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黑龙江省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实施“十大工程”综述
2009年黑龙江省建设“八大经济区”和
实施“十大工程”综述
2008年12月24-25日,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黑龙江省今后一个时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规划构想,着力建设“八大经济区”,同时提出实施“十大工程”的具体推进措施。2009年4月23-24日,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规划的决议》。2009年12月,省委、省政府连续召开六次会议,专题听取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实施“十大工程”情况的汇报。“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提出以来,得到全省各个方面的广泛赞同,引起国家和有关部委的关注和支持,形成了普遍的共识,取得了明显成效。“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已成为黑龙江省发展的新亮点,成为黑龙江省应对危机保增长的重要支撑,成为推动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全省“八大经济区”建设
1.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作为黑龙江省工业发展的火车头,经过4年来的建设,显现出产业集聚效应、经济板块品牌效应、政策洼地效应,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建设区推进思路更加完善,工作重点更加突出,一批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落地建设,招商引资更趋专业化和针对性。截至2009年末,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启动建设29个园区,累计开发面积105.8平方公里,其中2009年新增开发面积9.67平方公里;累计开工项目898个,其中2009年新增开工项目147个;累计竣工投产项目586个,其中2009年新增竣工项目110个;累计完成投资630亿元,其中2009年完成投资18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9.67亿元。其中,园区基础设施投资155亿元,企业生产项目投资475亿元,吸引外商投资27.18亿元。全年新增人区企业226户,新增投产企业195户。全年完成投资额286.4亿元,实现生产总值156.8亿元,比上年增长29.6%。投产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81亿元,比上年增长162.3%。其中,哈尔滨项目区完成工业生产总值188.8亿元,大庆项目区完成工业生产总值169.2亿元,齐齐哈尔项目区完成工业总产值85.2亿元,安达和肇东项目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7.9亿元。项目区创造利润总额34.4亿元,增长151.3%;实现税金总额27.8亿元,增长85.5%。汽车、机电、精细化工、食品、医药等产业集聚特征明显,美国、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园区内投资建厂。
2.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围绕延长煤炭产业链,培育接续产业,拓展替代产业,重点推进煤炭、电力、煤化工等项目建设。东部六市的GDP增幅连续两年均高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重大项目的建设实施,有效地拉动了东部地区经济总量的增长。牡丹江市谋划电化产业、替代产业和城市支撑体系建设项目350余个,制定扶持政策19条,安排资金1 000万元;佳木斯市提升煤电化基地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和服务能级,加快以风电、水电、核电和生物质发电为重点的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鸡西市确定以煤炭资源为基础,形成多元化产业集群,实现由传统煤炭生产基地向新型能源基地跨越;双鸭山市打造全省煤电化基地核心区的建设目标,谋划和新上一批煤电化大项目;七台河市确立“东北焦化之都”发展定位,重点推进“煤-洗煤-生物质型煤、煤-焦-化、煤-电-建材”三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鹤岗市确定用3年时间在全省建成“煤电化能源基地”的目标。东部基地建设区内列入规划的110个重点项目,已竣工投产12个、在建40个、开展前期工作19个,分别占总数的10.9%、36.3%、17.3%。全省煤炭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3.4亿元,增长9.7%。
3.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国际经贸大通道、现代物流体系和对外合作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同江铁路大桥、牡丹江至绥芬河铁路扩能改造项目、同江港改扩建工程等项目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龙江物流园开工建设,大庆萨尔图物流中心投入运营,建成齐齐哈尔、哈尔滨两个重大件货物江海联运码头。黑河俄电加工区、绥波互市贸易区等一批具有较强承载和辐射能力的合作园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绥芬河综合保税区、黑瞎子岛保护与开放开发已获国务院批复。
4.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林区保护,着手经济转型,大搞植树造林,积极探索林区改革,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已经纳入到国家战略规划。大兴安岭地区、伊春市分别采取禁伐珍稀树种、强化生态保护、停止采金作业、开展境外采伐等措施,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恢复和发展,实现了森林面积、林木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三增长”。大兴安岭地区大兴安岭地区调减木材产量65.8万立方米,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3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78.72%上升到79.8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已完成主体改革任务量的50%。伊春市落实森林资源管护经营承包面积达168.4万公顷,封山育林达60.6万公顷,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达56.4万公顷,人工林面积达到46.8万公顷,森林覆被率提高4.6个百分点。伊春市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取得重大突破。
5.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大幅增加,水利工程、农机化、农业开发、土地整理等一些重大基础建设项目得到国家支持,地方和农民的投入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 700个,增加2 379个。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l 700户,带动基地面积533.33万公顷,增加33.33余万公顷。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32个县(市、区)辟建水田和旱田示范区35个,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场县合作共建取得新成效,农垦完成跨区作业面积153.33万公顷,带动了农村种植业标准化水平提升。
