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木兰县

  县委书记:吴国禄 1955年8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77年7月参加工作,2004年8月任现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玲华
    县长:朱 辉 1962年2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81年8月参加工作,2006年1月任现职。
    副县长:何宪光 司炳春 王春华 丁 伟 杨乃珍(女)
    县政协主席:刘海忱
    【概况】
    木兰县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松花江中游北岸,与巴彦县、庆安县、通河县、宾县毗邻,县城距省会哈尔滨市128公里。地处东经127°31′~128°81′、北纬45°54′~46°36′之间,幅员3 600平方公里,自然地貌为“六山一水一草二分田”,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年平均无霜期127天。全县辖6镇2乡,人口27.5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63‰以内,有汉、朝、满等11个民族。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3.78亿元,增长14.8%,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11.88亿元、6.87亿元、15.03亿元,增长12.2%、13.3%、17.2%;全口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42亿元,增长1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2亿元,增长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1亿元,增长20.2%;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 259元和8 108元,增长14.8%和14.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3.98亿元。
    农业
    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19.6亿元,增长12.2%。粮食总产量4.63亿公斤,比上年增加0.5亿公斤。投资5 250万元相继完成香磨山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香磨山灌区末级渠系、建国土地治理三项工程,投资1 767万元解决55个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投资1 030万元新打抗旱井426眼。新增标准化水稻育苗大棚2 235栋,田间综合机械化作业率达到88%。投资800万元完成造林0.2万公顷,森林覆被率达到44%。全县黄肉牛、生猪、禽类饲养量分别达到9.4万头、21万头和307万只。转移农村劳动力4.93万人,创收3亿余元。投资830万元完成1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脱贫任务,投资4 078万元完成新一轮13个新农村试点村的建设工程。国家1.2亿元“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工程逐步推进。
    工业
    全口径工业增加值6.75亿元,增长1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2亿元,增长29.7%。围绕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实施重点技改项目10项,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4亿元,比上年增长2.4倍。农业园区达到企业入驻标准,昊伟集团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项目建设
    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省、市已经下达投资计划的项目52个,总投资1.7亿元,到位资金1.02亿元,是上年的2倍。昊伟农业循环经济、长胜养殖生态农业深加工、轩辕集团森林旅游开发和东兴铁矿开发等4个超亿元的大项目,被省、市发改委列为重点项目。上年共跟踪洽谈项目25个,引进域外建设项目8个,合同资金11.72亿元,增长17.1%,落地项目资金6.03亿元,增长20.6%。
    人居环境
    全县通过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验收。31条227.7公里的农村公路全部竣工,木兰硬化公路形成网络化格局。投资3 960万元的木兰镇东水源万吨自来水工程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城市垃圾处理工程已经启动。木兰镇内新修水泥路22条,种植特色绿化树木4.7万株、特色花卉3万余株,城市品位得到有效提升。城镇廉租房补贴户达到1 480户。以“三优一创”为契机,全县各乡镇进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综合整治行动,城乡面貌得到极大改善。
    社会事业
    完成16所中小学校1万平方米校舍维修工程,建成大贵镇、建国乡综合文化站,对县人民体育场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有效控制手足口病、甲流等疫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放补偿资金1 202万元。安置城镇就业人员2 416人,在保洁、保安等方面开发公益性岗位280个,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1万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超额完成年度目标。进一步完善城乡五保、低保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建成两所新型农村敬老服务中心。县公路客运站完成升级改造。全口径财政收入创历史新高,实现四年翻一番。
    【新农村建设】
    2009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抓好新村镇规划建设。完成城市主干路两侧、高速路两侧和项目规划区周围村的规划编制,发展镇中村、中心村、企业村、旅游村的建设,推进村居楼房化。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乡村道路的改造和管护,实施户户通有线电视、通自来水工程。完成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试点镇、试点村总体规划、建设规划和布局规划。整合资金、强化帮建。整合资金1 583万元,其中整合部门资金1 240万元。突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全县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试点镇村共确定基础设施、桥涵、水利、人畜饮水、硬化道路等32个项目,已全面建成。实现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加大了用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新文化建设、弘扬良好社会风气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