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
2008年文学研究成果论文200余篇,专著20余部。
论文类:傅道彬《“诗可以兴”:由艺术兴起的思想延伸路线》(《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作者提出,孔子提出的“诗可以兴”的观点本质上是一条思想延伸路线,而不是纯粹的艺术理论。从艺术的诗之兴到思想的“诗可以兴”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与原始诗性智慧的天然联系。孔门诗教的深层意义是思想方式的培养,由此形成了古典哲学“深于比兴”的传统。关四平撰写的《理智与欲望的冲突——唐人小说中帝王形象的文化透视》(《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5期)。作者认为,唐人小说以相当的篇幅塑造隋唐时期的一系列帝王形象,其中隋炀帝、唐太宗和唐玄宗三者最为典型,各有其代表性,蕴涵着丰厚的思想文化内涵,具有超时空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于文秀撰写的《对文学本质的超越性诉求——梁实秋文学观论析》(《文学评论》2008年第6期),作者认为,梁实秋的文学观充满了形上之思,具有较为深层的哲学关怀和超越性追求,对当下的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创作尤有启示性意义。李洲良撰写的《春秋笔法与中国小说叙事学》(《文学评论》2008年第6期)。作者提出,“春秋笔法”是中国小说叙事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特征。小说家以惩恶劝善作为创作理念,运用“春秋笔法”的叙事谋略创造出文约而意丰、委婉而多讽的艺术世界,丰富和完善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法。郭淑梅撰写的《“红色之路”与哈尔滨左翼文学潮》(《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作者认为,哈尔滨左翼文学是东北新文学发展过程中隆起的高峰,也是中国左翼文学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取决于哈尔滨传播马克思主义俄苏文学的“红色之路”、“华洋杂处”的城市文化底色和自由表述的城市文化精神两大地域资源。主要成员流亡上海后聚集在鲁迅等人周围,以文学上的“回家”姿态背靠祖国反抗日寇侵略。张奎志撰写的《文本·作者·读者——文学批评在三者间的合理游走》(《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作者指出,在文学批评中,存在着“作者中心”范式、“文本中心”范式、“读者中心”范式。在三种范式间合理游走,就像文学活动中以作品为中心一样,在文学批评中也要以文本为中心,兼顾作者和读者;在批评活动中,把作品的原典意义和解释意义区分开来,注重对作品原典意义挖掘和阐释。杨隽撰写的《周代乐官与典乐诗教体系》(《文学评论》2008年第6期),作者认为,周代建立了完备的乐官体系,乐官在典乐诗教体系中承担着管理、授学、表演等具体职能。大司乐及辖下乐官遵循周代典乐制度的严格规定,结合典乐流程中歌诗、赋诗、说诗等多维艺术演诗形式对大学学子实施“兴道讽诵言语”的礼义教化,周代典乐诗教体系以多样化的诗义阐释形式以及丰富深刻的礼义内涵鉴证了《诗》的政治意蕴与艺术表现的双重自觉。李康撰写的《略论张炎词学理论的诗化倾向与对词体本质特征的把握》(《求是学刊》2008年第6期),作者认为,宋词的总体发展过程存在着“明修栈道”和“暗度陈仓”两种不同方式的诗化倾向。张炎在坚持并肯定词的音乐性、写意性和传统婉约词深婉曲折特质的基础上,自觉、全面地建构了以“清空”和“雅正”为核心的词学理论体系,把“暗度陈仓”式的词的诗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一种诗化倾向的词学理论,而不是将词变为诗的诗学观念。崔修建撰写的《流变中的估衡:1976-2006先锋诗歌批评》(《北方论丛》2008年第2期),作者指出,1976-2006年间的先锋诗歌批评,是一个在中国特殊的现代历史文化语境中展开的能指和所指均在不断地向前滑动的批评,通过对先锋诗歌流变过程的全面考察、对其思想先锋指向的现代审视和诗学价值及意义的认真估衡,探寻出先锋诗歌运行的轨迹、特征和对当下及未来诗歌写作的意义。论文还有杜桂萍撰写的《诗性建构与文学想象的达成》(《文学评论》2008年第3期)、丛坤、王为华撰写的《开放的本体意识与民族文化融合》(《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叶红撰写的《古典主义的守成之路——古典主义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学习与探索》2008第6期)、张敏撰写的《论诗人阿来对聂鲁达的艺术借鉴》(《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马汉广撰写的《论比较文学的学科危机与主体视阈》(《文艺研究》2008年第9期)、吴井泉撰写的《文化融合:19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的理想图式》(《北方论丛》2008年第l期)、于茀撰写的《战国简卦画问题再探讨》(《北方论丛》2008年第2期)、叶君撰写的《生活在别处——论乡村家园想象的生成》(《求是学刊》2008年第3期)、马彪撰写的《现代汉语状态词缀》(《求是学刊》2008年第5期)。张曙光撰写的《斯特内斯库的明澈抒情或突围》(《外国文学》2008年第2期)。
专著类:李先耕撰写的《钟惺著述考》(黑龙江大学出版社),作者认为,钟惺是一位拥有很大影响的作家,虽其流派后世,却名声不显。这是因为钟惺死后不久而明亡,竟陵亦受到钱、朱以及顾炎武等人的斥责,而钟氏著述又经清廷查禁,流传渐稀,以至后来若干论及竟陵的人竟有并未读过钟谭之书者。本书对钟惺著述全面考证以求弄清真伪。刘冬颖撰写的《相遇诗经》(湖南文艺出版社),作者吸纳和借鉴前人“以诗说史”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将《诗经》中的“变风变雅”现象,与西周末年及春秋时代社会变革联系在一起,对地下新出。土简帛文献的运用。引导读者从中国传统经典阅读中寻找人类精神家园。专著还有陈建农撰写的《〈文心雕龙〉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辛更儒撰写的《辛弃疾研究》(人民出版社),张奎志撰写的《体验批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观》(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张碧波、庄鸿雁撰写的《中国巫史——萨满文化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陈才训撰写的《源远流长——论〈春秋〉〈左传〉对古典小说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杜萌若、胡燕春等撰写的《比较文学理论导引》(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郑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