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王 郁 1960年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76年11月参加工作;2006年12月任现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教传华
县长:高喜文 1957年生,大学学历,1977年9月参加工作,2005年3月任现职。
副县长:姜星伟 梁志刚 王兴杰 杨喜成 姜土秋 蒋 敏
县政协主席:李永海
[概况]
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1 567万元,增长18.5%。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82 531万元、72 217万元和46 819万元,分别增长33.4%、9.8%和13%。进出口总额完成2 181万美元,同比增长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0 628元,同比增长109.3%。
招商引资
落实招商引资项目24项,实际到位资金16.8亿元,完成市委下达指标的208%。争取政策性资金8 770万元,增长36.8%。实现新开工建设千万元以上项目14项,续建千万元以上项目10项,竣工投产千万元以上项目18项。其中生产加工型项目10项,到位资金9.4亿元,超额完成了市定目标任务。
工业外资
加大对企业的服务扶持力度,投入技改资金9 185万元,实施技改项目6个,为历年之最。克服资金短缺、运力紧张、原料价格上涨及节能减排等不利因素,使工业经济继续呈现较快增长势头。地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利税分别实现95 627万元、15 321万元和6 487万元,分别增长35.7%、24.3%和14.7%。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2 181万美元,为计划的119.8%,增长44%,增幅为全市之首。
财政
财政总收入实现26 339万元,为计划的147.9%,增长1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实现4 374万元,为计划的134.8%,增长55%,增幅列全市四县第一。特别是地方税务局全口径税收突破5 000万元大关,实现5 035万元,为计划的159%,增长59%,为财政增收作出突出贡献。农信社、农发行等金融部门加大了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全年共发放信贷资金75 040万元,年末全县金融储蓄存款余额143 551万元,增长30%。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建设成果显著。在友谊农场的支持配合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农合参合农民12 379人,参合率为95.5%。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7.3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4‰。实施新中学建设工程和远程教育三期工程,教育教学环境不断优化,顺利通过省政府督导评估组“双高普九”初检。完成无线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工程,广播电视编播质量不断提高。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用地管理进一步规范。学术交流活动日渐活跃。与中央民族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中央民大教学实习与科研基地。先后发起并成功举办中国·双鸭山挹娄文化论坛和2008年中国粮食加工业双鸭山论坛暨合作项目对接会,不但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化基础设施正在完善。实施博物馆、文体中心、凤林古城旅游公路、新中学建设及文化资源共享等五项文化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完成国家级文物遗址保护界标和标志碑的设立工作,为振兴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载体保证。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发挥群众文艺指导站和社会体育指导总站作用,广泛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丰富多样。举办了“五地”文化文物展览,参观人数5 000余人次。在参加黑龙江省第3届戏剧、曲艺大赛中,获得一金四银的好成绩。电影“2131”工程满足了农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旅游产业发展不断加快。编制《友谊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完成庆丰乡华兴村省级农业现代化旅游观光景点的申报工作。以博物馆、文体中心、友谊公园为核心的城镇旅游景区和以华兴村、东胜村为核心的农村旅游景区已初步形成。
民生工作
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劳动合同法》得到有效落实,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分别达到100%和95%。严格执行工资保障金制度,依法收缴并及时兑现农民工工资,使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明显减少。在全省率先完成了企业解欠工作,受到上级表扬。养老保险扩面686人,参保人数3 448人。城镇新增就业1 06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累计发放低保金560万元。投入大病医疗救助资金150万元,下拨救灾救济款188万元,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落实廉租房补助制度,使614户贫困家庭受益。人居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全县发动、全民参与,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被评为全市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环卫部门获得全省金牌服务单位称号。实施学府、鑫源、和平3个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的住宅小区开发工程。工业园区二期排水工程,东一路、东二路、西三路硬化工程全部如期完工并投入使用。特别是万吨水厂及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交付使用,实现城镇供水质量和数量的大跨越,深得民心。完成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的数据统计工作,积极推广地源热泵采暖新技术试点,加快锅炉整合步伐,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推进“四个建设”,建立“六大体系”,社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队伍素质得到增强,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