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哈东沿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哈东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松嫩平原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6°41′40"~126°58′48",北纬45°50′02"~46°00′11"总面积为10 725公顷,其中核心区4 052公顷、缓冲区3 435公顷、实验区3 238公顷,类型为自然生态系统类,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松嫩平原湿地分布的大部分植物在保护区内均有分布,在植物组成中共有维管束植物67科227属465种,其中蕨类植物2科2种、种子植物463种,种子植物约占黑龙江省植物总数的28.28%;脊椎动物资源以湿生动物为主,也有一些林栖动物,共有脊椎动物6纲36目77科193属348种。
黑龙江二龙涛湿地省级自然保护
黑龙江二龙涛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23°05′49"~123°17′44",北纬46°14′38"~46°23′15"。总面积13 262公顷,其中核心区4 214公顷、缓冲区4 368公顷、实验区4 680公顷。类型为自然生态系统类,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保护区分布着大片沼泽,生长着芦苇、苔草、苔藓等488种植物,有野大豆、黄芪等国家级保护植物;区内有鱼类40余种,占全省鱼类种数和38.1%;鸟类有丹顶鹤、白枕鹤、白头鹤等209种;动物有野兔、狐狸等296种。
黑龙江尼尔基省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尼尔基自然保护区地处松嫩平原的北部边缘,地理坐标为东经124°32′32"~124°52′25",北纬48°30′38"~48°55′59"。总面积为43 438公顷,其中核心区15 581公顷、缓冲区15 138公顷、实验区12 719公顷,类型为自然生态系统类,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保护区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日照不足,易发生干旱;夏季短暂,温暖多雨;秋季气温骤变,霜冻早;冬季漫长,严寒,温度低、降雪少,积雪覆盖期长。保护区地表多被草原及大面积的沼泽覆盖,蓄水能力极强。保护区土壤肥沃,主要发育着黑钙土、草甸土、沼泽土等8个土类,黑土等19个亚类,黏底厚层34个土种;非地带性土壤有草甸土、沼泽土和泥炭土。松嫩平原分布的植物在保护区内均有分布,在植物组成中共有维管束植物67科244属465种,其中蕨类植物2科2种、种子植物463种,种子植物约占黑龙江省植物总数的28.28%。脊椎动物资源以温带栖息类型动物为主,共有脊椎动物6纲35目79科339种,国家一级承点保护动物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5种、黑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2种,有丹顶鹤、白头鹤、东方白鹤、金雕、白枕鹤、鸳鸯、白琵鹭、白额雁、小天鹅等。保护区是开展鸟类保护、科研,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黑龙江齐齐哈尔沿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齐齐哈尔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和建华区,沿嫩江西岸南北带状延伸,包括音河和阿伦河两条嫩江支流区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23°44′46"~124°18′18",北纬47°53′12"~48°30′38"。总面积为31 675公顷,其中核心区12 287公顷、缓冲区9 911公顷、实验区9 477公顷。类型为自然生态系统类,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保护区地表多被草原及大面积的沼泽覆盖,蓄水能力极强。保护区土壤肥沃,主要发育着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沼泽土等8个土类,黑土等19个亚类,黏底厚层黑土等34个土种;非地带性土壤有草甸土、沼泽土和泥炭土。保护区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受太平洋环流和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四季气温差异很大,变化显著。春季干旱少雨,日照不足,易发生干旱,多西南大风,火险等级高;夏季短暂,温暖多雨,多偏南风;秋季气温骤变,多偏西风,霜冻早,火险等级高;冬季漫长,严寒,温度低、降雪少,积雪覆盖期长,多西北风。保护区植物在组成中共有维管束植物58科452种,其中蕨类植物2科2种、种子植物450种,约占黑龙江植物总数的26.63%。植物种类以湿地植被分布为主,部分区域伴生有少量阔叶树种。