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八大经济区”建设

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 截至2010年末,累计实现开发面积161平方公里,开工项目1 140个,竣工投产项目791个,完成投资1 133.1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39.3亿元、企业生产项目投资893.8亿元。新增入区企业192户,新增投产企业107户。项目区完成投资253.4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626.7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实现利润42.8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实现税金30.4亿元,比上年增长9.4%。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肇东和安达5市共实现工业增加值3 093亿元,利润944.6亿元,税金846.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7.3%、88.2%和85.1%。进一步加大核心示范区和重点园区建设力度,哈南工业新城锂电池、大庆新华08国际石油资讯中心、齐齐哈尔一拖东方红工业园等一大批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落地建设。哈尔滨呼兰河工业园区引进大连中晖总投资3亿元LED高纯氧化铝产业基地项目,“卓展”商业总投资50亿元,大型商业中心、星级宾馆、酒店综合体项目和总投资34.2亿元的呼兰河文化生态创意园项目。齐齐哈尔市依托政务环境优良、装备制造业基础、技术人才众多优势,快速引进项目,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东方红工业园项目从洽谈到签约仅用43天,从开工到完成基础施工不到40天,项目总投资23亿元,创造了全国项目建设速度的奇迹。大庆市利用城市品牌引进建设“吉利沃尔沃”大庆汽车生产基地、新华08国际石油资讯中心等大项目。 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
    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循环经济为主攻方向,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工业园区和大项目建设为载体,实现由传统的煤炭生产基地向新型能源基地跨越。截至2010年底,规划100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26个,在建27个,开展前期工作47个,累计完成投资429.2亿元。2010年,开工和在建项目完成投资81.7亿元,其中,电力建设完成投资41亿元,替代产业完成投资23.3亿元,煤化工完成投资5.5亿元。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6个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 427.5亿元,同比增长16.8%;实现工业增加值714.4亿元,同比增长27.4%:煤电化工业实现产值922.9亿元,同比增长22%;煤电化工业完成税收63.6亿元,同比增长15.6%;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I 480.2亿元,同比增长35%。区内煤炭产量8 655.9万吨,占全省产量87.9%。 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
    国际经贸大通道、现代物流体系和对外合作园区建设稳步推进,中俄漠大线原油运输管道开通运营,牡丹江至绥芬河铁路扩能改造加快建设,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封关试运行,黑瞎子岛开发全面启动,海林和宾西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55亿美元,同比增长57.1%,比全国平均增幅高22.4个百分点,列全国第13位,外贸对全省税收的贡献率超过20%。对蒙古、日本、韩国的贸易额大幅增加,同比分别增长92.4%、10.6%和44%。国际市场开拓稳步推进,黑龙江省已与世界21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关系,已有78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黑龙江省投资。实际利用外资27.6亿美元,同比增长9.9%。吸收省外资金超过1 300亿元人民币,利用域外资金占同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4。对外经济合作显著突破,“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境外石油、林业、电力合作稳步推进,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实现营业额超过10亿美元,同比增长25%,派出劳务人员3 000余人次。黑瞎子岛建设项目顺利实施,《黑瞎子岛保护与开放开发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通道建设得到加强,初步形成以哈尔滨至大连、绥芬河至海参崴等陆海联运通道为主骨架,哈尔滨至满洲里、黑河、同江、洛古河等对俄运输通道为主通道,各中小口岸运输通道为辅助通道的国际经贸大通道体系框架。物流体系不断完善。重点打造哈大齐物流区、哈牡绥东物流区、东部城市群物流区和沿边物流带,“三区一带”物流格局初步形成。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  《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经国务院批复,上升为国家战略。资源保护培育力度加大。截至2010年末,累计调减木材产量2 500万立方米,减少森林资源消耗4 091万立方米,过度采伐木材状况得到有效控制,林木蓄积量出现增长态势。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业,重点开发风电、水电、太阳能等新型绿色能源,大小兴安岭地区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5万千瓦,伊春市已建成10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37.2万千瓦。大力发展森林食品业,大兴安岭“北奇神”和“丽雪”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伊春市已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30个、有机食品认证13个、无公害食品认证5个。大力发展循环低碳产业,积极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废弃物再生。积极谋划漠河砂宝斯岩金开发、黑河多宝山铜矿开发等项目的开发建设。大兴安岭云冶矿业开发有限公司铅锌冶炼项目一期已正式投入试生产,填补了黑龙江省电锌冶炼的空白。 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  两大平原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0.12亿公顷,占全省粮食总播种面积的88%,粮食总产量突破450亿公斤,连续7年获得大丰收,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各类水利建设资金130亿元,推进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14处三江平原灌区和19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完成6处灌区渠首泵站主体工程和新开工的68座重要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新增旱涝保收田34.2万公顷。