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专项农业科技攻关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东北粮食主产区新农村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2008年开始在依安县先锋乡长山村、新兴乡新合村和富锦市锦山镇银合村、工农新村启动,4个示范村已成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样板。该项目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国家大豆工程中心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东北粮食主产区新农村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设置了东北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产业提升技术集成与示范、北方高寒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科技引领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等4个子课题,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东北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际,以东北粮食主产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为载体,重点开展东北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产业升级等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的集成研究,以期达到用科技引领东北粮食主产区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在项目建立的新农村样板村依安县长山村,科研人员针对种植业和养殖业分别制定了不同的规划。在种植业上,明确该村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形成一套黑土高效培肥技术措施,并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2个玉米品种、5个水稻品种及5个大豆品种,形成了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甜菜机械化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深耕改土新技术)、大豆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模式及马铃薯大垄标准生产栽培技术体系各一套。2009年在该项目示范区内玉米平均增产达21.9%;水稻核心示范区亩产达到600公斤;大豆示范区内“黑农50”在45厘米小垄密栽培条件下达到亩产210.77公斤,较当地增产40%;通过土层置换技术,使甜菜比浅翻深松改土处理增产468.9%;马铃薯示范区内种植的“克新13号”比常规生产田亩产增加309.4公斤,增产21.8%,增效876.2元。项目还初步完成新农村居住点农村居民点——依安县新兴乡新合村的建设规划,并根据当地情况建设“好氧塘示范工程”。小区试验运行稳定,反应器工作正常,污水处理效果极佳,其出水水质均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在富锦市锦山镇仁合村和工农新村建立大豆、玉米、白瓜籽、榛子和五味子协会,负责该作物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在富锦市锦山镇仁合村建立农机合作社,负责该地区土地耕作和田间管理工作。通过专业协会更好、更快地推广农业高新技术、传递农业信息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在项目执行期间,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持各参加单位的专家赴依安县、富锦市考察、试验、示范共计50余次、400余人次。进行科技培训,培养新农村建设技术骨干60名以上、科技大户150个,培训农民2.5万人次。 (王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