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绥化农垦管理局

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6亿元,比2005年增长1.4倍。农场职工家庭人均收入预计达到17 027元,比2005年增长1.4倍。在垦区96个农牧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综合排序中,肇源农场、和平农场进入前10名,有7个场排在前40位,占全局农场总数的80%。 现代化大农业  坚持“特色、优质、规模、高效”的原则,全力推进“万栋大棚”等五大工程,努力打造现代农业“五个示范区”。2010年,实现种植业增加值8.4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2倍,种植业亩均效益由“十五”期末310元提高到570元。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4.06万公顷,是“十五”期末的3.2倍。投入农机更新资金2.2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2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17.3万千瓦,比“十五”期末提高5.2万千瓦。水利总投入达到1.5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64.4%。突出特色养殖优势和标准化小区建设,实现了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畜牧业增加值7.5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8倍,畜牧业增加值占大农业增加值44.7%,建成各类养殖小区64处,比“十五”期末增长20.7%。造林绿化面积2.23万公顷,森林覆被率22.7%,比“十五”期末分别增加19.6%、0.1%,以林果、林苗、林菌、林药为重点的林业经济较快发展,实现产值0.6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20%。 工业  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和“两个一体化”(农场工厂一体化、龙头基地一体化)原则,走产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精品工业,围绕十大优势产业,顺利完成了米娃食品、冰雪冷冻食品、专用饲料加工、精米加工、奥格保健品等龙头企业建设,完成了龙王食品、晨环肥料、农垦人酒厂等扩建工程。管理局控股工业企业股权改革第一阶段任务基本完成,管理人员全部实行持股上岗或风险抵押,会计全部由管理局委派,资金流向纳入管理局网上监管。工业企业资产总额达到6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78.7%,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187.5%、54.7%。2010年实现工业主营业收入12.5亿元、增加值4.7亿元、利润7 000万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3.3倍、2.9倍、1.3倍。 场县共建  全年累计出动各类机车4 797台套,完成跨区作业面积67.98万公顷。租种地方耕地1.01万公顷。推广农业、农机新技术70余项,推广面积20余万公顷。管理局实现“三代”作业26.67万公顷,在垦区排名第二;与地方新建10个农机合作社,在垦区排名第一;绥棱农场与四海店镇实现合并办学,在全省率先实现优势教育资源共享。 开放开发  “十一五”期间,管理局位于俄罗斯境内的乌尔米农场耕地规模从0.27万公顷扩大到0.53万公顷,年均增长19%;家庭农场利润从900万元增长到1 500万元,年均增长12%;人均收入从2万元增长到6万元,年均增长31%。2010年,全局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1亿元,利用外资535万美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100.9%、144.2%。外贸出口3 256.7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620万美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207.7%、64.4%。“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实现较快发展,共接待游客73.4万人次,年均增长36%;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1亿元,年均增长49%。 城镇化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局整体撤并居民点79个,是过去15年拆迁居民点总和的4.4倍,拆迁面积46.7万平方米初步构建起“4412”城镇体系。建成楼房和新型住宅83.5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由“十五”末17.7平方米增加到25.2平方米,人均增加7.5平方米。砖瓦化率达到96.8%,楼房化率达到55.6%,城镇化率达到83.7%,分别增长10%、43.6%、26.7%。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自来水入户率100%,城镇道路硬化率65.2%,集中供热率56%,分别增长2%、37.2%、39.5%。2010年,管理局实现了撤并居民点搬迁率、新建住宅竣工率、城镇道路硬化率、城镇化率4个垦区第一;城镇绿化率达到30.1%,比垦区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 民生工程  累计投资3.8亿元建设通村公路、通达公路、骨架公路548.6公里,全局自养公路硬化率由“十五”期末的13%增加到84%,交通条件得到彻底改善。累计投资6 579万元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44项,分别是“十五”时期的4.5倍和3.5倍。全局中小学校全部达到总局级示范化学校标准,高质量、高水平通过省政府“双高普九”验收。义务教育巩固率、合格率分别达到100%和98%以上,高考升学率达到80%以上。医疗用房总面积和开放床位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18.4%、22.8%。万元以上医疗设备增加97台(套),设备更新率达到90%以上,医疗条件不断改善。拟保留管理区卫生所全部达到甲级标准,方便了职工群众就医。低保标准提高到260元,人均最低月补差额提高到165元,较“十五”期末分别增长116.7%、179.7%。共发放低保资金2 731.4万元、社会救助资金246万元,保障了贫困群众的最基本生活。累计支付6项社会保险待遇5.9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54%。离退休人员人均年基本养老金达到15 223元,年均增长22%。5 627名“五七工”家属工纳入基本养老统筹范围。新增就业岗位6 828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 637人。累计解决2.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自2007年双扶工程实施以来,有2 764户实现脱贫。加强职工业校建设,建成职 工书屋32个,培训职工1.6万人次。 体制机制改革  城镇管理体制、综合执法、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土地承包制度、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教育卫生系统管理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为管理局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动力和活力。全面推行了农场货币资金管局集中监管、网银监控、集中统一政府采购、应用系统管理软件等管理措施。6项公务费用下降27%。应收款净下降72%。剔除不合理预算支出6 300万元。创新“五统五建”项目管理,累计节约资金1.1亿元,招标和政府采购综合节支率达到12.3%。为企业协调融资5.4亿元,累计争取上级资金23.6亿元。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强化重大科技推广工作,科技贡献率达到70%,比“十五”期末提高5个百分点。
    人才培养  人才引进“152”规划和人才培养“251”规划顺利实施,引进各类人才383名,专科以上第一学历人员比例由“十五”期末的5.6%增加到16.3%。高层次人才引进实现突破,引进硕士研究生8名。选送126人到八一农业大学、吉林大学等培训。启动“百千万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培训各类人员4 842人次。 (朱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