利用国家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和吸引农民自筹资金25亿元,购置大中型农机具6万台(套),新组建309个大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两大平原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1 600户,拉动基地面积500万公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 480个,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88.67万公顷。继续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两大平原区所属县(市)全部实施配方施肥项目,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500万公顷,应用配方肥面积186.67万公顷。完成三江平原东部地区土地整理重大工程项目收尾工作,加大中、低产田和土地整理项目投入力度,改造中低产田15.33万公顷,整理土地14.67万公顷,提高了耕地质量,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速推进。 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  围绕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规划,全省开工旅游项目369项,总投资达150.61亿元。共接待入境游客172.42万人次,同比增长20.99%;旅游创汇7.63亿美元,同比增长19.39%;接待国内游客15 701.57万人次,同比增长44.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31.55亿元,同比增长37.2%;实现旅游业总收入883.37亿元,同比增长35.9%。积极推进十大重点板块项目建设,旅游产品供给能力增强,旅游发展新亮点呈现,区域旅游龙头形成。漠河县北极圣诞世界、伏尔加庄园二期、汤旺河给水工程、横头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连环湖温泉旅游景区二期工程等32个省级重点旅游项目投入使用。五大连池和镜泊湖通过国家“5A”级景区认定。旅游名镇建设步伐加快,共开工项目108个,完成投资28.48亿元。坚持深化旅游产品开发,在“冰雪旅游”、“养生度假旅游”、“边境旅游”三大品牌基础上,积极挖掘新兴旅游资源,创意多项主题旅游,推出“神州北极探秘”、“神奇火山边境”、“华夏东极第一缕阳光”和“绚丽五花山,诗画黑龙江”秋季旅游等10余条精品旅游线路。黑瞎子岛旅游名镇完成围堰、宾馆和4栋别墅等基础工程。 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  加工区作用日益凸显,有力推动了对俄经贸合作提档升级,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对俄开放开发的桥头堡、先导区。累计落地项目1 324个,新增项目183个。全年对俄贸易完成74.7亿美元,同比增长34%,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比重达29.3%,占全国对俄贸易额14%,其中哈尔滨市、牡丹江市对俄进出口总额分别实现1.2亿美元、45.5亿美元。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通过国务院10个部委联合验收组正式验收,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首批入驻的企业已经有7家开工建设,涉及机电、IT、LED照明设备、保健品及化肥加工等领域。对俄经贸和跨国物流大通道拓展延伸,建成饶河口岸固冰浮桥通道,购买俄罗斯纳霍德卡港码头,开通穆棱市“非口岸城市”对俄客货直通车。18个境内园区新上项目271个,完成投资83.27亿元,香港世茂集团、上海安信等一批知名企业在区内落户。乌苏里斯克康吉经济贸易合作区以及外贝加尔边区毛盖图机电园区等境外园区进展良好。对俄电力合作、参与俄电网改造工程、与俄成品油及煤炭领域合作取得新进展。特色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哈尔滨段10个园区规划面积34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计划投资20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25.9亿元。牡丹江段规划建设的8个境内园区已启动面积56平方公里。中俄机电产品展示交易中心一期工程、东宁国家级黑木耳标准化示范园区一期工程全部完成,“海都机电”、“好家木业”、“万事达所编”、“远大皮草”等企业开始规模化生产。
    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大力推进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4 000亿元,同比增长23%以上。哈尔滨科技创新城核心区签约研发项目23个,省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哈焊接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4个项目开工,新孵化科技企业318家。加快推进国家和省级高新区建设。抓好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建设,齐齐哈尔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科技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哈尔滨科技创新城核心区签约研发项目24个、总投资109亿元,建筑规模达116万平方米的核心区建设进展顺利,哈焊接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4个项目已全面开工,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金属研究所(沈阳)等10家研究院(所)已签约入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不断加强,全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发展到14家。全省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46家,全年新孵化科技企业318家,在孵企业2 190家,孵化“毕业”企业114家,新增科技企业516家,其中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4家。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共获发明专利120项,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0.7亿元。哈、大、齐、牡四个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开发区全年实现总收入2 259.3亿元,同比增长19.1%;工业增加值535.8亿元,同比增长22.2%;利税234亿元,同比增长22.4%,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开发区年度建设发展目标。 (王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