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杨 信 1950年5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68年11月参加工作,2003年3月任现职。
副书记:高 环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 信(兼)
副主任:王 光 孙柏林 李逢春 孙 杰 李百炼 王洪生
市长:刘 刚 1957年4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76年3月参加工作,2008年1月任现职。
副市长:张贵海 赵万山 戚建美 任仕杰 田国梁 于士琴(女)孙玉生 曲秀丽 任玉良
市政协主席:张云志
副主席:高景洲 韩毅杰 李有彬 王小平 范天成 张敬先 黄 力 孙建平
[概况]
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的嫩江平原,地理位置为东经122°24′~126°41′、北纬46°13′~48°56′,东与绥化地区、南与吉林省白城地区、西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北与黑河地区接壤。全市辖7区1市8县,人口561.1万(市区143.9万),其中,市区面积4 310平方公里,约占市域总面积的10%。齐齐哈尔是被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十三个较大城市之一,资源丰富,土地肥沃,耕地约168.31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8.9%,人均0.31公顷。齐齐哈尔市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钢铁、机械、电力、铁路货车、焦炭等大型骨干工业企业优势较为突出,轻工、纺织、建材、食品、电子、医药等地方工业企业优势逐渐壮大。
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5.9亿元,增长14.8%。财政总收入59.2亿元,为预算的115%,增长28.7%;地方财政收入36.4亿元,为预算的116.3%,增长30.2%。财政总支出123亿元(包括上级财政补助支出),增长21.6%;地方财政支出86.2亿元,为预算的114.6%,增长20.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09亿元,增长31.4%。续建和新开工5 000万元以上项目54项,实际完成投资76.6亿元,为计划的123.3%。17项列入省重点推进的项目已有13项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8.2亿元。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43个项目获得批准,总投资35.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4.8亿元。
农业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豆薯总产76.97亿公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0316元,均创历史最好水平。畜牧业稳步发展,实现产值106.9亿元,增长13%。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引进和启动24个千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185家。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治理水土流失3.09万公顷,草原“三化”3.8万公顷,新增旱涝保收田3.7万公顷。编制全市造林绿化规划,植树造林2.01万公顷。积极推进北引扩建、泰来抗旱灌溉引水工程等重点水利设施建设,完成三大灌区续建配套、黑土区治理及水库消险加固年度建设任务,投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5亿元,同比增长68%。新建农机合作社51个,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82%。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93.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8亿元,增长18.5%。发放综合直补,粮食、生猪、良种等补贴资金17.6亿元。投入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帮建资金2 572万元,第一批试点的127个村全部通过省级验收。162个贫困村整体脱贫,农村贫困人口下降11.1%。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为农服务代理制全面推进。流转土地62.8万公顷,实现规模经营38.8万公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如期完成,场县共建取得积极进展,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率先在全省全面实施。村级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取得良好效果。
工业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91.2亿元、税金30.3亿元,分别增长30.7%和20.5%。落实国家和省各类资金和贴息3.64亿元。重奖贡献突出的企业及个人482万元,对一重、齐重数控、齐二机床等企业在土地使用、退休人员医保待遇、企办学校职工接收上给予支持,协调解决企业的原料和运力不足等问题。齐重数控与浙江天马股份公司、齐二机床与中国通用技术有限公司实现战略重组。完成8户国企改制、10户国企政策性破产工作。续建和新开工一重国际一流铸锻钢基地等15个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108亿元,完成投资31亿元。实现齐轨道装备公司总体改造等14个5 000万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完成北钢500万吨特钢项目规划,腾翔30万吨铸锻件项目进展顺利。争取省级以上科技创新项目33项、资金3 564万元。2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一重集团15 000吨水压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新晋升6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实施100个技术创新项目,10户企业晋升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0亿元、利税18亿元,分别增长28%和78.2%。列入松花江水流域污染防治规划的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3.62亿元。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由3万吨提高到8万吨。关停纳入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名单的5户企业。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7.05%,削减化学需氧量7 605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 680吨。
第三产业
