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政事和决策
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300个省重点大项目为带动,抓好大项目的建设,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实现6 790亿元。继续推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现代交通网络建设上,确保完成公路建设“三年决战”攻坚目标,建设重点公路工程35项、4 659公里,确保讷河至嫩江等3项高速公路、加格达奇至白桦等7项一、二级公路交工和主体交工745公里,续建和新开工23项、3 735公里,争取开工2项、179公里。完成农村公路1.1万公里,乡镇通畅率达到96%,行政村通畅率达到96.7%。加快哈大和哈齐客运专线、牡丹江至绥芬河铁路扩能改造等大中型在建铁路项目建设,力争开工哈牡、哈佳客运专线等项目。推进抚远、五大连池、加格达奇3个机场和哈尔滨机场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力争开工建设黑河港、抚远港扩建工程等重点航运项目和松花江依兰航电枢纽工程。在现代水利体系建设上,加快建设千亿斤粮食产能水利工程、防洪工程、水利枢纽工程、民生水利工程和生态水利工程。强电网建设,推进建设111个电网项目。在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上,继续实施工业“双百工程”,重点加强100个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黑龙江省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重中之重,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要大力推进水电、风电、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发电项目,积极开展核电站项目前期工作,尽快提升新能源开发、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材料、新能源衍生产业的规模与水平。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强化新材料研发、新材料制造和产业化、新材料应用,集中打造镁合金材料、钛合金材料、新型合金钢、新型高强高效焊接材料、人工晶体、聚烯烃及改性材料等“六个优势特色基地”,建设高档石墨制品、大直径单晶及新型半导体材料、新型陶瓷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特种铜合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七个优势特色产业群”。节能环保产业要积极推动重大节能、节水、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和节能产业化项目,发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尤其要重点推进基因工程药、现代中药、抗生素、动物疫苗、新药开发以及生物育种等领域的发展,努力实现率先突破,同时大力发展生物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信息产业要积极推进通信服务、信息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推进数字集群通信产学研基地、敏感元件与传感器产业园建设,同时加快“物联网”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产业要加快电站装备、石油石化装备、大型铸锻件生产、民用航空、重型机床的信息化改造,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规模水平,同时大力开发食品装备、农机装备等产业,大力推进支线飞机、直升机、新能源汽车及新能源动力装备的生产制造,搞好大飞机配套的项目建设。进一步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食品产业,把粮食大省变为食品工业大省。重点发展粮食、乳品、肉类、马铃薯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绿色健康食品产业基地,进一步壮大北大荒米业、飞鹤乳业、完达山乳业、九三油脂等一批龙头企业,新增产值5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家,确保实现销售收入2 000亿元以上。扩大第三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五大连池、北极村等旅游龙头产品建设,打造一批旅游名镇,叫响冬季冰雪和夏季避暑两大品牌,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着力发展会展、物流、金融、创意、动漫、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娱乐、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强化哈尔滨、大庆两个国家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市作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和服务外包产业,不断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达到1l%以上。
积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坚持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加快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加强土地整理和基本农田保护,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0.13亿公顷以上,粮食总产量实现50.3亿公斤,粮食商品量在400亿公斤以上。充分发挥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排头兵作用,积极开展省部共建,推进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建设,在推进土地流转、农机跨区作业、良种良法推广、农业保险等方面合作共建面积达到0.07亿公顷。以北大荒粮食集团为龙头,加快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加强水利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科技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突出抓好大型灌区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20个国家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全省新增旱涝保收农田33.33万公顷。大力推进现代农机合作社建设,通过政府补贴,2010年购置2.7万台(套)大中型农机具,组建330个农机合作社,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以上。加强农业科技研发,积极培育新型农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广辟发展之路,广开增收渠道。加大农村经济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继续实施“千万吨奶”和“五千万头生猪”工程,积极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全省畜牧业产值达到96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3%。大力发展劳务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52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40亿元。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拉长农副产品深加工链条,使更多的农民就地就业、加工增收。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基本实现全省行政村通村公路全部硬化,30%的村实现村内主街硬化;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0%以上;积极探索农村集中供热,全面启动农村电网改造;完成第二批新农村建设“千村试点”工作任务,建成35个省级重点示范村、19个整乡和150个新村(新区)。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突破1万个;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农民依法、有序、自愿走向适度规模经营,规模经营面积达到400万公顷以上;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办好重点面向三农和中小企业的龙江银行,再建一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贷款担保公司。加快城镇化步伐,积极探索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模式。