6.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大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推动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迈进。哈尔滨冰城夏都旅游区太阳岛湿地公园、五大连池旅游度假区矿泉城、镜泊湖渤海旅游集合区南湖综合服务区等一大批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建设项目全面开工建设,集中打造北国风光10大养生度假旅游区、20大养生度假名胜、14大养生度假主题游产品。全年开工旅游项目334项,总投资达到257.07亿元。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开工总里程313公里的旅游铁路项目和总里程1 347公里的旅游公路项目。新建铁路前进镇—抚远县、牡丹江—绥芬河城际铁路,新建省道哈肇公路通河—汤原段、建三江—虎林高速公路、省道依饶公路桦双界—双鸭山段等公路。在大庆、鸡西、伊春新建通航机场。全省新增旅行社83家,星级饭店19家,300余家快捷酒店迅速兴起,提高了接待能力。
7.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对俄经贸和跨国物流大通道建设步伐加快,形成了口岸、临岸地区与腹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哈尔滨、牡丹江等18个园区共入驻1 249个项目,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康师傅、江苏雨润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落户各园区。松北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园区以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和农业机械装配产业为主,完成投资10.43亿元,进入园区企业34户,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实现3亿元;宾西经济开发区以建材、木材、家具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前三季度实现对外进出口2 149.92万美元,实现对俄进出口187.42万美元;以家电生产为主的绥芬河海都机电城粗具规模;宁安对俄果蔬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全面开工;穆棱下城子开发区闽台综合科技产业创新园启动建设。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建设全面展开,基础设施、七通一平、卡口、围网等已开工建设,韩国釜山港湾公社、联想集团、浪潮集团等20余家知名企业确定入区投资。境外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已被国家正式批准为全国6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之一。
8.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着力整合科技资源,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结构调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在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呈现出快速发展、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黑龙江省高新科技产业区已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对俄科技合作中心及基地、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和星火产业带等8种不同形式的科技园区,地市覆盖率达76%。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哈大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2个国家级高新区——哈尔滨高新区和大庆高新区;2个省级高新区——齐齐哈尔高新区和牡丹江高新区;3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园、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园、哈尔滨理工大学科技园;8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0个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1个国家级对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黑龙江中俄农业高新技术合作示范区。2009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 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全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356家。
二、全省“十大工程”实施
1.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争取国务院批准建设规划,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推广农业技术等关键措施上取得重大突破,工程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2009年,全省粮食总产达435.3亿公斤,居全国第2位,再创历史新高。新建尼尔基引嫩扩建一期工程和三江平原9处大型灌区工程,建设西山、桃山二期等重点水源工程。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新购置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9.7万台(套),全省农机化建设项目总投资近40亿元。组建123个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投资达9亿元。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成果不断扩大,四大粮食作物生产技术规程推广面积540万公顷。建设水稻育秧大棚14万栋。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村和专业镇,创造村企共建、场县共建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 000元,其中东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共投入资金67亿元,完成建设里程2.13万公里,超出计划里程78%;乡镇和行政村通畅率分别达到94.3%和90.4%。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57%。投资135亿元,改造农村泥草房22.2万户1 878万平方米。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86处、联户和养殖小区沼气工程120处、新建秸秆固体成型燃料项目30个。新农村建设第二批试点深入推进,重点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新农村示范带基本形成,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日益增多,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农垦、森工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
3.老工业基地改造工程。2009年,黑龙江省在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五年基础上继续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工程,在深化国企改革、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等方面都取得突破。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努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战略性重组,新组建龙煤集团、省建设集团、辰能投资集团。中铝集团重组东轻、齐齐哈尔滕翔整合齐重数控和齐二机床、佳木斯鸿基加入中国建材、哈飞与空客组建复合材料制造中心、哈飞汽车和东安动力并入长安汽车等,实现了企业间强强联合。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科技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一大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支持。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 931.3亿元,增长32.5%。
