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 况

(1)畜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到2010年末,全省奶牛存栏239万头,鲜奶产量687万吨,出栏生猪3 055万头,分别比“十五”期末提高46%、56%和37%。畜产品品种更加丰富,质量日益提高,商品量大,有效地满足了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保障了全省乃至全国畜产品的有效供给。黑龙江省80%的牛奶、60%的生猪和45%的禽蛋以各种形式销往全国各地和国际市场。黑龙江省畜牧业在全国处于较高地位,鲜奶产量稳居全国第2位,占全国比重由“十五”期末的15.9%提升到18.4%。猪肉、牛肉、禽蛋等产量位次也有较大提升。工业化饲料总产量达657万吨,位居全国第7位。(2)生产方式加快转变,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全省拥有各类养殖专业户44万个,专业大户及规模场5.4万个,养殖小区3 974个,规模化比重达到68%,比“十五”期末提高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有65个畜禽标准化示范场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43.5%,比“十五”期末提高6个百分点。产业素质和科技水平明显提升,奶牛平均单产达到5.2吨,比“十五”期末增加0.7吨;猪肉料比由“十五”期末的1:3.5下降到1:3.1。奶牛、蛋鸡和生猪良种率接近l00%,肉牛良种率达到65%以上。奶牛群体改良计划(DHI)深入实施,参测奶牛8.2万头,位居全国首位。全混日粮机械(TMR)推广力度加大,全省拥有量占全国总量的1/3,先进机械的采用提升了标准化水平。奶站机械化挤奶比重达到81.9%,基本消除落后的人工挤奶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原料奶的安全水平。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8%。(3)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一体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5—2010年,黑龙江省畜产品加工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得到迅猛发展。全国乳品企业前“三强”(伊利、蒙牛、光明)、猪肉屠宰及加工企业前“三强”(双汇、雨润、金锣)、肉牛屠宰加工企业的龙头(皓月)都已进入黑龙江省,形成集群开发、连续设厂的发展态势。国外乳业巨头雀巢、亚洲牛肉加工巨头元盛也已入驻。飞鹤、大庄园等本地企业迅速崛起。全省乳品日加工能力达到2.4万吨,比“十五”期末增加1.1万吨,加工产能位居全国前列;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2 500万头,位居全国前10名;肉牛、肉羊加工能力达到240万头和300万只。13家畜产品加工企业跻身全省百强企业行列。饲料加工能力达1 050万吨,位居全国前10位。畜牧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省各类农民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 133个,拥有会员10万人。(4)畜牧业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到2010年末,畜牧业产值达到965.8亿元,较2005年翻了一番。饲料工业实现产值190亿元,较2005年增长90%。通过畜牧业的发展,全省每年离土不离乡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约230万人(直接从事养殖业,不包括加工企业)。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918元,近20个县(市)人均牧业收入超2 000元,双城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望奎县等县(市)人均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5)产业和产品安全水平始终位居全国前列。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逐步建立,防控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黑龙江省是全国2个未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省份之一,是全国6个无猪链球菌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的省份之一,连续8年保持了牲畜口蹄疫疫情稳定;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从未发生过人为添加苏丹红、孔雀绿、瘦肉精、三聚氰胺、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莱克多巴胺等饲料及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保障了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了社会稳定,为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张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