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
(l)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时出台扶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建设畜牧大省和食品工业大省”的战略部署,把畜牧业发展摆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畜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省委书记吉炳轩作出了加快发展质量效益型现代畜牧业,大力发展苜蓿草业的重要指示。省长王宪魁、副省长杜家毫针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促进奶牛和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省政府出台《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五千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战略工程规划》和《关于推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针对种畜禽管理、养殖小区备案和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等工作出台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并在机构改革中,把省畜牧兽医局列为省政府直属部门,进一步强化工作职能。(2)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力度,营造良好环境,充分保护和调动广大从业人员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十一五”时期,中央和省级畜牧业项目投入从2005年的2.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1亿元,增长2.5倍,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有力地保障了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省财政拿出贴息资金6 301万元,带动全省畜牧业养殖贷款25.3亿元,推进了奶牛、生猪规模场建设。投入资金6 118万元,实施奶牛、生猪、绵羊良种补贴,并建成一大批生猪人工授精服务中心和服务站。落实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补贴政策,对全省1.5万名村级防疫员每人每年给予3 000元的补贴。各地也不断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齐齐哈尔市组建集银行、保险、乳品企业于一体的奶牛业融资平台。大庆市强化畜牧兽医信息化建设,成为全国率先实行动物检疫网络出证工作的试点地区。龙江县探索出“政府承接,干群担保,责任嫁接,法律保障”的畜牧业贷款新模式,全县共发放畜牧业中长期贷款1.6亿元。双城市在全省县(市)一级率先出台种植青贮和建窖补贴政策、奶牛贷款贴息政策。安达市拨款302.5万元奖励奶牛业发展较好的乡镇、村屯。全省形成了以推进“两个千万”工程为重点、全面加快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3)创新管理方式,有效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加快促进产业平稳较快发展。针对近两年黑龙江省奶业发展极为艰难的形势,积极完善奶价形成机制,在全国率先实施“参考价”和“政府指导价”双轨制,强化政府在生鲜乳购销过程中的调节和干预作用,使生鲜乳价格迅速恢复到合理水平,有效地保护了农企双方的合理利益,扭转了奶业生产下滑的局面。创新的生鲜乳定价机制,为全国乳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性作用,得到农业部和中国奶业协会的高度赞扬。全力做好奶牛、生猪耳标佩戴工作,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强化预警监测,为制定产业政策、调控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积极应对禽流感、三鹿奶粉等全国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圆满完成“奥运会”、“世博会”、“大冬会”等重大活动期间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任务,提高了龙江绿色、优质畜产品的美誉度。(4)坚持畜产品质量安全常抓不懈,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产业安全发展。逐级落实防控责任制,实行重大动物疫情区域督导制,加大强制免疫力度,重大疫病防疫密度达到100%,做到动物防疫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基层防疫体系更加健全。全年举行两次省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演练,提升了应急处置能力。加强边境地区防控力度,严防境外疫情传人,确保了重大动物疫情稳定。切实加强畜产品和投入品监管,加大检测频率和数量,强化奶站整顿力度。严格执法,打击非法添加违禁物行为,确保了畜产品质量安全。(5)推进市场开发,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高畜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市场开发建设力度,建设了一批规模大、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牲畜交易和畜产品批发市场,有效地促进了牲畜交易和畜产品流通。全省活畜交易市场发展到384个,畜产品批发市场107个。双城新胜蛋禽批发市场,日销鲜蛋达800余吨,年销售量达26万吨,实现交易额10亿元,成为全国禽蛋批发第二大市场,产品主要销往南方市场和港、澳地区,彰显了黑龙江省畜产品绿色、优质、安全的竞争优势。积极推进生猪交易市场建设,探索生猪中远期交易、现货电子交易,全省共开设生猪电子交易账户392户,参与挂牌交易的有11户。通过电子交易平台,生猪已进入北京、重庆等地。 (张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