4.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工程。确定10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13个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实施工业重点项目“双百工程”。哈药生物工程产业基地、大庆120万吨乙烯扩建、一重大型铸锻钢基地、东安民用直升机发动机产业化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大项目进展较快。开工建设哈飞空客复合材料制造中心、哈飞汽车乘用车产业化及发动机改造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装机115万千瓦风电机组、大庆佳昌砷化镓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一重集团建设国际一流铸锻钢生产基地及大型铸锻钢自主化改造、大唐哈尔滨供热一期工程等一批项目。
5.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工程。完成投资480.6亿元。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累计进出港旅客人数突破600万人次。大庆、伊春、鸡西3个支线机场建成投入使用,抚远、加格达奇、五大连池3个机场正在筹建中,有22家国内外航空公司在哈尔滨机场投入运营,开通国内、国际航线75条,通航城市54个。全省高速公路和一、二级公路交工通车和主体交工15项1 791公里,完成哈大路133公里大修改造。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东北段、双鸭山至佳木斯、齐齐哈尔至讷河、绥满公路大庆绕行线、绥满公路大庆至齐齐哈尔、鹤大高速公路牡丹江至宁安6条高速公路交工通车;鹤大高速佳木斯至七台河和鸡西至牡丹江段,嫩泰齐齐哈尔至泰来(省界)段高速公路主体交工。铁路建设驶入“快速道”。哈尔滨至齐齐哈尔客运专线等9个铁路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同江、黑河港扩建和重大装备江海联运项目顺利实施。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项目加快建设。
6.贸易旅游综合开发工程。努力遏制对俄贸易下滑,积极构建出口产业集群,推进对俄经贸战略调整,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162.2亿美元,下降29.9%。其中,对俄进出口55.8亿美元,下降49.7%;对欧盟进出口16.0亿美元,下降33.7%;对美、日、韩进出口13.6亿美元、6.0亿美元和5.2亿美元;对巴西、安哥拉进出口5.2亿美元、4.4亿美元,分别增长40.2%和26.3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居民消费。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 401.8亿元,增长19.2%,增幅高于全国3.7个百分点。旅游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推出五大精品旅游线路,集中打造北国风光10大养生度假旅游区、20个养生度假名胜、14个养生度假主题旅游产品。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0 986.5万人次,增长28.5%。实现旅游业总收入649.9亿元,增长15.5%。
7.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围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层次人才,启动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等“八大科技行动计划”,开展一系列人才、项目交流对接活动和国际人才交流合作。组织全省高校200项科技成果展和校企对接活动,省内14所高校和300余家民营企业参与。《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得到全面落实,装备制造、现代农业、东部煤电化、医学和中医药等5个高校科技创新平台规划全部启动。全省高校承担14 050项科研项目,增没经济建设急需的10个学科群,完善26个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与省内40余家企业建立起紧密的科技合作联系。大力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建成52所国家级和40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省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0万人次以上,推广实用技术60余项。
8.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全面推进平原绿化,总投资28.5亿元,全省造林绿化和城镇绿化共完成造林22.36万公顷。全省自然保护区的总数达到193个,面积达到618.8万公顷,已接近全省国土面积的14%,全省治理“三化”草原16万公顷。围绕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对近400公顷水土流失区进行综合整治。积极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争取国家湿地保护项目6个,湿地保护面积达71万公顷。开展退耕还湿,恢复湿地面积5 980公顷。全省退耕还林完成发证面积17.04万公顷。加大工业点源治理力度,推进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内工业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全年共建成25个工业污染防治项目,松花江水环境质量在全国七大河流中已列第3位。积极推进全省城镇污水处理,全年共推进104个城镇污水治理项目,其中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内城镇污水处理项目32个。
9.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工程。以城乡环境整治和文明城市创建为重点,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专项整治与综合治理相结合,重点推进与全面改进相结合,组织实施城乡洁净、垃圾场建设、整治私搭乱建、整治公共秩序、优化服务环境、开展文明创建等活动,大力实施硬化、绿化、净化、美化工程。推进滨水城市建设,制定和完善了滨水城市建设规划,建设一大批滨水基础设施工程。城乡人居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和服务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扎实推进“三优”文明城市创建,新增各类公园84个,拆除违章建筑1 817处,新增建成区绿地面积5 775公顷。
10.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坚持实行“民生财政”,落实“民生预算”,加大对民生的投入,省本级财政投入130.8亿元,增加43.1亿元,提高49.2%。城镇新增就业74.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1.03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7%以内。社保覆盖面持续扩大,全省基本养老、工伤和失业保险参保扩面超额完成计划,5项社保基金总量达511.7亿元,增长18.5%。投入资金11.9亿元,推进246个乡镇卫生院和29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投入3.05亿元,用于83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疗保险定点率达到80%。“三棚一草”改造与建设完成总投资663.5亿元,成为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最多的领域,省级财政投入达到13.9亿元。改造农村泥草房22万户,竣工面积1 878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0%和9.5%。“三供两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投资147.9亿元,开工建设项目280项。扶贫开发稳步推进,投入资金9.6亿元,完成第四批750个贫困村、30万贫困人口的整村脱贫任务,村均投入资金达到128万元,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600元。“平安龙江”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肖海晶 王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