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扎实推进高教强省建设,在继续实施“五个一批”建设计划和“五个服务”计划的同时,依托“三大智力资源”,实施“八大技术创新行动”。(1)产业技术创新行动,围绕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顶层设计30项重大科技项目,突破制约产业链条延伸的关键技术,提升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2)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行动,按照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发展和资源共享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构建15个面向重点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3)科技成果转化行动,优选出50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成果进行重点推广和产业化发展,组织实施10项重点科技新产品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4)科技园区提档升级行动,开展省、市科技共商共建,加快“一带两区四基地”建设,支持哈尔滨市打造科技创新城、大庆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园区、齐齐哈尔高新区晋升国家级高新区。(5)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动,围绕重点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构建农机、先进复合材料等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6)创新型企业建设行动,培育和认定创新型企业300家,引导更多企业走创新发展的道路,逐步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7)民生科技工程行动,围绕安全、健康、环保和富民等4个民生领域,每年组织20项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集成示范和培训推广等项目,同时针对新农村建设、科技扶贫等工作,每年组织实施10个科技富民强县、科技扶贫示范和新农村试点建设项目,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和财政增收。对外科技合作行动,以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对接为契机,进一步拓展科技合作领域。利用省内对俄科技合作中心及国际合作研发基地等平台,围绕能源装备、新材料、现代农业和生物医药等领域,每年引进20项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加快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重点创新项目、重点研究基地、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海外学人创业园和国家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等载体,每年引进20名出国留学和海外高层次创新型科技入才。
发展壮大区域经济,优化生产力布局。突出农业产业化、农区工业化、农村城镇化3项重点任务,进一步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强化政策扶持,增强自主发展活力,实现三年跨越式发展。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培育壮大立县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重点推进食品、亚麻、北药、食用菌、皮革、林木等资源精深加工,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集群,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紧紧围绕“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规划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主动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快县域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建设,推进装备、石化、医药、生物、新能源等各类产业项目向园区集聚。2010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5%以上。加快推进城镇化,实施“百镇建设工程”,建设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大镇、边贸强镇、旅游名镇,提高对人口和产业的集聚能力。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创意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完善各类园区、开发区建设,促进经济集群发展。加大城区改造建设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充分发挥城区经济的引领、辐射和服务作用。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8%以上。积极鼓励全民创业,降低准入门槛,实行国家法律法规“非禁即入”。加强创业培训和辅导,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拓宽创业领域,形成百姓兴家业、能人办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全民创业氛围。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梯次扶持微型和小型企业发展壮大,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0户,扶持20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迅速做大,新增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50户。清理和整顿涉及中小企业的收费,全面实行缴费登记卡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继续深化国企股份制改革,推进产权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进集团重组和大企业建设,积极引导支持地方企业与央企重组联合,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尽快完成市(地)县政府机构改革,严格落实“三定”方案,科学配置省、市、县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理顺职责关系,实现权责统一。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推进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和煤矿证照审批的电子监察系统工作。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引进外埠金融机构,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推进对俄经贸合作战略调整,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整顿和规范贸易方式、优化贸易结构,增加黑龙江省地产品出口比重。壮大经贸主体,扶植一批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对俄贸易拓宽领域、提升层次。加强对俄园区建设,积极推进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和黑瞎子岛对俄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动黑河、绥芬河、东宁3个互市贸易区向跨境经济合作区转变,同时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模式,推进乌苏里斯克、华宇等经贸合作区建设。加强对俄物流通道建设,推进纳霍德卡国际物流集散港建设,推动同江铁路大桥、洛古河界江大桥尽早开工,加快抚远等深水码头改造,积极发展江海联运,加快绥芬河至东宁口岸连接线公路建设。强化对俄科技合作,通过建设联合实验室、联合研发项目以及互派交流人员等形式,不断扩大合作成果。加大对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开发项目和资源能源合作利用项目的投资,建设纵向产业链、横向产业群,深化对俄投资合作。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全面深化对外开放。扩大与欧、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的经贸合作,积极拓展中东、拉美、非洲、西亚、东盟、台湾等新兴市场,不断扩大这些地区在黑龙江省的投资、贸易比重。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摩擦,有效防范经贸风险,推进机电产品出口,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有条件的国企和大型民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开展跨国经营。把握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积极引进世界知名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抓住港澳地区产业转移和资金“西进”、“北卜”的机遇,深化与港澳投资者的合作。坚持“省外即外”的开放战略,加强与外省、区、市合作,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战略重组的机遇,主动加强与央企的对接合作,吸引央企资本入驻龙江。2010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实现255亿美元,同比增长57.2%;实际利用外资26.6亿美元,同比增长12.68%;市场多元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对东盟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28.25%,对香港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65.38%,对台湾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14.27%,对非洲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40.87%,对拉美进出口额同比增长75.43%,对北美进出门额同比增长73.57%。
