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绥棱县

  县委书记:李哲韬 1956年10月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73年6月参加工作,2006年12月任现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哲韬
    县长:宋树生 1959年10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76年7月参加工作,2006年12月任现职。
    副县长:王 江 隋玉同 王永刚 杨茂公 夏剑颖(女) 李宝民
    县政协主席:孙长春
    【概况】
    绥棱县位于小兴安岭南端两麓、黑龙江省中部、绥化市东北部,地处东经126°59′~128°02′,北纬47°02′~48°05′,东接伊春市、庆安县,西连海伦市、望奎县,南交北林区,北邻逊克县、北安市。南距省城哈尔滨市160公里,北距黑河市400公里。全县辖区面积4 238平方公里,下辖11个乡镇、76个村、501个自然屯。县域总人口33万,其中城镇人口8万。地貌大体为“六山一水三分田”。绥棱县山川秀美,有煤、陶粒页岩、花岗岩、玄武岩、泥炭等数十种矿产,潜在经济价值百亿元。林地面积20.4万公顷,活立木储最1 600万立方米,年产优质木材15万立方米,年交易量超100万立方米。盛产上百种山产品、500余种药材和多种走兽飞禽。努敏河、克音河、泥尔基根河3条主要河流贯穿全境,水资源储量达11.4亿立方米,总水面0.73万公顷,年均径流量9亿立方米。绥棱县是滨北寒地黑土中心区域带,耕地总面积10.88万公顷,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汀省水稻、大豆主产区,年产优质大豆100万吨、水稻50万吨。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有会斗湾漂流、森林小火车、白马石、北满省委旧址老金沟、原始森林等一系列旅游景点。传承龙山文化的绥棱黑陶艺术已被文化部确认为“中国现代黑陶第一窑”,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打入钓鱼台国宾馆。草柳编产品上百种,远销日本、韩国、美国、英国。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通达八方。境内有绥棱林业局、绥棱农场、省浆果研究所和2个部队农场、5个县团级驻绥单位。绥棱县是国家二类革命老区。
    工业
    加快工业经济不断发展,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提高木材、食品、建材、手工艺品(文化)和旅游五大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到外地考察招商200余人次,组织大型招商活动16次,先后赴12个省60余个企业洽谈考察项目30余个,有80余人次到绥棱县对接项目,共引进项目29个,到位资金5.78亿元,其中超千万元项目21个。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52 103万元,工业增加值实现10 159.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6.3%和18.5%。
    农业
    把农村工作作为工作重点,集中力量和财力,全力促进农村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农业在大灾之年实现平稳发展,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5.4亿元,同比增长15.2%。劳务输出以规模输出和技能输出为主,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年内转外输劳动力5.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8亿元。畜牧业以生猪和肉鸭为重点,走规模发展大场、大户的路子,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到740.2万头(只),产值实现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4%和12.3%。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新建农村白色路面349公里,501个自然屯有433个通白色路面,实现了村村通。着力整治村屯环境,共投入资金4 796万元,整修道路195公里,整修、安装栅栏11万余延长米,清理生活垃圾6.9万立方米,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建设
    总投资近3亿元,其中财政投入资金4 700万元。改造道路14条,使群众出行更加方便。栽植乔灌树木110万棵(丛)、花卉370万株,生态园林城建设增添了新的景色。开发综合楼22万平方米,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文化广场和步行街、地下商城投入使用,方便了群众文化娱乐、休闲和购物。
    社会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成农村3所中学教学楼和食宿楼。高考进段率位居全市首位。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市教育教学改革现场会在绥棱县召开。先后有19家媒体专题报道绥棱县教改经验,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进行了报道。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年共培训各类学员2 000余人。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改造1所农村卫生院,为县医院、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配备医疗设备。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农民参合人数达13.38万人,参合率达到95%。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险人数达2.8万人,参保率达90%。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开展“五七工”、“家属工”纳入保险工作,全县有2 000余人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职工纳入职工医疗保险5 115人。规范城乡低保管理,农村低保年人均补差由684元提高到800元,城镇低保月人均补差由139元提高到162元。推进廉租房建设,700余户“双低”家庭享受到住房优惠政策。
    【弱势村转化升级工作扎实推进】
    绥棱县针对农村贫困面大、新农村建设发展不平衡问题,决定自2009年开始,从全县76个行政村中选择20个贫困落后村作为帮扶村,用3年时间,采取“领导包、部门帮、财政扶、群众干”的办法,举全县之力进行帮扶。在班子建设、道路、饮水、危房改造、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6个方面进行重点帮扶,实现一年一变化、两年有较大变化、三年有显著变化的目标,使贫困村达到全县中等偏上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