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李哲韬 1956年10月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73年6月参加工作,2006年12月任现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符春华
县长:宋树生 1959年10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76年7月参加工作,2006年12月任现职。
副县长:王 江 隋玉国 王永刚 杨茂公 夏剑颖(女)
县政协主席:孙长春
[概况]
绥棱县位于小兴安岭南端西麓、黑龙江省中部、绥化市东北部,地处东经126°59′~128°02′,北纬47°02′~48°05′。东接伊春、庆安,西连海伦、望奎,南交北林区,北邻逊克、北安。南距省城哈尔滨160公里,北距黑河口岸400公里。全县幅员4 238平方公里,下辖11个乡镇、76个村、501个自然屯。县域总人口33万,其中城镇人口8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2‰。地貌大体为“六山一水三分田”。绥棱山川秀美,储有煤、陶粒页岩、花岗岩、玄武岩、泥炭等数十种矿产,潜在经济价值百亿元。林地面积20.4万公顷,活立木储量1 600万立方米,年产优质木材15万立方米,年交易量超100万立方米。盛产上百种山产品、500余种药材和多种动物资源。努敏河、克音河、泥尔基根河3条主要河流贯穿全境,水资源储量达11.4亿立方米,总水面0.73万公顷,年均径流量9亿立方米。绥棱是滨北寒地黑土中心区域带,耕地总面积11.01万公顷,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黑龙江省水稻、大豆主产区,方圆百里内年产优质大豆100万吨、水稻50万吨。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有金斗湾漂流、森林小火车、白马石、北满省委旧址老金沟、原始森林等一系列旅游景点。传承龙山文化的绥棱黑陶艺术已被文化部确认为“中国现代黑陶第一窑”,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草柳编产品上百种,远销日本、韩国、美国、英国。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通达八方。境内有绥棱林业局、绥棱农场、省浆果研究所和2个部队农场、5个县团级驻绥单位。绥棱是国家二类革命老区。
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89 335万元,同比增长11.2%;全口径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实现5 908万元和3 19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4.76%和12.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 700元和3 018元,同比分别增长8.3%和7.8%。
工业
通过重点围绕木材、食品、建材、手工艺品(文化)和旅游5个产业抓招商、上项目,围绕加速现有企业发展,实施“一企一策”战略,促进了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全县共引进项目30个,到位资金4.25亿元,共对上争取政策支持项目191个。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户,工业总产值实现44 076.2万元,工业增加值实现8 291.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5.1%和16.1%。
农业
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13.2亿元,同比增长16%。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粮食总产达4.23亿公斤。内转外输劳动力5.6万人,实现收入3.3亿元,拉动农民人均增收1 700余元。畜禽饲养总量260.9万头(只),产值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4%和15%。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建设农村白色路面575.58公里,全县76个村实现村村通,501个自然屯已有350个通白色路面。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全面启动。完成造林面积超万亩。狠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使村屯面貌焕然一新。典型群体建设初见成效,形成了土地流转、水田升级、协会建设等一批农村典型。
第三产业
全县新增私营企业79户,新增个体工商户608户。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8 680万元,同比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53 914万元,同比增长12.4%。建筑业、旅游业、物流业、运输业等竞相发展。
城市建设
总投资超3亿元,改造棚户区4.8万平方米,综合楼建设面积超15万平方米,改造城镇道路17条10公里、12万平方米,铺设排水管线5 000余延长米,栽植乔灌树木26.4万棵(丛)、各类花卉370余万株,完成一期亮化工程,开展“靓丽星期五”、“净城周”等活动。
社会事业
教育基础地位不断巩固,新建农村3所寄宿制学校和城镇两个小学教学楼,面向全省招聘100名教师充实到城乡中小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共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培训4 000余人次。卫生事业不断进步,改造3所乡镇中心卫生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13.68万人,将85%的城镇低保户纳入医疗保险,开展农村贫困户医疗救助,救助金最高达4 000元。扶贫解困效果明显,弱势村转化升级顺利推进。新建的第二中心敬老院已有近百位老人入住。实施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改善了1 588户农民的居住条件。争取资金1.02亿元,完成2万余名职工的“解欠”工作。代表全省通过国家“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期评估,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连续三年获得全省文化市场管理先进集体荣誉,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有线电视屯屯通,并开通了数字电视。平安绥棱建设不断增强。
[旅游产业]
全县已建成各类旅游景点18个,开发4个景区,打造“红、白、绿、特”四色旅游格局,年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年实现旅游业收入1 200万元。旅游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