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消费
八大类消费全面增长2009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 630元,比上年增长11.7%。八大类消费实现全面增长(见表2),其中的五大类商品和服务实现两位数增长,消费趋势呈以下特点:(1)饮食结构悄然变化,注重营养、健康,注重饮食文化的消费理念逐渐提高。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3 397元,同比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恩格尔系数为35.3%,较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食品科学快速发展,人们对于食品的需求在结构上有了明显变化,更加注重饮食科学、注重健康、青睐绿色食品,由满足于“吃饱”向追求“吃好”转变。粮油类食品支出同比下降5.6%,其中大米、面粉和植物油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各种粗杂粮、薯类、豆制品等消费品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肉禽蛋水产类、蔬菜类消费支出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与上年基本持平;糖酒饮料、干鲜瓜果以及鲜奶制品等消费快速增长。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在外就餐支出655元,同比增长16.4%。(2)受益于政策扶持,交通、通信类消费支出增长迅猛,增幅在各类消费中居前。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923元,同比增长23.2%,增幅列八大类消费支出之首。其中,交通支出477元,同比增长36.4%;通信支出446元,增长11.6%。交通需求的增长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得益于国家对汽车产业的大力扶持。2009年上半年国家先后出台《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意见》等促进家用汽车消费的政策,取消养路费和二级公路车辆通行费,这些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城镇居民的购车热情,带动了交通类支出的快速增长。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家用汽车、车用燃料及零件和相关服务支出分别为95元、69元和26元,分别增长1倍、58.2%和42.8%。全省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汽车3.23辆,同比增长36.7%。二是城镇居民的出行热情比较高,交通费支出274元,同比增长22.4%,乘坐飞机、火车、长途汽车、市内公共汽车、出租车等交通工具的支出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在通信消费方面,随着电信增值业务的不断推出,3G网络业务的逐步推广以及计算机、手机互联网的普及,电信服务费呈较快增长态势。调查显示,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支出为446元,同比增长11.6%。其中,通信工具支出80元,同比下降2.9%;通信服务支出367元,同比增长15.4%。城镇百户家庭拥有固定电话73部,基本与上年持平;百户家庭拥有移动电话158部,同比增长5.6%。在互联网接入方面,每百户居民家庭中有3.5部移动电话和27.5台电脑接人互联网,同比增长4.5%和19.1%,人均上网费达46元,较上年增长45.2%。(3)更加关注健康,医疗费用增长加快。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979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药品费支出525元,同比增长18.9%;医疗费支出355元,同比增长110%。两项支出合计占医疗保健类支出的90%,是医疗保健类支出上涨的主要因素。(4)房地产升温,带动居民居住类、家庭设备类及服务类支出增长。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1 027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水电燃料费771元,增长5.8%;购买建筑材料和装潢支出为166元,增长28.1%;居住服务费增长15.4%。家庭设备类与服务类支出548元,同比增长10.8%,其中占八成的耐用消费品和家庭日杂用品支出分别为229元和226元,同比增长18.6%和12.2%。(5)教育费用连续两年下降。2009年,人均教育费用524元,同比下降5%,已经连续两年下降。除培训班外,教育学杂费、托幼费、成人教育费、家教费和学校住宿费等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义务教育学杂费和学校住宿费受国家政策补贴影响,出现大幅下降,分别下降31%和41.7%。由于就业和升学压力,课外培训班支出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增速达20.9%。(6)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支出230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彩色电视机、家用电脑、音像制品、体育用品、报纸杂志等消费支出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文化娱乐服务支出203元,同比增长21.1%。其中,团体旅游和参观游览合计支出104元,同比增长42.5%;健身活动支出7.5元,增加1倍。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总额93元,是上年的1.5倍。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 404元,同比增长15.3%。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395元,同比增长22.8%。其中,商品(包括金银珠宝饰品、手表、化妆品、理发美容用具等)消费241元,同比增长23.5%;服务(包括旅馆住宿费、理发洗澡费、美容费等)消费154元,同比增长21.8%。
服务性消费支出保持较快增长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2 317元,同比增长11.9%,消费支出总量的24%,占消费支出比重逐年上升。在涉及城镇居民的14项服务性消费支出中,除教育费用外,其他13项支出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占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列2~6位的通信服务、医疗、在外饮食、交通和文化娱乐服务成为拉动增长的主力,合计贡献10.4个百分点。教育费用支出列第1位,同比下降5.2%,向下拉动1.2个百分点。交通服务支出增长最快,达42.8%。增长较快的还有交通费、其他服务费(包括旅馆住宿费、理发洗澡费、美容费等)、文化娱乐服务费和家庭服务费,同比分别增长22.4%、21.8%、21.1%和20.1%。
非消费性支出大幅增长
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支出(含消费性支出、财产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购建房支出)为12 870元,同比增长18%,其中非消费支出(家庭总支出中扣除消费性支出)为3 240元,同比增长42.1%,增速是消费性支出的3.6倍,在总支出中占比重25.2%,比上年增加4.3个百分点。(1)转移性支出快速增长。2009年,城镇居民转移性支出1 761元,同比增长18.9%。其中,捐赠支出1 298元,同比增长23.2%;赡养支出358元,同比增长5%。捐赠支出占转移性支出总量的73.7%,是拉动转移性支出增长的主要力量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社交活动增多;二是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捐赠救灾、扶贫、助学款等支出增加。2009年的“购房热”和“购车热”导致转移性支出中的交纳所得税和各种非储蓄性保险支出大幅增长,其中交纳所得税同比增长44.1%,各种非储蓄性保险支出同比增长30.6%。(2)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参保热情高。2009年,省委、省政府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的基本目标,加大社会保障工作力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全面扩大。在养老保险方面,实现包括企事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的全面覆盖。在医疗保险方面,范围已扩大到中小学学生(包括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学生)、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在住房公积金方面,已经把进城务工人员和城镇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人员等人群纳入住房公积金保障体系。这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激发了城镇居民积极参加社会保障的热情,社会保障支出大幅增长。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支出993元,同比增长69.1%,其中个人缴纳养老基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基金和失业基金同比分别增长69%、78.4%、59.2%和43.7%。(3)购房和财产性支出成倍增长。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购房支出461元,同比增长近1.25倍。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08年的23.75平方米增加到24.14平方米,增加0.39平方米。房屋产权私有化发展势头日趋明显。城镇居民自有房比率高达89.7%,其中商品房占41.7%,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居民商品房和汽车的热销,导致城镇居民财产性支出成倍增长,主要包括贷款利息、购房和售房时交纳的各种税费及房屋维修基金等。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支出25.7元,同比增长2.2倍。 (韩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