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专项工作
大项目建设 坚持把“抓项目、促投资”作为履行宏观调控职能,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以项目建设推进和落实“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重点任务。积极做好向上争取工作。2010年,国家累计下达黑龙江省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110批、90个专项,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156.1亿元。争取资源枯竭城市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6.07亿元。成功发行佳木斯市城投债10亿元。亿元以上项目开复工957个,比上年同期增加344个;项目完成投资1 328.2亿元,增长62.9%,拉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5个百分点。省重点推进大项目实际开复工255个,占计划开复工项目100.4%;实际完成投资2 564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102.6%。全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牵头组织整合并设立省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7亿元,出台省产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和具体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集中支持37个起点高、成长潜力大的产业结构调整项目。重点大项目建设速度加快。122项市长(专员)负责推进产业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实际开复工119个,占计划开复工项目个数的97.5%,其中建成投产32项、加快建设35项、开工建设55项;项目完成投资296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90.6%。
规划、政策制定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积极组织各方面力量,集中各方面智慧,经历前期调研准备、基本思路研究和规划纲要起草3个阶段,历时近两年,先后组织近50次座谈会,征求意见和建议近2 000余条,经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以省政府文件形式对外发布实施。编制完成《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制定并以省政府文件形式出台《关于支持全省项目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组织实施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梳理提出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装备、新型农机装备、交通运输装备、绿色食品、矿产、煤化石化、林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等十大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制定《黑龙江省加快发展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实施方案》、《黑龙江省加快发展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产业推进实施方案》、《关于支持“厂中厂”发展的若干政策》、“玉米深加工行业和水泥行业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场县共建,制定《关于加快百镇建设的若干政策》和《密山裴德镇、农垦双峰农场场镇共建实施方案》。制定实施《黑龙江省产业集聚区服务平台建设规划(2010年)》,谋划生成和支持建设一批为生产配套的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工程服务平台等项目。制定《黑龙江省现代粮食物流发展规划》,支持建设龙运物流等一批物流项目。加大对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政策协调力度。开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制定工作。全面加强节能减排的组织领导和推进,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工作推进力度。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组织编制完成大兴安岭市、伊春市、七台河市和五大连池市4个资源枯竭城市和大庆市、鸡西市、鹤岗市、双鸭山市等其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规划。积极推进农业体制改革,研究起草《关于在我省建立松嫩、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议》,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取得积极进展。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自2009年4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以来,全省累计下达医改资金191.85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43.26亿元。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两年共新增参保参合人员550余万人,占总参保人数的近1/5。截至2010年底,全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60.1万人,参保率96.9%;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1 400.8万人,参合率98.8%。在不断巩固扩大参保成果的同时,着力提高医保筹资水平,全省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水平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150元,其中各级政府补助达到120元以上。着力提高医保待遇水平,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52%和60%。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实施。为合理降低药品价格,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全省分两个批次,在87个县(市、区)的954个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第三批45个县(市、区)46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已着手启动,基本药物制度提前一年实现制度全覆盖。在双鸭山、黑河、哈尔滨市道里区和黑龙江省医院启动省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2010年,全省下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409个,其中县级医院32个、乡镇卫生院98个、村卫生所18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5个、市级精神卫生机构项目4个,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8.3亿元,落实省级配套资金2.6亿元。 (王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