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拜泉县

  县委书记:姚 猛 1957年2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75年7月参加工作,2006年4月任现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洪丽(女)
    县长:佟 凯 1959年9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77年4月参加工作,2006年12月任现职。
    副县长:陈喜斌 王景喜 姜宝军 官显民 孟繁久 毕德华(女) 闫秀彬
    县政协主席:苏喜昌
    【概况】
    拜泉县地处小兴安岭余脉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位于齐齐哈尔市东部。全县辖7镇9乡186个行政村,总人口60.1万,其中农业人口52万。全县辖区面积3 5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3万公顷。拜泉建县已有百年历史,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带上,土质肥沃,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大豆、小麦、马铃薯、芸豆等,经济作物有亚麻、甜菜、葵花等。2007-2009年,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先进县、全国先进绿色产业示范区、国际先进绿色产业示范区。
    2009年,拜泉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招商兴县、企业强县、牧业富民”的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四个换位”,打造“乳、肉、糖、豆、林、水”六大主导产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较快发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0.0亿元,同比增长14.8%。
    农业
    粮豆薯总产达到5.54亿公斤。优化种植业结构,全县绿色食品、特色作物、产业化三大基地面积分别达到18.67万公顷、7.33万公顷和5.33万公顷,无公害产品整县推进。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建立农作物高产园区16个200亩以上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7个。突出发展牧业经济,建成8个畜牧繁育改良站点和8个奶牛机械榨乳站,实现牧业产值11.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9%。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7.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5亿元。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的意见》,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7万公顷,改造防洪除涝面积0.4万公顷,完成造林0.24万公顷,组建千万元农机合作社5个,秋整地10.93万公顷。顺利完成第四批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贫困人口下降11%。积极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为生态建设及社会事业长远发展储备用地1万公顷。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第二批省级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启动实施,国富镇自治村撤并自然屯、建设新社区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完成,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4个。
    工业
    出台《帮助企业保增长促发展实施意见》,飞雪木业、飞鹤乳业、宏晟源牧业等骨干企业得到发展,天泉庄园苏打水饮品有限公司、科地新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落户拜泉县,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销售收入、税金、利润分别实现3.9亿元、14.1亿元、5 577万元和5 739万元,分别增长40.8%、33.6%、28.9%和43.8%。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实现311万美元。
    招商引资
    组织开展“项目建设年”、“招商引资年”活动,谋划政策性投资项目143项,总投资24.5亿元,其中开工建设项目98项,实现投资8.4亿元;落实招商引资项目106项,到位国内资金13.9亿元,利用外资644万美元。投资4 021万元的县城给水扩建项目按期完工,投资1 544万美元的美国EFT苏打水项目、投资1亿元的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投资10 683万元的县城排水及污水处理项目、投资5 121万元的县人民医院综合楼建设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各项改革
    稳步推进亚麻厂等5户企业政策性破产工作,油脂厂、制粉厂实现资产整体出售,职工得到妥善安置。扎实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县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达到88个,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面积达到8.8万公顷。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了林木产权关系。全面推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制,强化了农村经济管理。启动实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了四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从根本上解决了点散层断问题。积极开展农村公路管护体制改革,明确三级管护责任,提高了农村公路管护水平。
    社会事业
    投资6 018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四中食堂宿舍综合楼、职教中心教学楼、长荣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完成,一中教学实验综合楼、兴农和龙泉2所寄宿制学校投入使用;第二中学标准化学校建设顺利通过市级验收,语言文字工作提前达到三类城市标准。投资788万元新建乡镇卫生院5所,购置了新型数字化X光机、腹腔镜等先进医疗设备,公开招聘五年制医学本科毕业生28名充实到县级医院,保障了群众就医需求。投资3 400万元,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4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86个、农家书屋80个。开工建设县图书馆大楼,改造维修县影剧院,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人民生活
    扎实开展“惠民行动”,惠让资金821万元,惠及2.6万人次。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改造农村泥草房8 521户、城镇棚户区3万平方米,新建廉租住房2.3万平方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就业岗位3 562个。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偿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2.3%,城镇居民参保率达到70%,城乡受益群众40.4万人次。整合9所农村敬老院,实现了380名老人集中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