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鄂忠齐(达斡尔族) 1963年4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85年9月参加工作,2006年12月任现职。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洪泰
市长:付延成 1964年6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81年8月参加工作,2006年12月任现职。
副市长:吴庆兰 王 钧(挂职)林 虎(挂职) 张绍武 徐 宽 高宝平 刘 琦 王开轩(挂职)张爱忠(挂职)
市政协主席:刘 欣
[概况]
绥芬河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是中国通往日本海最大的陆路贸易口岸,是黑龙江省便捷的出海口和对外开放的主通道。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有1条铁路和2条公路与俄相通;南、北、西与东宁县相邻。全市辖区面积4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 273公顷。下辖绥芬河、阜宁两个镇。户籍人口63 349人,其中,农业人口10 32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38‰。主要民族有汉、满、蒙、朝鲜、回族等。绥芬河地处山区,具有山地、岗地、川地及沼泽性湿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地下矿藏主要有氟石、铬铁、辰砂,水资源欠缺,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由于冬季冰雪风光、夏季凉爽怡人,成为著名的休闲避暑胜地,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凭借独特的地缘和通道优势、政策和口岸优势,绥芬河大力发展对俄贸易,现已成为“中国商贸名城”、“中国木业之都”。
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1.01亿元,同比增长13.4%。财政收入完成10.1亿元,同比增长0.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6亿元,同比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5亿元,同比增长26.0%。进出口贸易额完成58.3亿美元,同比增长25.9%。口岸过货876万吨,同比下降7.8%。口岸过客163万人次,同比增长17.3%。接待进出境旅游者85.5万人次,同比增长20%。绥芬河市被国家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30周年发展典型地区之一,是入选的唯一沿边开放城市,同时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优秀集体。入选2008年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和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荣获“2008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称号。
项目建设
引进各类项目130个,实际到位资金20.4亿元,同比增长47.1%。大亚集团年产22万立方米中高密度板项目完成投资5.2亿元,第一张板已于12月18日下线。五花山水库项目各项基础性工作已近完成,2009年将全面开工建设。综合保税区项目已获国家相关部委签批同意,待国务院正式发文。301国道高速公路牡—绥段开工建设。多年努力争取的牡—绥铁路扩能改造项目,已被铁道部确定为2009年拉动内需12个短平快项目之首,并提升为时速200公里的高等级新双线电气化铁路,国家将投资123亿元,2009年上半年将开工建设。与广东水电二局签订了开发建设俄罗斯风情园项目协议。
城乡建设
西城区组团四回迁安置小区交付使用。通天路环形桥竣工通车,沿河街道路改造和环城公路南段建设工程已基本完工,历史街区改造和保护工作稳步推进,阜宁路道路拓宽工程全面展开,教育园区建设进入收尾阶段。通过实施西城区、北海公园、教育园区等开发建设,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土地利用价值,增加了政府收益,城市经营工作收到明显成效。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项目已奠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项目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就绪。投资3 727万元,对道路及给排水等市政设施进行维护和改造。深入开展城乡“洁净工程”,投资1 016万元对城市进行绿化、美化。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得到省国土部门的大力支持。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修编工作,并对北寒、南寒、红花岭、永胜四村合并工作进行基础调查。投资753万元,对33.6公里农村公路进行路面改造;投资389.5万元,对省级新农村试点建新村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社会事业
投资445.5万元用于校舍维修改造,投资234.3万元用于中小学生教育补助,投资90万元用于学生参保和饮用水保障。数字电视用户达到2.6万余户,基本完成市区楼房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工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文化资源共享工程通过省国家及检查验收;向上争取价值30万元的流动舞台车,用于丰富城乡人民文化生活;支持建成市首家民营数字电影院。结合奥运主题,积极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系列体育活动。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推进实施“蓝天、碧水、安静”三大重点治污工程。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顺利开展。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率达97.59%。全市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554.95万元,捐赠棉衣棉被2 000余件。
[合作交流更加广泛深入]
作为中国唯一城市代表,绥芬河市组团参加了莫斯科国际市长论坛。作为全省唯一受邀城市,绥芬河市组团参加了在海参崴举办的第一届国际青年文化联欢节。陆海联运大通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成功举办中俄韩第一届物流协作论坛,三方就利用陆海联运大通道开展物流协作达成共识。全年,通过举办“千名妇女儿童手拉手”等主题活动,积极扩大对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交流与合作,中俄双方共有180多个团组、1 300多人次进行了互访。通过展洽和互访活动,完善扩大了交流平台,拓展深化了联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