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哈尔滨市

  市委书记:盖如垠 1953年3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70年9月参加工作,2009年8月任现职。
    副书记:张效廉 王 颖(女)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忠信
    副主任:王铁强 姚建亭 张福庆 才殿国 王洪斌 范德武 曲 磊(女)
    市长:张效廉 1964年4月生,博士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86年7月参加工作,2007年2月任现职。
    副市长:姜 明 王世华 丛国章 张少良 王 莉(女) 张显友 李希荣 王小溪
    市政协主席:邹新生
    副主席:肖鸿麟 张郑婴 解应龙 纪效民 葛喜东 贺 晔(女) 魏 伟 唐春发
    【概况】
    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 258.1亿元,在东北地区继沈阳、大连之后第三个进入3 000亿元行列,比上年增长13%。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338.4亿元,增长20.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3.4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92.1亿元,增长41.1%。实际利用外资6.05亿美元,增长11.4%;国内经济技术合作实际到位369.4亿元,增长25.3%。完成进出口总额36.9亿美元,增长1.3%。16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15个副省级城市比较中,有11项位次前移,其中投资、消费等6项指标增幅进入前三名。
    经济发展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开创了经济回升向好新局面。注重思路引领。及时确定了“提升存量强实力、扩大内需增动力、深化改革激活力、自主创新挖潜力、发展金融添助力、坚定信心聚合力”的工作原则,推出“抓项目建设扩大投资,抓促进消费搞活流通,抓优势产业以丰补歉,抓改革开放激发活力,抓结构调整加快转变,抓自主创新集成竞争,抓改善民生提高福祉,抓效能建设优化环境,保增长、促发展”的“八抓八保”务实举措,明确了“千方百计扩大投资、千方百计抓重点抓关键、千方百计培育和壮大新经济增长点、千方百计促进全民创业”的总体要求。实施政策推动。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国家“一揽子”计划和省“组合拳”政策,因地制宜出台了工业企业贷款担保风险备付资金、工业保增长促发展34条、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对外贸易发展专项资金、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20条、做好劳动保障工作18条等系列政策。这是近年来哈市出台地方性经济政策最多、配套程度最高的一年。强化内需拉动。以“六个一百”为重点的“项目建设年”部署稳步实施,投资大幅增长,比三年前翻了一番。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一揽子”计划投资支持,共获得中央和省投资16.4亿元。认真落实“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及时兑现补贴资金,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城乡市场供销两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507.9亿元,增长19.3%。着力培育和壮大旅游、房地产等12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协同拉动、以丰补歉。旅游业实现总收入310.2亿元,增长26.2%,被评为“中国十大节庆城市”。房地产市场“暖春行动”成效显著,实现商品房销售额297.6亿元,增长33.8%;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3.7%。坚持产业带动。开展了“保重点、遏下滑、促增长”战役,力保重点行业发展不停滞、重点企业壮大不萎缩、粮食产量、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增长不下滑。工业经济迅速企稳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81.7亿元,增长14.5%。工业效益大幅增长,实现利税创历史新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724.1亿元,增长6.9%。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总产量达113.1亿公斤。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创新完善发展战略。把松花江开发保护利用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总纲,完成了沿江产业带发展规划及保护建设“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现代北国水城”、“江北科技创新城”、“哈南工业新城”等20余项重大规划编制任务,出台了《关于实施强县战略的指导意见》。扎实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装备制造、高新技术、食品、医药、化工5个优势主导产业,生物、新能源、新材料3个新兴战略产业,现代金融、物流、旅游、房地产4个服务业,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8%、13.3%和14.4%,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和化工4大优势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3.2%,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比重提高到46.1%。投资结构优化,完成工业投资545.8亿元,增长56%,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4.9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性投资542.6亿元,占工业总投资的99.4%。完成民间投资965.3亿元,增长49.3%。产品结构得到调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4件,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到17件。所有制结构发生积极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4%,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0.8%。切实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664.7亿元,增长49.9%,地铁一期、松浦大桥、道路改造、城市堤防升级达标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磨盘山供水、西泉眼水库加固扩容、城市气源转换等工程全面完成。公路建设“三年决战”扎实推进,绕城高速公路东北段、黑大公路拉林经五常至省界段竣工通车,通乡(镇)、通村公路硬化率分别达到98%和92%。大力推进新区开发建设。群力新区资源利用和区域开发效益明显提升,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和宜居新城区。哈西客站建设正式启动。集中整治城市卫生、交通、服务环境。清扫保洁、清冰雪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主干街路大雪、中雪做到一日清完。综合整治城市交通秩序,实施单向通行道路182条,辟建停车泊位1.82万个,取缔交通违法行为73.6万件。优化行政服务环境,取消行政审批要件118个,减少审批环节812个,向区下放事权19项。全面加强生态建设。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稳步推进,干流出境水主要污染指标下降3.4%。完成减排项目100个,“十一五”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完成。新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空气优良天数310天,首次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城区新植树木122.4万株,新增绿地2 137.4公顷。完成造林绿化2.83万公顷。农村环保工作扎实推进。
