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哈尔滨市

  市委书记:杜宇新 1953年12月生,中共党员,1969年9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2003年12月任现职。
    副书记:张效廉 王 颖(女)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忠信
    副主任:王铁强 姚建亭 张福庆才殿国 王洪斌 范德武 曲 磊(女)
    市长:张效廉 1964年4月生,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1986年7月参加T作,2007年2月任现职。
    副市长:姜 明 王世华 丛国章张少良 王 莉(女) 王维绪 张显友
    市政协主席:邹新生
    副主席:齐燕滨 张郑婴 纪效民贺 晔(女) 唐春发 肖鸿麟解应龙 葛喜东 魏 伟
    【概况】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是中国东北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居第二的特大城市。全市土地面积5.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 08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02.41平方公里。市区人口472.8万。辖8区10县(市),总人口980.4万,4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66万人。哈尔滨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境内的大小河流均属于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毫米。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有“冰城”之称。全市已发现的矿种为63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25种,其中,能源矿产1种,金属矿产10种,非金属矿产14种。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2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1.94万公顷。列入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50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哈尔滨铁路主要有哈大、滨绥、滨州、滨北、拉滨5条铁路连通国内。哈尔滨水运航线遍及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嫩江,并与俄罗斯远东部分港口相通,经过水路江海联运线,东出鞑靼海峡,船舶可直达日本、朝鲜、韩国和东南亚地区。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360万人次,可办理110余个国家的客货联运业务,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落户的航空公司已达18家,开通国际、国内航线64条,通航城市53个。
    2006年,哈尔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 094亿元,同比增长13.5%,年均增长13.9%,提前实现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92.3亿元,同比2.5增长1%,年均增长1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8.1亿元,同比增长14.7%,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810亿元,同比增长26.7%,年均增长2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4.5亿元,同比增长13.5%,年均增长12.5%。2006年城市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百强城市第10位。
    产业发展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17.3:31.9:50.8调整为2006年的14.9:36.8:48.3。工业经济强劲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89.5亿元,年均增长17.4%,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3.9个百分点,机械、食品、医药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6.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8.4%。哈药集团、光宇集团、空调股份、松江铜业等企业,利润总额在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一。亚泰集团哈尔滨水泥公司成为全国水泥行业唯一入选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6.9亿元,年均增长8.4%。粮食生产连创历史新高,达到98.7亿公斤。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突破133万公顷。农业产业化规模和覆盖面不断扩大,68%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试点村镇面貌有较大改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 011亿元,年均增长13.5%。零售业形成多个新商业圈,布局得到优化,业态趋于多样。会展业发展势头强劲。旅游业跻身全国旅游城市竞争力前20名。
    改革与开放 全市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48.2%。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革3年攻坚任务,改制企业1 726户,完成职工并轨32.8万人,引入战略投资53亿元,转让国有资产收益38.6亿元。继哈啤、哈药实施资产重组后,量具刃具集团并购德国凯狮公司取得良好效果,得到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哈尔滨水泵厂产权转让项目被评为全国“产权交易最佳策划奖”。农村区划调整基本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属金融机构改革顺利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完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27.7亿美元,年均增长12.8%。大型骨干企业自主研发、对外合作和国际市场营销能力不断加强,机电设备、飞机等产品出口大幅度增长,具有自主知识品牌的哈飞汽车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态势良好,对俄贸易稳步增长,科技合作成果显著。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亿美元,引入国内资金155.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1%和46.7%。世界500强企业在哈尔滨市投资项目达到20个。
