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蔡洪生 1962年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83年7月参加工作,2006年12月任现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钱 锋
县长:尚德龙 1966年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89年8月参加工作,2006年12月任现职。
副县长:王国强 杨 志 栾景栋 傅 刚 赵 彤 代尔米 魏志合
县政协主席:张敬德
【概况】
饶河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中俄边境,隔乌苏里江与俄罗斯比金市相望,沿乌苏里江有128公里的边境线。地貌构成为“五山一水二草二分田”,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县域总面积6 765平方公里,人口15万,其中农业人口8万。县辖4镇5乡79个行政村,境内有5个国有农场,11个森工林场。县域森林面积34万公顷,其中县属森林面积3万公顷,县域森林覆被率51%。全县有26个少数民族,有1个赫哲族乡和3个朝鲜族村,其中四排乡是全国仅有的3个赫哲族乡之一。饶河县于1909年建县,是全省23个革命老区之一。境内生态环境优良,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级东北黑蜂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欧盟有机食品组织认定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国家珍贵毛皮动物良种繁育基地、国家级“兴边富民”工作试点县。饶河县被批准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饶河县委、县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饶河建设成为“旅游大县、生态名县、边贸重镇和全市对外开放的黄金通道”的战略定位,坚持“打口岸牌、走生态路,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富庶饶河”的发展思路,努力培育生态、口岸、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县域经济社会实现了更好更快和跨越发展。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5.7亿元,同比增长17.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5 258万元,同比增长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0 326元,同比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 246元,同比增长18%;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亿元,同比增长1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2亿元,同比增长21%;单位GDP能耗下降5.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84‰以内。
农业经济
全县粮食总产量实现31.9万吨,农业总收入实现3.85亿元。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58%。建设国家级大豆示范区和省级水稻示范区各1个,新建水田、旱田和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各1个。启动冬小麦种源基地建设。加快培育壮大畜牧产业,畜牧业总产值实现2.6亿元。建立东北黑蜂科研所。新增农业专业合作社4个。争取资金1 500万元建设大型现代农机合作社1个,新增大型农业机械640台(套)。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1.6万人次。完成珍宝岛灌区节水灌溉、乌苏里江新开流护岸维修、团结水库除险加固和西川河防洪堤、镇江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推进农村“新三项重点工程”建设,完成通村公路180公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6处、改造泥草房2 409户。完成第四批13个村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扶贫项目。扎实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乡容村貌明显改善,大佳河乡被评为“全省生态优美乡镇”。
招商引资
完成招商引资20.63亿元,同比增长48%。扎实开展“大项目攻坚年”活动,强力推进26个重点项目。饶河风电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1.73亿元;投资3.6亿元的220千伏输变电项目竣工投入运行;饶建公路正式通车,饶抚、饶虎公路建设全面启动;饶创铁路项目完成设计招投标和可研编制;支线机场项目已初步列入《全省“十二五”民航发展规划》。第20届“哈洽会”签约5.4亿元,项目履约率达100%。扎实开展“冬季百日招商会战”活动,成功引进省农垦东北黑蜂开发有限公司、旭谷粮食工贸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落户饶河。
民生工作
完成县一中、二中、大通河、西丰学校生活用房和职教中心教学楼建设,小佳河、山里学校生活用房建设已完成主体工程。筹措资金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507名、资助贫困大学生15名。招聘特岗教师60名,首次选送优秀教师赴新西兰学习。为县医院、中医院改扩建工程争取资金4 200万元,完成西丰镇卫生院和33个村级卫生室建设,新农合参合率达98.6%,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兑现率达100%。建设完成西丰镇和西林子乡计生服务站。广播电视“村村通”有线电视光纤联网改造二期工程已完成60个村的建设任务。购置电视直播设备,实现了重要节目录制现场直播。建设农村健身工程5处、“农家书屋”14处,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图书馆改造和3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完成全国文物外业普查,有4处遗址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赫哲族食鱼习俗被确定为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举办建县百年系列庆祝活动和中俄文体艺术互访交流等活动,组织参加了第8届赫哲族乌日贡大会并获得了好成绩。城镇再就业1 31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增加公益性岗位105个,安置“4050”人员97人,城镇劳务输出1 302人。筹集资金1 650万元,提高了财政供养人员取暖和津贴补贴标准,从县财政本级中支付500万元补贴“五七工”、“家属工”参加养老保险,将城镇居民、国有、集体关闭破产企业职工纳入医疗保险。完成5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150名残疾人实现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实施救助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24例,为每位患者节省费用4 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