    改革创新
    推进体制创新。完成哈量集团与通用技术集团等战略重组,65户厂办大集体完成整体改制,市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绩效考核实现全覆盖。公共卫生、公共交通、公共医疗和供水、供热、供气等公用公益事业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进展顺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铺开。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初步形成,开发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推进科技创新。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50个,专利申请5 200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 660亿元,增长2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1%,哈尔滨市被国家确定为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和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推进管理创新。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建设市场化进程加快,地铁建设、棚户区改造、水资源保护开发等重大市政项目实行了公司化运作。组建哈创投公司,以市场化、资本化运作方式支持投资创业。棚户区改造注重政策集成创新,“捆绑式开发”、“拆一还一”、“预约式拆迁”、“股折租”等政策发挥效力。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领导包项目、包企业,机关干部下厂矿、进农村,实行季统计总结、月督查通报、周调度协调的项目建设制度和帮扶、定点联系企业制度,做到第一时间掌握情况、解决问题。推动银企对接,帮助企业克服和缓解融资难、贷款难。3户企业成功上市,使近三年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7户。荣获“中国最具发展潜力金融生态城市”的称号。
    民生状况继续改善。十大类100项惠民行动项目投入160亿元,为上年的2.7倍,是近年来投入最多、惠及群众最广的一年。城镇新增就业10.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4%以内。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 887元,增长8.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 776元,增长13.7%。社会环境平安和谐稳定。全年信访总件次下降5.2%,各类安全事故主要指标大幅下降,刑事案件万人发案率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保持最低,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
    加大民生工作力度,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获得新提高。拓展就业容量,力保民生之本。建立1 000万元创业扶持专项资金,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 226万元、改制企业捆绑式贷款1 400万元,免费培训农民工33.8万人。加密社会“安全网”。失业、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为35.1万名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4.7亿元,为44万名困难群众和受灾群众发放救助金4.5亿元,整合建成敬老服务中心20所。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棚户区拆迁面积达173.1万平方米,建成回迁房127.8万平方米。1.6万棚改户喜迁新居,新增廉租住房受益户4 412户,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60%和220.6%。竣工经济适用住房171.97万平方米,户均货币补贴标准由3万元提高到4万元。为7 500户职工家庭发放公积金贷款19.5亿元。拆除农村泥草房245.9万平方米,惠及农村居民4.17万户。统筹发展社会事业。170所中小学校达到标准化,35所城乡职业学校实现教育资源共享,10.2万名贫困学生获得资助,6万名农民工子女就学得到妥善安置。改造乡(镇)卫生院20所,600家村卫生所实现规范化管理,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6%。启动11类24项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甲型HIN1流感等爆发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49‰。以内。新建社区公益用房60处、社区图书分馆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0个、农家书屋362个、群众文化辅导基地6个。21个项目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双向整转终端50万个,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圆满完成第24届“大冬会”承办任务,实现参赛运动员总数和获金牌、奖牌数三个第一。
    【全省首条集中展示欧陆风情特色的专业示范街】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市的城市名片之一,为进一步提升中央大街街区的整体形象,完善中央大街街区整体功能,改变辅街商业氛围不浓、特色不突出的现状,道里区站在打造全国乃至世界名街的高度,以崭新的理念和强烈的发展意识,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启动实施了西十一道街欧陆风情特色专业示范街改造工程。该项目于2009年7月20日开始施工,9月30日竣工,整个工程投资1 100余万元。改造后的“十一街”得到全面提档升级,欧陆风情特色突出,延续和呼应了中央大街欧陆建筑风格,提升了中央大街街区整体功能;拓展了中央大街商业发展空间,促进了休闲商业业态汇聚;改善并优化了居民居住、生活和休闲环境。
    【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区】
    南岗区构建校企合作新机制,推介对接大学大所重点科技成果300余项,促成企业与大学签订技术合作协议10项,帮助企业申请报省时科技项目52项,推进兆瓦级风电变流器、机器人型钢切割设备等高科技产品研发进程。申请专利2 683件,占全市总数的53.8%。培育锦绣、泰山2个区级孵化器,新增孵化面积1.45万平方米。全区孵化器总数达14个,在孵科技项目1175项。全区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27.2亿元,利润17.5亿元。