    城市规划和建设 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新扩展。谋划区域整体振兴,推进“开发江北、两岸繁荣”,先后两次调整行政区划,城市空间得到拓展,市区面积扩大到7 086平方公里,是原来的4.3倍。呼兰、松北、哈西、哈东、群力、香坊工业新区、平房工业新区等区域开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哈大齐工业走廊哈尔滨段建设迅速启动,完成投资104亿元,竣工项目51个。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4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529亿元,新建、改造城市桥梁34座,拓宽、改造城市主次干道及背街土路503条。完成哈肇公路呼兰至通河段建设,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完成磨盘山供水一期、道里集中供热和沿江污水截流等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完成市行政办公中心北移,拉动江北开发建设全面提速。治理大气、水污染源1 770个,削减污染物1.8万吨。城区新增绿地2 425公顷,绿化覆盖率30.2%,实现了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目标。全市完成造林17.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4.2%。完成太阳岛、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沿江风景长廊、犹太会堂、滨江道署等环境综合改造工程,中央大街和太阳岛风景区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辟建76个文化和社区广场。新辟、延伸公交线路54条,城区公交站点覆盖率提高3个百分点。市区住宅建设总规模2 359万平方米。
    社会事业 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增强,2006年有41项产品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位居东北城市第一、副省级城市第二;技术合同交易额13.64亿元,位居副省级城市第六。教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03年以来新建、扩建校舍18.4万平方米,改造43所薄弱学校和704所D级危房。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完成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项目27个,改造乡镇卫生院47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逐步扩大。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4.3‰以下。文化建设得到加强,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申办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筹备工作进展顺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成效,信访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社会秩序稳定良好。实现国家级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人民生活 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405元,年均分别增长12.5%和12.2%。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7.5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2.7平方米。就业工作取得进展,累计实现城镇就业5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86%、88%和73%。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累计保障低保对象105.7万人次,救助困难群众132.4万人次。初步建立了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112个省级贫困村整体脱贫。
    【道里区政务公开网页正式开通】 道里区在全市率先建立并开通了政务公开网页,承载了33个办、局,18个街道办事处、4个乡镇的政务公开目录、67项对外办事事项,其中包括每个事项的受理机构、公开电话、办事规程、办理依据、办理时限、服务承诺等,同时,还在政务公开网页公开了《道里区十一五规划》、《政府工作报告》、《区政府工作规则》、道里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数据、区政府十件实事、规范性文件、区政府行政许可事项、行政收费项目、政务动态、政务文件等24项政务事项。政务公开网页的开通,拓宽了公开渠道,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斯大林街道办事处省级示范社区服务中心正式开业】 斯大林街道办事处省级示范社区服务中心历经一年多的筹建,于2006年6月6日正式启用。该社区服务中心建有6个社区平台,即以儿童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眼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服务中心的亚健康检测调理中心为主体,以地区6家医院为补充的医疗保健平台;以社区服务大厅为主体,以地区水电气、物业等18户公共服务部门、56个社会化服务单位、行业部门,16个中介组织、18个便民服务网络及志愿者服务队伍为依托的为民服务平台;以市图书馆斯大林分馆为主体,以地区8所各类培训学校及23家专业琴行,斯大林冰凌花艺术团和3个社区星光老年之家,8个老年协会为依托的社区文化平台;以社区服务中心市民学校,区党校斯大林分校,地区外来务工教育管理中心为主体,以驻街单位电教中心,3个社区党建联席会,6个社区党员书友会为依托的社区教育培训平台;以电子网络中心和地区维稳中心为主体,以3个社区电子网站,3个社区全覆盖电子监控及驻街单位联网互通为依托的社区电子网络平台;以残疾人康复中心为主体,以3个社区残疾人康复站,18个家庭康复点为依托的社区康复服务平台。中心内设置了一厅、五室、一场,六大功能布局,采取引名企进社区惠及百姓的方法完善功能,形成上下贯通、互为补充的为民服务体系,使其真正成为服务百姓的窗口、市民教育的阵地、康复健身的场所、丰富知识的学校。
    【南岗区文化年】 举办各种主题鲜明的大型广场系列文艺演出活动,打造独具魅力和区域特色的文化精品。面向社会评选南岗十大书法家、十大名师、十大名医、十大文化家庭、十大名模、t大文化产业优秀企业家、十大歌手、十大巧手、十佳品牌、十佳文艺团队,进行命名表彰。以“魅力文化进社区”为主题,举办百个社区、千场演出、万人同唱社区文化活动。组织农村秧歌大赛,开展科技致富、科学种田等系列科普活动和农民文艺汇演。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军旅文化活动、旅游文化活动和中俄文化活动。文化年活动为促兴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良好的条件。
    【1O户对俄出口企业落户哈尔滨出口加工区】 香坊区按照“繁荣西部、开发中部、发展东部”的发展战略,以香坊工业新区建设为牵动,以对俄出口加工区建设为切入点,通过积极参与对俄贸易合作战略升级,对俄出口加工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粗具雏形,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均进展顺利。一期0.43平方公里用地已全部落实,同时取得用地指标30万平方米,现加工区的规划、设计、项目可研、环评报告等制作工作,并得到省市相关部门的批复。在此基础上,香坊区开展了道路、通讯、供水、煤气等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合计投入资金约1.5亿元。加工区内现有黑龙江盛兴木业集团、哈尔滨莱茵电梯制造公司等企业,已实现出口额168.2万元。为进一步完善加工区内的基础设施,今年加工区将继续开展占地50万平方米的二期建设,现已有10家企业签约入驻,其中中俄合作企业3家,其他企业的产品也以对俄出口为主,已陆续开工建设。路网工程也同时开工。