出台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进旅游支柱产业发展。实现旅游收入40亿元,创汇611万美元,分别增长23.3%和30.2%。按照把扎龙景区建成5A级世界著名景区、尼尔基斯湖景区建成国家级冰雪和水上大众运动基地的目标,聘请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规划设计,尼尔基斯湖国家大众滑雪基地已投入使用。先后赴温州、厦门等地举办旅游推介活动13场次,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第8届“绿博会”、第5届“小交会”等会展活动成效显著,经贸成交总额114亿元,增长16%。
招商引资、贸易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项目为纽带的务实招商原则,通过赴天津、上海、杭州等市招商,参加“哈洽会”,举办中国光彩事业鹤城行等活动,落实招商引资项目1 357项,到位资金204.2亿元,增长39.6%。其中,直接利用外资5 960万美元,增长22%。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6项,到位资金48.7亿元。对外经贸不断扩大,完成进出口总额5.82亿美元,增长116.4%,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出口5.1亿美元,增长131.6%;进口0.72亿美元,增长48%。按照省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核心园区和重点园区要求,科学规划建设重点园区和铸造、机加等园区,协议人区企业262户,总投资150亿元;实际人区企业132户,总投资116亿元,完成投资72亿元。腾翔铸锻造基地、农业高科技示范区、北大仓物流园区等项目落户鹤城科技产业园区。
城乡建设 新建和改造城区道路12万平方米,升级改造卜奎北大街北段、新江路等6条重点路段。完成城区热网A区二期工程,并网供热620万平方米,7.5万户居民受益。天然气复线工程昂昂溪至富拉尔基和中心城区两条支线建成投产,年供气能力达到6.5亿立方米,较以前提高12倍。新建鑫海家园、新合家园等11个住宅小区,建筑面积124.7万平方米,增长15%。为1.4万户、3.2万人发放廉租住房补贴2 100万元。成功争取齐富大桥及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完成高速公路建设征地518万平方米。新建农村公路3 861公里,为年计划的107.6%,实现通乡公路全部硬化。城市重点建设项目发行企业债券15亿元工作进展顺利。与省开发银行签订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贷款10亿元协议,已到位资金4亿元。拆除违章建筑410处、2 977平方米,加大牌匾广告、乱贴乱画治理和垃圾废物清理力度,市容市貌有了新改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已通过黑龙江省测绘局鉴定。城区栽花、铺草、植绿篱100万平方米,植树30.2万株,绿化覆盖率达31.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1平方米。
社会事业
全年实施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03项,其中获省级科学技术奖21项。完成新产品试制项目10项。全年认定技术合同206项。各类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学生9 610人,比上年增长1.0%;在校学生34 980人,与上年基本持平。普通高中招收学生24 986人,增长4.2%;在校学生74 749人,下降2.0%。初中招收学生56 532人,增长16.8%,在校学生171 402人,下降2.1%,初中入学率达99.8%。小学招收学生41 105人,下降0.1%;在校学生266 799人,下降5.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文化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3个,文化馆16个,公共图书馆11个,广播电台l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100%。电视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69.9万户,增长29.4%。城乡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9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21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0个,妇幼卫生机构17个。卫生机构床位1.3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55万人,其中,医生6 700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体育健儿在全国比赛中获得金牌46枚,银牌14枚,铜牌24枚;在省比赛中获得金牌200枚,为体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 028元,增长15.3%。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51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7.3亿元,增长22.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上涨4.8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54件大事、实事基本完成。扎实推进低保提标和社保、医保扩面工作,发放城市低保金2.6亿元,月人均补差95元,发放农村低保金7 208万元,年人均补差564元,实现了应保尽保。纳入城镇养老保险44.1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46万人。争取国家和省补贴8 932万元,解决了符合国家政策性破产规定的27户国有企业、26 601名退休人员医保待遇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累计筹资1.6亿元,发放补助款9 593万元。深入实施创业带就业工程,发放小额贴息贷款3.6亿元,继续保持在全省、全国领先。新增就业11.8万人,零就业家庭月报告期内动态为零。全面完成企业历史拖欠职工工资26.47亿元的解欠任务,争取国家补助14.4亿元,做到公开公正、应补尽补。拨付3.1亿元,全部解决了中省、市直企业企办学校1万余名教职工接收问题。规范和调整市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津贴补贴,提高环卫工人工资。全力推进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天字号”工程,完成棚改拆迁43万平方米,回迁安居房建设100栋、50万平方米,6 427户居民住上了回迁安置楼。城区人均住房面积23.2平方米,增加0.6平方米。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4.5万户、340万平方米,农村住房砖瓦化率提高3.7个百分点。积极搞好热源整合和燃煤供应,保证了群众温暖过冬。新打人饮井168眼,解决了农村8.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被人民网评为“市民最满意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