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哲学研究

2008年,省哲学界发表论文314篇,著作3部,学术交流活跃。
    著作类:衣俊卿与陈树林撰写的《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欧和苏联学者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胡长栓撰写的《走向文化哲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张锡勤与柴文华撰写的《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稿》(人民出版社)。
    学术论文类成果:(1)马克思主义哲学:张奎良撰写的《辩证法的实践内涵》(《哲学研究》2008年第5期。作者认为,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以实践地理解世界的方式,完成划时代的哲学革命。与此同时,对世界的实践理解也为辩证法带来一次深刻的革命,实践取代旧唯物主义的自然和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成为辩证发展的基础和主体。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证明,实践提供不同时期的发展理念,构成辩证法的基本内涵。因此,考察辩证法的实践基础及相应内涵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辩证法的实质及当代的和谐走向。张晓峰撰写的《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非理性因素》(《学理论》2008年第4期)。认为马克思不仅承认非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将其成功地运用到自己的理论探索之中,使之成为其哲学革命的内在动力和重要创新来源,直接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并在非理性问题上形成与非理性主义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即将非理性因素的运用同人类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联系在一起,使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由抽象变得具体、生动和丰富。李俊文撰写的《科学发展观中人的发展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4期)。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是在创新传统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理性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强调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高价值追求的新发展与真正实践。高云涌撰写的《马克思辩证法:一种关系间性的思维方式》(《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中指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作为马克思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其实质是一种关系间性的思维方式。在马克思那里,“实践”意味着一种总体性的“关系间性”,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的关系。(2)古典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陈树林撰写的《索洛维约夫的历史哲学思想》(《学术交流》2008年第2期)。作者认为,处于欧亚大陆之间的俄罗斯,需要经常从文化模式上反思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历史发展道路,俄国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们往往在“东顾西盼”的文化焦虑中忧思自己的民族命运和历史使命这一俄国历史哲学的基本主题。韩益鹏、孟庆涛撰写的《韦伯与现代性问题——新神与旧知的纠缠》(《学术交流》2008年第8期),提出现代人直接面对现代性问题——价值统一的失落。马克斯,韦伯在逝世前的两次演讲中重提现代性。现代性问题是启蒙运动以来人的理智化过度发达的结果。(3)中国哲学:柴文华撰写的《有关港台新儒家价值评判的几个问题》(《求是学刊》2008年第6期)。作者提出,以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为主要代表的港台新儒家是20世纪中国哲学的重要元素。对他们的价值评判应该考虑两个维度:一是理论维度,二是实践维度;应该考虑两个背景:一是横向的中国背景,二是纵向的儒学发展背景;应当运用比较方法探讨其内部的同异,从而把握他们共同的旨趣以及各自的独特性;还需要关注两个敏感问题:一是他们的政治倾向问题,二是他们的文化目标问题。魏义霞撰写的《“知在先”与“行为重”:朱熹知行观探究A(《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作者认为,朱熹的知行观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行相互依赖(“知行常相须”),二是知先行后(“论先后,知在先”),三是以行为重(“论轻重,行为重”)。这三个方面是从不同角度立论的,知行相互依赖是总原则,知先行后和以行为重是具体操作;知先行后强调行以知为指导,以行为重突出知依赖行的贯彻。(4)科学技术哲学:朱凤青、冯学佳撰写的《哈贝马斯技术批判理论探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认为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纳入到交往合理化的框架中来建构技术批判理论。把社会看做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双层结构模式,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表征的是目的行动合理性和片面的社会合理化,技术自身的控制性会导致整个现代社会的生活世界殖民化。(5)美学、逻辑学、伦理学等问题:张政文撰写的《谢林美学思想的现代性转向与反思》(《哲学研究》2008年第7期)。作者提出,在德国古典美学的研究中,谢林的美学之光经常被康德、黑格尔的美学辉煌所隐去,然而黑格尔也不得不承认,谢林的思想是“最后有意义的、真正的形态”。当代思想家海德格尔曾深入研究过谢林,发现在现代性视域中,谢林是整个现代哲学的关键人物。孟维杰撰写的《梳理与反思:心理学科学划界“观”的别样思考》(《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年第2期)。认为心理学科学划界“观”问题是理论心理学元理论的基本范畴,也是心理学发展、建设及未来走向的指南和航标。
    学术交流:7月5-6日,“中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问题与视野”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大学召开。会议由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办,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和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协办。来自复旦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哈尔滨市内其他一些高校5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代表们对中西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展开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讨论。11月28日,由黑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首届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哲学与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近百名师生参加论坛,15名博士生、硕士生代表宣讲了学术报告。 (张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