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密山市

市委书记:车莲香 1954年11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74年参加工作,2006年12月任现职。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连春
    市长:王吉利 1958年8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75年7月参加工作,2005年1月任现职。
    副市长:魏子砚 梁晓波 马廷玺 刘清国 李 冰(挂职) 金香兰 王晓军 孙文远 孔祥清(挂职)
    市政协主席:徐 博
    [概况]
    密山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兴凯湖畔,是集工业、农业、外经贸、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边境城市。总面积7 843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154个行政村。总人口43.1万,人口自然增长率2.92‰。全市耕地面积19.7万公顷,市内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密山市生态环境良好,土地肥沃,水源丰沛,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有富饶的地下宝藏和地上生物资源。已发现矿产32种,主要有煤、泥炭、钾长石、大理岩、花岗岩、石墨、球黏土、硅灰石、钛铁、铁、铜、铀、高岭土和铸型砂等。森林总蓄积量439万立方米。山产品达300余种,山野菜年蕴藏量1 500吨。
    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38.6:4.9: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634元,同比增长11.5%。全口径财政收入2.72亿元,同比增长17%。
    大项目建设
    新上项目41个,计划投资35.7亿元,已到位5.9亿元,同比增长13.2%。投资11亿元的风力发电、4.5亿元的热电联产、3.2亿元的密宝公路改造、2.8亿元的完达山乳业日处理500吨鲜奶、1.3亿元的林源120万吨洗煤和3亿块矸石砖、1.2亿元的泰祥煤矿30万吨标准化矿井改扩建、1.1亿元的金地源集团微生物肥、1亿元的万头奶牛现代化养殖示范区一期工程等8个超亿元大项目已开工建设,创密山市历史最高水平,数量、规模和质量居鸡西市三县六区之首。投资154亿元的电厂项目,被列为黑龙江省首选项目报国家发改委申请核准。工业三项主要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快速增长。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实现23亿元,同比增长11.4%;工业增加值实现7.2亿元,同比增长14%;工业利税实现2.6亿元,同比增长13.9%。
    农业
    争取农机设备资金1 000万元,白泡子项目区0.34万公顷土地实现统一规模经营。全市2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落实建设项目42个,总投资达到1 500万元。农业总产值实现24.4亿元,同比增长7.5%。全市奶牛存栏达到1万头;肉牛、羊、生猪饲养量分别达到24万头、46万只、53万头,同比分别增长6%、12.3%、30.1%;畜牧业产值实现9.3亿元,同比增长7.6%;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1 862元,同比增长7.5%。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6家,其中省级5家、地市级11家。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73个。全市优质粮食面积达到13.8万公顷,其中绿色和无公害食品面积12万公顷,占农作物总面积的76.3%,同比增长5.5%;绿色食品标志达到13个。粮食总产量实现7.3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密山市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市。
    旅游
    投资390万元完成蜂蜜山天蜂阁和憩缘亭建设,投资350万元完成铁西森林公园接待服务楼主体工程,投资380万元完成莲花旅游区莲花泡注水、栈桥加固和生态旅游观光园一期工程建设。中华书法世纪坛完成规划设计、选址等前期工作。进一步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兴凯湖、蜂蜜山知名度越来越高。2008年接待国内游客85万人次,同比增长20%;接待国外游客15万人次,同比增长17%;旅游总收入5亿元,同比增长8.7%。密山市在2008年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旅游名城。
    对俄贸易
    开发区建设开始启动,完成开发区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和起步区控详规划任务。争取口岸和边贸扶持资金1 000万元。全市经贸企业发展到48家,其中加工型企业8家。出入境27.6万人次,口岸进出口货物4万吨。进出口贸易额实现3.7亿美元,在上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总量稳居鸡西市第一,增幅再创全省之首。
    民营经济
    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7万户。民营企业发展到668家,同比增长10%,其中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到28家、1 000万元以上的22家。个体和民营工商税收实现1.35亿元,同比增长12.5%。
    城乡建设
    密山新区建设开始启动。完成新区控详规划、新区东安街西段拓宽改造、市标至方虎路段道路建设和市政府东侧道路一期工程。多层、高层住宅楼开工建设。综合改造升级老城区10条街路,新建硬质路面2.3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06盏。投资2.4亿元开工建设中韩家园、盛世家园等13个工程,建筑面积达到23万平方米,投资规模和建筑面积均创历史之最。投资1.2亿元新建农村住宅1 513栋9.8万平方米,其中泥草房改造1 440户,农村住宅砖瓦化率达到89.5%。组织开展“提升文明素质,建设美好家园”活动。投资3 185万元对11户重点企业实施环保治理工程。投资100万元改善环卫基础设施。高度重视截流沟治理工作,投资40万元新建鱼种场桥,完成清淤2 000余米。完成山上春季造林666.67公顷,义务植树76.4万株,村屯“六边”植树134万株。建设绿化示范村18个、高标准绿化村2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