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鲁志民 1957年5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78年参加工作,2005年12月任现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潘福生
县长:马冰哲 1959年10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76年12月参加工作,2006年11月任现职。
副县长:杨晓春 张英波 郑 义 武传刚 李学雷
县政协主席:于素华
[概况]
延寿县地处黑龙江省南部、哈尔滨市东部、张广才岭西麓、蚂蚁河中游,延寿县行政区划总土地面积为3 15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8.37万公顷、林地面积为19.96万公顷,荒地面积为2.47万公顷,其他面积为0.71万公顷。全县人口26.6万,其中农业人口17.18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8‰,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7.2亿元,增长34.2%;各金融机构投放贷款9.24亿元,增长51.8%。
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4.6亿元,增长12.5%;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增长23.6%和15.0%。
招商引资
完成国有企业改制10户,盘活资产729万元,启动23户厂办集体企业改制并进入审批程序。解决企业历史拖欠工资1 670万元。完成投资1.4亿元的东北三省第一处数字化输变电站建设。工业园区核心区实现“七通一平”,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永和豆浆、香箕酱业等一批域外知名企业落户园区,入园企业达到33户,其中投产企业15户,实现税收3 443万元。全年引进项目64个,其中超千万元项目8个,全口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1亿元,其中社会招商到位资金6.4亿元。大力培植财源,纳税超百万元企业由2006年的14户发展到25户。
城乡建设
城镇建设总投资2.7亿元,硬化城镇街路50条,改造街路20条,安装路灯366盏,铺装人行道板14万平方米,新增绿地2.6万平方米,县城内主次干道和主要巷道硬化率分别达到100%和70%。园区综合楼、法院办公楼、计生综合楼、加信镇政府综合楼建成投入使用,开发建设商服住宅楼10万平方米,大众广场一期工程和商业区投入使用。铺设污水、供水管线1.66万延长米。完成松林小区、水韵紫城小区棚改拆迁工作,整理净地6.27万平方米。对70栋楼体进行灯饰亮化,安装街路牌、标志牌、警示灯192处,建停车场1处。清洗粉饰楼体58栋,规范户外牌匾广告。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2万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0余万平方米。整合资金1.5亿元,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43项,绿化村屯30个、道路30公里。完成铁通公路延方段建设并投入使用,硬化农村公路14条108.3公里。实施新城水库大坝防渗、加信灌区末级渠系改造等骨干性工程,新建水稻育苗大棚3 560栋,打抗旱井6 130眼,新增大中型农机具181台套,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社会事业
一中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完成综合高中组建并扩大办学规模。实施“初中工程”,新建校舍3所,维修校舍20所,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3所。争取国家资金2 126万元,使“普九”形成的历史债务得到有效化解。对5个乡镇医疗用房进行改造,维修新建乡镇计生服务站2处。完成敬老院建设2所。新建社区办公用房1处、扩建2个,落实办公经费,提高工资待遇。新增就业再就业5 000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0%以内。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完成城镇养老保险扩面1 110人,养老金调待率、发放率达到100%,企业退休职工人均养老金达到984元。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参保居民1.2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12.7万人,7.4万人次受益。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投入1 768.2万元,救助困难群众30 124人次。五保户集中、分散供养标准年提高200元。安置残疾人就业303人。改造农村泥草房950户8.74万平方米。为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补贴61.1万元。积极开展社会捐赠,为太安村火灾受灾户捐助款物41.4万元,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赠款物532万元。
和谐社会建设
深入实施“延寿精神的创建工程”,开展广场文化周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年受理群众信访案件654件2 414人次,解决重点案件120余件,实现奥运期间“零进京”信访的目标。开展“迎奥运、保安全”专项整治活动10余次,制定各类专项应急预案32个,全年没有发生特大安全事故。实施“杆灯眼”工程,喷涂报警杆725根,安装门市灯616盏、电子眼1 202个、报警器1 500个。加强公安“三基”建设,新建派出所用房5处。开展“秋风行动”和“抓逃犯、打盗抢”等专项行动,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7.9%,破案率提高到49.5%,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加强禁种铲毒工作,实现罂粟种植“零产量”的目标,得到国家禁毒委的通报表扬。
政府自身建设
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100%。加强依法行政工作,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0件,立案8件,结案6件。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成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加强政务公开工作,对行政收费项目进行认真清理,取消39项,按最低标准收取37项,规范13项。深入开展“关注民生、服务发展”群众最满意单位评议活动,个别单位纪律松弛、作风漂浮、中梗阻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