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邱玉泉 1953年11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75年8月参加工作,2004年4月任现职。
副书记:王兆力 马志勇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邱玉泉
副主任:徐振林 朱玉林 朱成富徐德福 任雅欣
市长:王兆力 1962年12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2005年1月任现职。
副市长:李玉刚 马淑华(女)矫 健 朱效力 鲍 华 王广跃
市政协主席:韩义德
副主席:赵伟光 郑 君 杨 敏刘少武 孙 立 兰知震
【概况】 鸡西市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1957年建市,辖密山市、虎林市、鸡东县和6个区、49个乡镇、459个村。总面积22 531平方公里,总人口194.6万。鸡西市矿产资源丰富,探明矿藏资源54种,开发利用20种,其中煤炭地质储量66.2亿吨,历史上年最高产量3 500万吨,2005年为2 800万吨。石墨地质储量5.4亿吨,居亚洲之首,产量占全国“半壁江山”。初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机械、电力、冶金、建材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主导产业、接续产业和新兴产业优势互补,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鸡西市农业和北药开发潜力较大。鸡西市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带,耕地、湖泊、湿地及自然保护区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土质肥沃,生态环境好。拥有耕地面积69.73万公顷(地方33.13万公顷),草原面积6.67万公顷,水域面积20.13万公顷。辖区内有11个国有农场和2个森工林业局。正常年景粮食产量在30亿公斤左右,其中地方12.5亿公斤左右。北药资源丰富,野生药材达240余种,已列入国家药典的100种,是发展药业的天然原料库。全市已建成“北药”野生保护基地3.33万公顷,北药产值列全省第2位。鸡西市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旅游资源。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11处,面积5 89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6.1%,有冰雪、森林、湿地、界江、界湖等自然景观,有民族风俗、边塞风情、历史文化遗址等人文资源,有兴凯湖文化、北大荒文化、矿区文化、新开流文化等文化底蕴。全市有名胜风景区10个,景点60余个。被誉为“北国绿宝石”的中俄界湖兴凯湖、中俄界江乌苏里江、中外闻名的珍宝岛、“二战终结地”虎头地下军事要塞等风景名胜,形成了鸡西市独具特色的黄金旅游景观。鸡西市区位优势比较独特。境内中俄边境线长641公里,其中陆地接壤143公里。已开通密山市档壁镇和虎林市吉祥2个国家一类陆路口岸,过货能力190万吨,同俄罗斯、日本、东南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比较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
2006年,鸡西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7亿元,增长35.2%。财政总收入实现22.5亿元,增长22.7%;一般预算收入实现9.6亿元,增长35.3%,增幅均列全省第1位,其中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8亿元,增长48%,总量上升全省第4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0: 30: 40。
农业 大力推进绿色食品、畜牧业、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四个升级”,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畜牧业和绿色食品两大优势主导产业。农业总产值实现61.7亿元,增长9.3%;畜牧业产值实现24亿元,增长29.7%;绿色食品种植基地监测面积达到19.33万公顷,产量134.2万吨,实现产值24.2亿元,增幅均达到10%以上;粮食产量达到17.25亿公斤,增长14.8%;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实现33.3亿元,增长10%;粮食品种综合加工率达到80.7%,比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
工业 大力建设冶金工业园区、焦化工业园区、医药食品工业园区、煤矿机械工业园区和石墨深加工园区,加速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形成门类齐全、多元发展的工业格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42亿元,增长20.5%。煤炭、冶金、机械、建材和医药食品五大主导产业优势更加明显,已占全市T业经济比重的80.7%。
民营经济和旅游经济 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国企改革,实现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提高到71.4%。兴凯湖、乌苏里江、珍宝岛系列旅游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兴凯湖国家地质公园开园,家庭旅馆建设全面启动,旅游业总收入实现10.86亿元,增长45.3%,创历史最高水平。
对外开放的发展 口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密档、虎吉跨境铁路已被中俄两国政府确定为共同支持项目,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取得显著成效。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对俄贸易额分别实现1.93亿美元和1.75亿美元,分别增长46.4%和54.3%,创历史新高。外贸领域拓展到俄、日、韩、美等30个国家和地区,与周边6个俄罗斯城市和地区建立了政府间互访机制。
城市招商引资及论坛活动 积极争取省政府批准,建立中俄科技合作交流中心。成功举办第3届中俄文化交流周、第2届中俄区域合作论坛、虎头国际和平论坛,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积极筹办和参加各类经贸洽谈活动,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区全天供水管网改造主体工程完工,供气、供热普及率达到87%和82.6%。破产矿区的供水、供热改造工程全面启动,累计铺设供水管线8.4万延长米,改造供热外网3.7万延长米。城市绿化、美化、亮化、低空污染治理等工作成效明显,进一步巩固了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建设成果。年初确定的104条678公里农村公路全部竣工,新建6个农村公路客运站;解决35个村屯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43%;启动“万户沼气工程”,首座秸秆燃气站投入使用,6 280户农民用上清洁能源;启动“万村干乡”市场工程,建设农家店400家。村镇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0.5%,城镇化水平达到59%。
