进出口总额128.6亿美元,增长34.3%,在中西部地区率先突破百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997.7亿元,增长13.5%,是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幅。
    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决策机制逐步完善。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目标如期实现,3年累计完成改制企业3 302户,改制面达96%。伊春国有林权改革试点顺利启动。乡镇机构改革基本完成。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实现增加值2 340亿元,增长20.%,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3%。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主导产业进一步强化,六大基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分别增长22.1%、19%,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4.7%。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旅游总收入344亿元,增长25.2%。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分别比上年增长40%和18%,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发展的支撑条件得到加强。公路8项重点工程建成交付使用,新增通车里程595公里;哈大铁路客运专线获国家批复立项,亚布力旅游铁路、漠河机场开工建设,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实现二期截流,磨盘山水库一期供水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双鸭山电厂三期、东荣一矿等一批重点能源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哈航、哈药获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认定,同时认定18家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哈工大与哈量集团联合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并联机床实现产业化;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开始启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 640亿元,增长26%。
    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同步提高。重点区域发展势头较好。哈大齐工业走廊启动面积58.7平方公里,开工项目377个,累计完成投资224亿元;东部煤电化基地被国家批准为全国7个煤化工产业基地之一,一批煤电化重点项目完成了年度建设计划;绥芬河、黑河等沿边市、县建设了一批对俄加工园区,进出口总额增长26.2%;大、小兴安岭生态经济功能区生态功能恢复和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决定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总量已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7.5%,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走出去、引进来”成效显著。赴英、法、韩,中国香港及沪、苏、浙等省市招商成果丰硕,成功举办第17届“哈洽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8%,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增长30%。开发利用境外资源和国外劳务输出、工程总承包项目和收入大幅度增加。
    城乡居民实惠增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省社会日趋和谐。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较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1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 55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10.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保持在较低水平。城镇新增就业70.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8.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5%。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动态下应保尽保,月人均补差标准提高了23%;70万户居民享受了水电补贴或取暖补助。改造城市棚户区、城中村269万平方米,煤城沉陷区搬迁居民近1万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面推开,73万人纳入低保范围。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累计投入资金132亿元,建成通村公路1.4万公里,解决了无电村屯5.6万人的用电和1 600个村、8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分别达到73.3%和83.7%,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所缓解;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全部改造完成,“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省建设启动任务基本完成。松花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获国家批复,项目建设开始启动。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汤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