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市场体系建设

按照黑龙江省委十届五次会议精神要求,突出抓好重点市场建设。到2013年,通过新建改造,建设一批区域性的中心市场(商品集散中心)和一定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特别是扶持建设一批有资源优势和商品特色的产地批发市场,初步形成以哈尔滨市为中心,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等中心城市为结点,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制度完善、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商品市场体系,进一步提高商品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设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大型批发市场20个,交易额5~l0亿元的批发市场30个,交易额1~5亿元的批发市场50个。按照现代生产方式要求,在依托钢材、机械、汽车、纺织、化工、食品、林木产品等工业支柱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和发展具有专业特色的骨干市场,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和辐射力,以市场为纽带,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适销产品的开发和产业链的延伸。在提高省内市场档次和水平的同时,加快省外市场的开拓,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围绕农业产业化进程,逐步完善信息、运输、加工、保鲜等功能,扶持发展大宗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经销大户,努力解决农副产品“增产不增收”问题。扶持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专业分类、功能健全的肉禽蛋、蔬菜、水产、水果、粮油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把农户分散经营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连接起来,努力实现批发市场与产业基地的有机结合,走市场连基地、基地促市场的发展路子,形成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市场发展格局。升级改造重点粮食批发市场,扩大交易量和辐射面。以哈尔滨国家粮食交易中心、黑龙江农垦北大荒粮油批发市场为重点,完善各项功能,做到商流与物流、传统场内交易与电子商务、现货与期货的有机结合,构筑覆盖全省、辐射东北(含内蒙)、联结全国的粮食交易中心。加快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创新交易方式,积极探索与粮食物流中心结合,逐步实现粮食集散、价格形成、信息提供、资金结算等功能。重点推进以哈尔滨香坊粮食物流中心有限公司、大庆市粮油批发市场为代表的以保证市场供应、确保食品安全为重点的成品粮油批发市场建设,强化人市粮油的品质检验检测,严格市场管理,健全市场信息监测系统和质量检测系统,确保口粮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重点支持特色大宗农副产品产区批发市场建设,对农产品配送中心、常年展示交易中心等基础设施、批发市场冷链系统、网络信息中心、标准化包装等薄弱环节给予政策性支持,逐步构建与国家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接轨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更好地发挥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作用。中小城市应重点培育和完善发挥骨干作用的区域性批发市场,县、乡应加快建设服务于当地农产品生产、方便农民销售的地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重点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特色产品批发市场,主要包括双城鸡蛋、东宁绥阳木耳、宝清白瓜子、甘南葵花子、海伦大豆、龙江黄牛等特色专业批发市场。利用5年时间完成对12个中心地级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水果、水产品等)的升级改造,同时分期分批对66个县(市)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各地正在制定市场建设规划,一些大型的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正逐步开展,如哈尔滨市透笼轻工产品批发市场在原市场的基础上,投资8亿元再创一个新透笼市场,现已进入施工阶段;尚志和义乌联合兴建小商品城并成功召开中国北方小商品交易会;宝清县委、县政府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1.2亿元资金建成年销售量10万吨、交易额10亿元的宝清中国白瓜子批发市场,占白瓜子销量市场份额20010,通过这个市场带动全县的种植业。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步伐。鼓励承办企业到偏远地区建设农家店,提高连锁经营覆盖率。对农家店已覆盖的地区,重点提高商品配送率和网络信息化建设,不断巩固和提高网络建设水平。引导生产企业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对接,研制开发适合农村销售的日用消费品、食品、电器等商品。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开展贴牌生产,打造农村商品企业自有品牌。扎实推进“一网多用”,与中国移动、阳光农业相互保险等单位合作,推动农家店经营电信等业务,不断拓展农家店经营范围,提高农家店经营效益。建成2 000家标准农家店,超额完成年初省政府建设1 500个连锁农家店要求,完善和加强100个配送中心建设。连锁农家店已覆盖全省94%的县、86%的乡、75%的自然村,极大改善了农村商品流通设施落后局面。实施“双百市场工程”,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对2007年“双百市场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验收,8个企业全部完成建设项目,共新增冷库容积4.4万吨,使农产品流通设施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对促进农民增收、保证城乡市场供应发挥了积极作用。积极开展“家电下乡”试点工作,满足农民消费需求。纳入家电下乡财政补贴的产品包括彩电、冰箱(含冷柜)、手机、洗衣机4类受农民欢迎、市场潜力大的产品,最高限价分别为2000元、2500元、1 000元、2 000元。商务部、财政部将招标确定家电下乡产品具体型号,补贴标准为产品销售价格的13%,补贴资金由中央财政负担80%,省财政负担20%。此项工作从12月1日开始至2012年结束,历时4年时间。全面推进县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全省18个县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已接近尾声。全年有9家符合当地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的外资企业申请开设店铺,项目总投资2.73亿元,新增营业面积13 500平方米,开放带动效益进一步显现。新建9家企业是:大庆国升计算机服务有限公司(中国香港)、哈尔滨家乐福超市有限公司牡丹江太平路店(法国)、国际环球(哈尔滨)时装有限公司(中国香港)、哈尔滨英华生物科技有限(英国)、哈尔滨大海贸易有限公司(韩国)、历峰商业有限公司(荷兰)、飒拉商业(北京)有限公司(西班牙)、哈尔滨盛时有限公司(中国香港)、七台河市宝富煤炭经销有限公司(中国香港)。加强对拍卖行业管理,完成对全省拍卖企业年度核查工作,新设立拍卖企业16家。制定2008年度典当行业发展规划,完成全省典当行业年审工作,全省典当公司总体经营比较规范,为中小企业和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小额、短期的应急融资服务,在社会融资中发挥了拾遗补缺的作用。加强对报废汽车的监管。全省现有报废汽车回收网点80余个,从业人员2 000余人,网点回收能力逐年上升。完善二手车市场,全省二手车交易量达10万辆,与上年基本持平。 (任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