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齐齐哈尔市

  市委书记:杨 信 1950年5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68年参加工作,2003年3月任现职。
    副书记:林秀山 杜吉明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罗文孝
    副主任:杨耀寰 冯志宽 杨树新凌云褆 孙大增 那庆宽 张纯仁
    市长:林秀山 1954年1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72年参加工作,2003年6月任现职。
    副市长:孙 纲 马立群 王树清任仕杰 张云志 赵万山 田国梁
    市政协主席:张志良
    副主席:伊忠义 张福春王桂梅(女)王宏(女)赵文高张万起 孙柏林 张 革
    【概况】 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22°24′~126°41′、北纬46°13′~48°56′;辖7区9县(市);市区面积4 310平方公里,约占市域总面积的10%。齐齐哈尔市资源丰富,土地肥沃,耕地168.31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8.9%,人均耕地0.31公顷。齐齐哈尔市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钢铁、机械、电力、铁路货车、焦炭等大型骨干工业企业优势很突出,化工、造纸、制糖、冰刀、猎枪、亚麻、玻璃、乳制品、医药等地方工业企业优势逐渐壮大。
    2006年,全市以建设“生态市园林城、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工业基地、生态旅游之乡”为目标,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快、经济效益好、物价水平稳定的态势。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了12.1%。三产业协调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122.4亿元,增长8.9%;第二产业增加值141.9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增加值220.2亿元,增长9.1%。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9.1%、45.4%和35.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 954元,同比增长9.4%。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6,比上年上涨1.6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3.1,比上年上涨3.1个百分点。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66.2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91.4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74.8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8万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0.5,提高18.9个点,实现利税总额30.44亿元,增长33.1%。
    农业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四个换位”战略推动全市向效益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历史上少有的良好形势。2004年以来粮食生产连续3年获得丰收,2006年粮豆薯总产量实现64.5亿公斤。绿色食品种植面积由2002年的34.91万公顷增加到44.27万公顷,绿色食品标志由48个增加到112个。畜牧业产值实现7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5%。四年累计新转移农村劳动力64.76万人。围绕十一条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已有国家级龙头企业3个、省级龙头企业22个,飞鹤乳业、金鼎亚麻、鹤城酒业、富裕老窖、北方糖业和瑞雪糖业等一批立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14个试点乡镇、141个试点村全面启动,各类建设总投资达到17.8亿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围绕建设“生态市园林城”,推进林业机制创新,全年完成人工造林0.94万公顷。
    工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优势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四年来新建续建亿元以上项目45个,总投资175亿元,已完成投资114亿元。辟建产业园区和基地35个,入驻企业253户。哈大齐工业走廊齐齐哈尔区域建设势头良好,3个项目取得启动面积7.9平方公里,占项目区规划面积的12.7%。已开工项目19个,项目总投资额39.29亿元,投产企业7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6.36亿元,销售收入17.69亿元。四年来实施技改项目316项,完成投资58.5亿元。自主创新能力增强,高新技术产值达到70.56亿元,比2002年增长25.1%。优势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装备工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70.1%。规模以上工业于2003年结束了1994年以来的长期连续亏损局面,进入速度和效益稳步提升的良性发展时期。2006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7.01亿元,比上年增长23.7%,比2002年增长1.68倍;实现利税25.5亿元,比2002年增长2.23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9.91亿元,同比增长16.4%。两大工业基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全年装备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6.09亿元,比上年增长47.5%;食品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6.77亿元,比上年增长21.0%,两大工业基地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8.%。
    各项改革 国企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对97.3%的国有企业进行不同形式的改革,化解债务96亿元,盘活资产62.2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60亿元,比2002年增长2.28倍。完成地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为2 741户企业315 459人发放经济补偿金2 575 701 088元。一、二机床厂等4户企业实施政策性破产和资产重组。黑化、齐化加入中国化工集团,黑龙股份重组稳步推进。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接收163个单位1万名职工。县属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农村改革稳步推进,撤并乡镇52个、行政村856个,占原有乡、村总数的29.5%和40.5%。公务用车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创新了事业单位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了公共服务质量。财政管理体制、工程招投标制度等项改革也取得成效。
