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胡银波 1958年8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75年7月参加工作,2009年2月任现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白文喜
县长:张伟志 1969年10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89年7月参加工作,2009年3月任现职。
副县长:杜文富 蒋百军 孙俊元 谭德臣 曲 迪(女) 杨继全 王洪宝
县政协主席:辛元珠
[概况]
依安县地处松嫩平原北缘,是齐齐哈尔市辖中型农业县份。全县辖5镇10乡148个村和7个农林牧场,幅员面积3 6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74万公顷,有汉、满、蒙、回、朝鲜等14个民族,总人口49万,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牧业基地,先后被授予“中国白鹅之乡”、“中国紫花油豆角之乡”和“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称号。依安县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无霜期129天,常年积温2 506.4℃,年平均降水量466.5毫米。境内有15条河流,4座大中型水库,水资源总量10.96亿立方米。林木资源4.3万公顷,草原2.07万公顷。地下矿藏有高岭土、石英砂等非金属矿9种。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宝安寺是周边地区最有影响的佛教活动场所,新兴乡新合村是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瑞雪社区是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交通便捷,齐北铁路和省道302公路贯通全境,县城距齐齐哈尔机场130公里。
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59 715万元,增长15.5%。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实现183 315万元、89 902万元和86 496万元,增长9.9%、25.8%和12.6%;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6 900万元,增长25.2%;地方财政支出完成50 700万元,增长10.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0 577万元,增长4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0 868万元,增长1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8 274元,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 368元,增长40.9%。
工业、民营经济
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实现59 767万元、167 069万元、11 663万元、8 526万元,分别增长45.5%、26.6%、20.8%、21 7%。博天糖业、摇篮乳业、天鹅公司等龙头企业二期工程建设,奈伦公司汁水还田污水处理项目在全省首开先河,节省污水处理资金3 600万元。佳兴塑编、北疆水泥、依安酒业、黑龙酒业、鹏程、三利、艾克等民营企业成为纳税新生力量。全年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实现112 408万元、441 209万元、43 850万元、9 384万元,分别增长13.7%、13.2%、10.7%、6.1%,民营经济总户数达10 831户。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全县引进到位资金155 691万元,引进项目243项。
农业
全县粮豆薯总产达87.8万吨,增长33.7%。全县多种形式流转土地11.3万公顷,百亩以上经营大户达1.2万户,四区轮作规模经营连片方达3 000个。组建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63个,新组建农机合作社17个,累计争取各类装备建设资金8 465万元,购进大型农业机械176台套、配套农具377台件,农机综合作业率达84.5%。新打机电井282眼,购置灌溉设备401台套。农业科技普及推广工作扎实开展,甜菜50公分小垄机播、马铃薯80公分大垄栽培、大豆45公分小垄双行机播、玉米130公分大垄通透密植等先进栽培技术被广泛应用。各类作物单产实现新突破,全县四区轮作地块总体增收9 040万元。全年造林0.1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2.8%。水库加固、土地整理、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项目深入实施。被授予全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畜牧业效益更加明显,全县农民人均牧业收入实现1 300元。劳动力转移收入再度增长,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2.1万人,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实现2 291元。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争取专项资金1 034.4万元。农村公路建设“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目标顺利实现。硬化农村公路281公里,铺设屯中路46公里。农村住房建设步伐加快,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5 967户。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深入实施,解决饮水安全村屯11个。新建“六位一体”综合活动室20个、休闲广场19处、标准化机械榨乳站7个、户用沼气池1 200口。
社会事业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新开发商品楼18万平方米,投资3 000万元的城镇排水工程正式投入使用,投资280万元的城镇饮水安全工程稳步实施,全县集中供热面积达82万平方米。科技项目争取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引进科技项目资金661万元。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长,教育资源整合步伐加快。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投资750万元完成农村综合中学和职教中心实训楼基础建设。全民健身运动更加活跃,举办各类大型体育活动7次。“以城带乡”工程深入实施,11所乡镇卫生院基础建设明显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7%。积极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改扩建村计生服务室30个,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96‰。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城区有线电视网络更加完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全面启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发放廉租住房补贴67万元、低保金1 600万元、救灾资金413万元。为四川地震灾区筹集捐款332万元。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