    【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
    近几年,南岗区相继投入2 550万元,用于建设达标社区办公和公益用房40处。扎实推进9个行政社区建设试点工作。通过公开招聘,177名大学生走进社区工作岗位,社区工作者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通过拓展政府网站等有效措施,畅通基层民主渠道。以调整街道经济职能和推进社会事务“一口式受理”为突破,拓展社区的公共服务功能。建成居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6个,新办社会养老福利机构5个。2万余名老年人享受到“爱心助老一卡通”带来的近百项便民服务。南岗区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
    【全国文明单位】
    燎原街道办事处文化家园社区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社区)”荣誉称号。成为省内只有3个社区、市内唯一获此殊荣的社区。该社区居民2 030户,居民对生活环境、社区管理满意率均达100%。先后建立省内第一家“共产党员规范化教育室”、市民学校和“燎原社区为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基地”,建立图书室、健身房等学习和娱乐、科普实验、健身活动场所8个。组建社区合唱团、社区书画研究会和社区讲师团。形成社区、物业、居民共建和谐的格局。先后有150余户家庭荣获“文明家庭”称号。
    【九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上市】
    龙头民营企业哈尔滨九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首发获证监会创业板发审委通过,在深圳交易所创业板上市,是哈尔滨市唯一一家首批进入创业板市场的企业,改写省内7年无新上市公司的历史。九州电气股份这次计划发行1 800万股,发行总股本为6 945万股。募集资金拟投向年产500套高压大功率变频调速装置扩建,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功率产品成套装置扩建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3个项目,投资总额1.86亿元。
    【哈尔滨市特菜生产第一村】
    王岗镇红星村蔬菜生产合作社的特菜每年4月就陆续上市,每日上市万余公斤,特色品种达39个种类120余个品种,并以每年5~7个品种的速度更新换代,每年可向市场提供特菜450万公斤。该村以自己的品牌“红星特菜”,占领哈尔滨市特菜市场65%的份额,成为哈尔滨市远近闻名的特菜生产第一村。
    【道外区结构调整】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增加值由上年的2.1:42.9:55调整到2:42.8:55.2。农业加快由粗放型向精品化方向转变,五星棚室蔬菜生产基地等一批具有示范引导作用的项目相继投产;工业特色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精细化工、机械制造、建筑材料、电子信息四个特色产业初步形成,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5.3%;现代商贸物流体系不断壮大,新建大型专业市场4个,各类专业市场达到66个、物流中心达到6个,商贸物流数量、规模继续保持全市第一。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哈东旅游新干线初步形成,白渔泡湿地公园获批国家AAA级景区,20家特色名小吃通过评定。企业改制扎实推进,北方橡胶厂等3户国有企业完成政策性破产,46户厂办集体企业完成改制。加强对科技项目挖掘和指导,成功申报科技项目18项。
    【城乡面貌大幅改善】
    对9片棚户区实施拆迁改造,拆迁面积达68万平方米,拆迁总量居全市之首。打击私建滥建、假证套取补偿款等行为取得较大成效。棚改安置工程按计划推进,哈东、滨江、仁里小区5 000余户居民将喜迁新居。以闯关东为主题的景阳广场和步行街建设全面完成,改造社区庭院131个,建设社区休闲广场12个、景观特色街路12条,新建改造公园4个,城市品位有效提升。植树11万余株,新增城市绿地26万平方米,农村绿化120公顷,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投资9 000余万元,对城区177条街路进行了维修养护。建设农村公路125公里,近两年建设总里程超过前40年总和。完成化工堤堤顶路面3.26公里维修工程,景阳街至十八道街堤防提高到百年一遇标准。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道外区民生质量有效提升】
    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弱势群体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安置各类人员7.2万人次,提供用工岗位30余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城乡救助体系不断加强,打造居家养老平台26个,新建标准化社区用房12处。各项优抚政策全面落实,连续7次荣获市级双拥模范先进区称号。困难群众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发放低保金5 648万元,经济适用住房补贴606万元,廉租房补贴1 674万元。改造农村泥草房972户,新建面积达9.56万平方米。强化价格监管,切实维护了市场价格秩序和群众切身利益。积极实施助残政策,为残疾人在教育、医疗、文体和生活保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改造建设农村饮水工程5项,有效解决了3 000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年初向群众承诺的15项惠民工程超额完成。
    【道外区自身建设切实加强】
    政务公开领域不断拓宽,“诚信道外”建设扎实推进,行政审批流程进一步规范,累计审批办结20 079件事项,审批办结率达到99%。行政审批、信息服务、法律经济咨询服务、人才服务等八个平台建设稳步推进,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100%,满意度100%。政府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高效开展,在全国网站绩效评估中道外区获得区县级百强政府网站荣誉称号。督办解决群众通过政府网站提出的问题1 000余件,答复率100%,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得到妥善及时解决。完善行政监督机制,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法律援助工作全面加强。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清理长期不在岗人员129人,办结网上纠风直通车群众举报50余件。扎实开展审计、监察工作,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效提高。人民武装、统计、国资、爱卫、人防、妇儿、地志、民族宗教、机关事务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的成绩。
    【宾西经济开发区】
    黑龙江宾西经济开发区是2002年9月11日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位于哈尔滨市东郊,规划面积18.56平方公里,已被列入“哈大齐”工业走廊规划区和“哈牡绥东”规划区。宾西开发区正成为集主导产业突出、配套设施齐备、服务环境优良的新兴工业城。开发区连续五年被省政府评为先进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