    招商引资、贸易 中国华电齐齐哈尔热电厂、新玛特购物广场、沃尔玛超市等一批较大项目落户齐齐哈尔市。成功举办绿博会、东北地区农博会、旅博会、关东文化旅游节和小商品交易会等重要会、节。开展赴韩国、香港、上海等地招商及旅游推介活动。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荣誉称号,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开通齐齐哈尔至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国际航线和昂昂溪国际旅客联运站,推进昂昂溪对俄进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消费市场稳中见旺,需求结构发生改变。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7亿元,同比增长12.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5%。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活跃,热点商品和季节性商品增长较快,批零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64.8亿元,增长12.6%:餐饮业消费持续走高,实现零售额12.9亿元,增长13.6%;其他行业零售额2.0亿元,下降5.1%。分城乡看:城镇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1.1亿元,增长12.4%,增幅提高1.5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8.6亿元,增长12.6%,增幅提高2.1个百分点。利用外资稳步发展,对外贸易进一步拓宽。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到位资金总额4 10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4.3%。全年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2项,总投资额10 968万美元,合同外资2 424万美元。进出口总额继续攀升。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4 44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9.0%。
    城乡建设 四年来累计投入城乡建设资金132.8亿元。拓宽改造城区140条主次干道,完成劳动湖二期改造、和平广场、嫩江橡胶坝、会展中心、明月岛会议接待中心、中心广场等一批重点工程。111国道齐讷段全面开工建设,讷五段公路建成通车。市区新建住宅504万平方米,建成规范化小区81个;居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积21.8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3.2平方米。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区绿化率由2002年的25.5%提高到30.6%,获得省级园林城市称号。龙沙公园向市民免费开放。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总投资达7.70亿元。全年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326天。二氧化硫年日均值逐年好转,在全国509个城市中排第4位。农村公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年投资8.9亿元,完成通乡公路367公里、通村公路2 007公里。农村新打机电井达1 672眼,解决106万人的饮水问题。农村累计新建翻建住宅284万平方米。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68%。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0.3亿元,下降了17.1%,商品房销售面积151.1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24.2亿元。环境保护收效显著,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5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 195.83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900平方公里。
    人民生活 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8 000元,比2002年增加2 728元,人均消费支出5 934.2元,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 595.6元,比2002年增加776.6元。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 790元,增长12.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53亿元,比2002年增长41.2%。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类社会保险参保率稳步提高,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累计发放低保金3.98亿元。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较大成效,累计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44.9万人次,安置城镇新增就业54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施“创业带就业”工程,为1.3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3亿元。新建安居工程63.6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93.9万平方米。城市“一帮一”取得实效。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四年来累计投入扶贫开发资金8亿元,有256个村实现脱贫工作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减少42.6万人,比2002年减少37.2%。启动农村医疗救助,发放救助资金981万元,救助2.3万人次。
    社会事业 义务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高中教育成效显著,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0.8%,高考本科段录取率达到60%。教育投入加大,投资1.08亿元,改造中小学危房314所。组织实施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等重点科技项目579项,取得科技成果697项,新增民营科技企业285户。通过扶贫资金补贴农民的方式实施北美良种奶牛性控胚胎移植项目,被国务院扶贫办确认为“齐齐哈尔科技扶贫模式”。加强市校合作与校企合作,与天津大学、燕山大学等8所高校签订合作项目80项,近百家企业与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为184名专家发放政府特殊津贴,为656名高科技人才发放2 256万元的市政府住房补贴,对12个项目的有功人员授予市长特别奖。投资8 613万元建设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投资1.5亿元,完成了第一医院的改扩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3个县。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较快,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博物馆竣工使用,图书馆新馆奠基。第11届全国冬运会筹备工作进展顺利。
     齐齐哈尔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齐齐哈尔市政府办公厅 王延双 薛繁康 陈相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