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省农垦科学院水稻所、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承担的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进展顺利。科研人员针对黑龙江省第一、第二、第三积温带及垦区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系统地开展黑龙江省第一、第二、第三积温带及垦区的优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模式研究,已初步完成不同生态区域水稻品种的类型分类、播插密度、施肥技术、叶龄生育诊断技术等单项关键技术的研究,明确了区域内制约产量的限制因子。通过对不同施肥量和插秧密度情况下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中间型水稻茎蘖数动态变化规律、抽穗期有效叶面积率和高效叶面积率研究、剑叶抽出后光合速率动态变化规律、成穗率等的研究,分析了水稻产量构成因素,明确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中间型水稻最适氮素施用量及插秧密度。科研人员在第二积温带进行主栽品种的分类研究,将主栽品种根据穗弯曲度分成3类,并建立“龙稻5号”700公斤/亩以上目标产量下的优化的栽培方案23套,“东农428号”680公斤/亩目标产量下的优化的栽培方案15套。通过对施氮量的研究,认为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区稻田施氮量不宜过高,应以115千克/公顷~138千克/公顷为宜,施氮过高则会增加倒伏和稻瘟病的危险。在垦区,科研人员进行机插大苗育秧技术、目标产量栽插密度、施肥量及施肥时期、田间叶龄诊断方法及调控技术的研究,研制出一种新基质材料脱毒的方法,精确了水稻的适宜播期、壮苗标准及水稻群体的适宜密度,初步建立了水稻病虫害预警监测体系。项目通过创新集成、综合组装,建立起4~8个黑龙江省第一、第二、第三积温带和垦区优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模式,可以实现第一、第二、第三积温带产量达到600公斤/亩和700公斤/亩,垦区目标产量为650公斤/亩和750公斤/亩,稻米品质达到国家优质米标准。 (王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