社会事业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6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6亿元。改造农村及矿区中小学危房,在全省率先消除D级危房;完成农村中小学校网点布局调整任务,农村寄宿制学校达到90%;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两免一补”,免除了市直、六区、鸡东县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寄宿生寄宿费;城乡中小学实现现代远程教育,基础教育工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成立黑龙江技师学院,鸡西大学发展成为全省专科龙头学校。乡镇卫生院设备全面更新,装备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80%;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达到65%。文化基础条件得到改善,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获国家级和国际奖项。
城市就业及社会保障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开发社会就业岗位,实现就业再就业45 718人,城镇劳务输出9 21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6%。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5万人、18.9万人、33.9万人、12.3万人、15 846人,同比分别净增1.2万人、0.8万人、5.9万人、1.9万人、8 846人。大力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多渠道扩大救助的覆盖面。加强城市低保动态管理,实现低收入人群应保尽保,全市低保人数稳定在13.9万人左右,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城市低保补助金9 062万元,比上年增加2 164万元。加强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工作,在全市实施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向上级争取救灾救助资金288.5万元,累计救助灾民101 489人次。各级政府通过社会捐赠、村民互助,安排救济粮1 666吨、衣物折款3 500余万元。投资350万元,兴建优抚对象疗养院,进一步完善市农村老年福利中心和市社会福利院公寓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服务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各项改革 国企改革目标如期实现,全市277户国有企业完成产权制度改革,改制面达到85.5%。其中市直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7%。钢铁公司政策性破产完成清算终结工作,螺旋管厂等5户企业政策性破产已获得国家批准。国有资产全部进入产权交易中心,实行“阳光交易”。盘活国有资产13亿元,消化历史债务31亿元,安置下岗职工21.5万人,完成13万名国企职工(含中省直)“三条保障线”向“两条保障线”的并轨,支付并轨补偿金12.9亿元,9.8万人接续了社会保险关系。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体系初步建立。农村税费及综合配套改革成效明显,“一免两补”政策全面落实,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8亿元,“一事一议”逐步普及。启动税控信息网络建设,非税收入收缴、政府投资评审等改革成效明显。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完成。
大项目建设 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性机遇,继续推进1234510工程。累计投资建设30个超亿元的大项目,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5.5亿元。北钢、乐贤、鸡东煤矿等改扩建项目陆续发挥效益;宝川垃圾处理厂一期工程、鸡密路、密档口岸公路、农村公路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竣工;青龙山水库和民用机场项目前期工作全部完成,2007年可开工建设;矸石空心砖、瓦斯发电、稻壳发电等一批循环经济和环保节能项目相继投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大项目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 积极支持和服务域内中省直企业发展。矿业集团等中省直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对地方财税贡献率达到31%。铁路、电力、通讯等中省直部门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恢复进京旅客列车,建立煤炭铁路运输战略装车点,有效地缓解了煤炭运输紧张的局面;完成全市农网改造,实现同网同价,每年减轻农民负担3 000万元。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场县共建工作成效明显,与农垦系统在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和道路、水利、农机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方面实现了联手共建、成果共享。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 333元,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 180元,增长18.2%。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2平方米,累计建设经济适用住房近10万平方米。为符合标准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房补贴、供热补贴和电费补贴。基本养老、低保和救灾、救济资金拨付到位率达到100%。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区农村五保户统一集中供养。在全省率先兑付机关事业单位上调工资,人均月增加工资285元,增加艰苦边远地区津贴45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55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全面推开,34 923人纳入农村低保。全年机关事业单位医保标准提高2个百分点。
鸡西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鸡西市政府办公室 贾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