其中,温带性质种子植物主要有桃叶蓼、地榆、小金凤、鹅绒委陵菜、透骨草、女娄菜、银线草、白头翁、山葡萄、东北蒲公英、草地麻花头;热带性质种子植物主要有水蓼、睡莲、菖蒲、东方蓼、莲、水芹、车前、三裂慈姑、菰、香蒲、鸭舌草;亚寒带—寒带性质种子植物主要有杉叶藻、北方拉拉藤、毒芹、通泉草。西伯利亚分布主要有蔓委陵菜、柳蒿;东部西伯利亚分布主要有狭叶寻麻、北乌头。 有世界植物种数主要代表种长刺酸模、藜、千屈菜、益母草等。保护区共有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种。脊椎动物以温带栖息类动物为主,共有脊椎动物6纲34目74科269种,其中国家保护Ⅰ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5种、黑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2种,有丹顶鹤、东方白鹳、金雕、白枕鹤、鸳鸯、白琵鹭、白额雁、小天鹅等。保护区细砂资源丰富,主要旱带状分布于嫩江流域。主要由石英、长石颗粒及云母碎片组成,其中石英含量占75%、长石占15%、云母和其他杂物(主要泥质)占10%。其他矿物资源包括花岗斑岩、白岗质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等。
黑龙江库尔滨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库尔滨河自然保护区地处小兴安岭北坡上甘岭林业局辖区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8°24′06"~128°56′30",北纬48°27′50"~48°43′28"。总面积为66 964公顷,其叶核心区31 355公顷、缓冲区23 454公顷、实验区12 155公顷。类型为自然生态系统类,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保护区的最大特点是岛状森林与沼泽地交错,形成特殊的地貌。保护区有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春季风大干旱,夏季温湿多雨,秋季多风干燥,冬季寒冷而漫长。年平均气温在0)℃~1.5℃,早霜多出现在9月上旬,晚霜多在5月下旬结束。年降水量在577毫米~65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无霜期87~102天,个别年份,可达120天,今年结冻6个月左右,积雪期160天左右,平均积雪厚27厘米,土壤最大冻深260厘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1.1%。保护区内河流属库尔滨河水系,有霍吉河、乌鲁木河、克拉壹河、克拉贰河、克拉鲁河、大龙葛河、小龙葛河、洪生河、陶工河等20余条支流,汇入库尔滨河。保护区土壤是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幺武岩和片麻岩等的残积物、坡积物及河流的淤积物和洪积物;地带性土壤为暗棕壤,非地带性土壤有沼泽土、泥炭土和草甸土等。保护区植物类型划分为5个植物型、14个植物亚型、22个群系组、25个群系和35个群丛。保护区形成大面积沼泽植物,且类型繁多,主要包括森林沼泽、灌丛沼泽、草本沼泽和藓类沼泽等。森林沼泽主要有小叶草、毛赤杨,泥炭藓、笃斯越橘、兴安落叶松群落,修氏苔草、柴桦、白桦群落等;灌丛沼泽植物主要有修氏苔草、小白花地榆、柳叶绣线菊群落、细叶沼柳、油桦群落等;草本沼泽以苔草类型较多,有修氏苔草、小叶草沼泽群落,狭叶甜茅、羊胡子苔草、修氏苔草群落,泥炭藓、狭叶甜茅、漂筏苔草群落等;藓类沼泽主要为水木贼、越橘柳、泥炭藓群落等。
黑龙江门鲁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门鲁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嫩江县北部,距县城75公里,地处门鲁河中下游流域的低山丘陵之间的河谷及延伸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25°07′02"~125°45′01",北纬49°29′59"~49°42′30"。总面积为26 312公顷,其中核心区9 898公顷、缓冲区9 820公顷、实验区6 594公顷。类型为自然生态系统类,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保护区地处中高纬度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3℃—0.4℃,无霜期100~105天,年积温在2 000~2 050度。年日照时数2 550~2 750小时,太阳总辐射量130.5千卡/平方厘米。年均降水量在500毫米~530毫米之间,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87%。保护区土壤主要有暗棕壤和黑土两个地带性土壤;有草甸土和沼泽土等非地带性土壤。保护区有高等植物385种,包括亚种、变种和变型,其中蕨类植物6科9属12种,分别占保护区总科数的8.7%,占总属数的4.19%,占总种数的3.12%;种子植物(裸子和被子植物)373种,占总种数的96.88%,隶属于63科206属,分别占保护区总科数、总属数的91.3%、95.82%。