    【平房区城市建设】 平房区以建设适宜人居的现代化文明城区和“四化三名”的现代新型城区为目标,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管综合执法、生态园林城区建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四个方面的新突破。全区建设工程总量89个,总投资5 676万元。拆除各类违章建筑物492处,拆除面积26 500平方米,还建面积38 000平方米;维修改造街路42条;改造景观庭院18个、精品庭院42个,改造休闲广场3个。庭院建设工作荣获市级评比优秀组织奖、优秀建设奖和优秀创意奖等多项荣誉;坚持以“731”遗址为“点”,以工业旅游街路为“线”,完成15条街路和8个广场的灯饰量化工程,基本形成了具有平房特色的灯饰亮化景观,在全市灯饰亮化综合评比中位居第三名。城市管理规范化进程加快。2006年,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成效综合成绩评定取得全市第三名的好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的新突破。绿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实际完成新增绿地29.19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3.0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8.91%,各项指标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大气污染防控工作成绩显著。增加对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检查频次,确保大气污染设施正常运行,提高了大气污染物排放达标率,继续保持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积极推进热网覆盖范围内的单体锅炉入网,仅2006年,拆炉并网和改造锅炉就达到15台。2006年,平房区每平方公里年度大气降尘10.31吨/月,比2005年降低1.87吨/月,低于国家每平方米降尘13吨/月的降尘二级标准,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好天”有304天,创下历年之最,空气质量指数全市排名第一。
    【平房区旅游业】 平房区加大旅游业资源开发力度,旅游链条已基本成熟,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形成了以红色旅游、动漫旅游、满族风情游、农业特色游为特色的旅游产业。红色旅游快速发展。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作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景区之一,2006年6月,被国务院签署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平房区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加大开发力度,红色旅游得到快速发展。2006年,共接待社会各界观众30余万人。动漫旅游方兴未艾。平房区充分利用特有资源,将坐落在平房区的黑龙江省唯一动漫产业基地打造为独具产业特色的动漫旅游承载地。自2006年10月成立以来,该基地共接待来自各地的游客2000余人。满族风情游彰显文化底蕴。辽金时期,女真完颜部奠都上京会宁府,平房地区属“京畿之地”。坐落在平房公园内的满族风情园,收藏着具有萨满文化的物品近千件,对考察研究萨满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这里吸引着各地的游客。2006年,共接待游客近万人。农业特色游引领休闲时尚。平房区着手开发农业特色游,在平新镇高潮村张家店辟建了一处占地30亩的林果采摘园。前去采摘的游人络绎不绝,在此亲身体验采摘带来的无穷乐趣。共接待游客千余人。
    【松北区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构架】根据省市的战略规划和部署,松北区是哈尔滨市行政中心和规划中的省行政中心所在地,开发建设新松北,旨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聚集新的发展势能,构建两岸繁荣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其功能定位为:按照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人性化的发展目标,集中发展现代服务、行政办公、文化教育、旅游度假、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农业和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全面提升集聚功能、创新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具有北方特色的生态园林型中心城区、哈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示范区,把松北打造成为最适宜创业、最适宜人居、最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城区。发展构架是:用3至5年时间,初步展现松北中心区域的城市形象,初步建成东北亚经贸科技合作区、欧美亚科技园区等产业园区,发挥哈大齐工业走廊起步区的带动作用,构建立区产业,形成稳定的税源;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展示70平方公里新区框架;用15到20年时间,建设100平方公里商业居住新城区、100平方公里产业园区、100平方公里无公害农业产品基地、100平方公里水面和湿地、100平方公里森林和绿地,到2020年,全区人口将达到60万;城区绿化率达到45%。形成行政办公中心、商贸流通中心和旅游休闲中心。
    高标准开发建设 坚持“规划超前、基础设施先行”和“不留历史遗憾”的原则,不断加大投资强度和开发建设力度,累计投入125.6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城区道路建设达到60公里,地下管线达到160公里,其中,排水工程全部实行雨污分流排放。以松北大道、世茂大道、三环路为代表的主干道路网基本形成。实施弱电管廊工程,提高新城区建设水平,中心区域已达到集中供热、通讯、燃气、给(排)水等“七通一平”。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打造绿色松北,投入7.9亿元用于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与治理沿江、沿河、湖面、湿地,改善了居住生态环境,已初步呈现出现代化城区新面貌。2006年,松北区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黑龙江省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区。
    加快产业园区发展 借助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积极推进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有利契机,以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东北亚、欧美亚及国家环保产业园全部列入黑龙江省哈大齐工业走廊启动区。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绩,累计引进项目400个,到位资金148.9亿元,年均增长30.3%。累计投入资金18.7亿元,园区基础设施更趋完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哈尔滨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