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继续推进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突出抓好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推广和应用节能技术、节能装备,建设节能建筑,努力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深入开展公共机构节能活动,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省节能减排中的表率作用,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搞好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继续抓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强力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加快发展接续产业。加强项目储备包装,积极发展碳汇交易。继续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确保116个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重点建设项目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推行“一河一策”综合整治方案,逐步消除劣五类水体,促进支流水体改善。加快环境设施建设,减少城市扬尘、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排放,提高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积极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减少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严格执行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加强环境监管,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加强草原、湿地、森林资源的保护,继续抓好黑土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加快嫩江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推进平原、半平原地区绿化,确保完成三年66.67万公顷造林绿化任务。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强力推进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
继续实施“十大民生工程”,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继续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程,新增就业6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万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和援助工作,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继续推进城乡居民生活保障工程,扩大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提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和城乡低保对象保障水平。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加强养老福利设施建设,提高养老水平。加强市场监管,抑制物价过快上涨。扎实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继续推进公平教育工程,以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着力提高农村教育师资水平,落实国家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的免费政策,全力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力争创建标准化学校500所。加快国家和省级重点监防区校舍建设,确保中小学校舍安全。继续推进公共医疗卫生和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引导优质卫生资源向基层转移,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力度,建设19个县级医院、20个中心乡镇卫生院、200个村卫生室。认真落实国务院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划建设,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推进30所三级医院与66个县级医院的对口协作,完成省级和13个市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平台建设,继续抓好甲型HIN1流感疫情的防控工作,切实做好其他各类传染病疫情测报工作。全面实施“惠家计划”,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创建10个县级示范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00个乡级示范站,完成65个中心乡镇服务站的建设任务。继续推进文体繁荣工程。完成全省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工作,推进“三网”融合进程。开工建设省博物馆新馆,推进66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建设列入国家规划的257个乡镇文化站和42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服务点,让更多的群众走进图书馆、文化馆和艺术馆,同时继续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确保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实现。做好代表国家参加温哥华冬奥会的准备工作,办好第12届全省运动会。继续推进“三棚一草”改造工程。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有效地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继续推进“三供两治”建设工程。继续推进“三优”文明城市创建,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力度,提升城乡文明水平。继续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程。高标准启动实施第五批75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计划,实现20万农村人口脱贫目标。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推进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工程。继续推进“平安龙江”建设工程。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畅通信访渠道,完善领导干部下访和接访长效机制,认真排查化解、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大对公共安全科技工程的投入,大力提升社会控制能力。强化社会应急联动机制和力量建设,提升政府应对各种危机的能力。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对以煤矿、道路交通为重点的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建立健全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的常态机制。切实做好森林和草原防火工作。 (周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