黑龙江库尔滨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库尔滨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北麓的刺尔滨河上游,为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的交错地带,位于黑河市爱辉区北部,距黑河市区96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26°25′7.8"~126°46′18.5",北纬50°30′5.8"~50°44′11.3"。总面积为37 790公顷,其中核心区15 733公顷、缓冲区11 461.6公顷、实验区10 595.4公顷。类型为自然生态系统类,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保护区处于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隆起带的北坡,纬度较高,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具有湿润森林气候的特点。岩石以花岗岩为主,次为玄武岩。主要河流为库尔滨河,流入法别拉河后进入黑龙江,其中较大支流有9条,小型湖泊、泡沼星罗棋布。土壤以温带地带性土壤——暗棕壤为代表类型,成土母岩主要为花岗岩、玄武岩和片麻岩等的残积物、坡积物和河流的淤积物和洪积物。植物组成及植物类型属于大兴安岭植物区,地带性植物为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向东延伸部分,紧邻小兴安岭温带针阔混交林区,植物区系和植被体现大、小兴安岭植物区系交错、过渡的特点。植被类型包括森林、灌丛、草甸、沼泽、草塘等,植被的建群种为兴安落叶松、白桦等,其中混生一些小兴安岭的阔叶树种,以较耐寒的蒙古栎、黑桦等为主。有野生高等植物139科885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植物6种。有脊椎动物34目77科28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39种。
黑龙江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大峡谷自然保护区地处黑龙江省五常市东南部、张广才岭西坡,是拉林河上游的主要源头地区,隶属于黑龙江省山河屯林业局,位于凤凰山森林经营所(原前进林场),白石砬森林经营所(原红旗林场)和铁山森林经营所(原东方红林场)施业区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7°49′16"~128°05′49",北纬44°03′34"~44°18′20"。总面积为24 998公顷,其中核心区8 906公顷、缓冲区8 052公顷、实验区8 040公顷。类型为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主要河流有红河,大石头河和长条沟河是拉林河的一级支流,还有数十条二、三级支流纵横交错。保护区气候属中温带气候,冬季干燥寒冷,夏季湿润炎热,年平均气温为2℃,5—9月地面平均温度为17℃,降水量为600毫米~800毫米。保护区土壤有亚高山草甸土、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壤3类,其中暗棕壤是最主要土壤类型。境内森林茂盛,种类繁多。植物种类是黑龙江省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高等植物144科l 237种,占全省植物种类的3/5以上,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紫杉、人参、红松、刺五加、钻天柳、黄檗、紫椴、红景天等11种。有脊椎动物345种,其中兽类6目17科51种、鸟类16目42科210种、爬行类2目3科13种、两栖动物2目6科10种、鱼类6目11科61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即虎、原麝、紫貂、金雕、白鹳、黑鹳和中华秋沙鸭,二级保护动物斑羚、棕熊、黑熊、马鹿、黄喉貂、苍鹰、鸳鸯、花尾榛鸡等33种。
黑龙江平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平顶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小兴安岭中段南坡,位于黑龙江省森林工业集团总公司兴隆林业局施业区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8°23′16"~128°42′30",北纬46°24′16"~46°37′50"。总面积为20 241公顷,其中核心区6 668公顷、缓冲区7 937公顷、实验区5 636公顷。类型为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2℃,年平均无霜期115天,全年降雨期在100天左右,降雪和积雪期123天左右,年平均降水为725毫米。保护区内水资源比较丰富,地表水系为通河水系,主要河流为岔林河及其支流。保护区的地带性土壤为暗棕壤,是针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地带性森林土壤,也是保护区内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非地带性土壤有草甸土、沼泽土、白浆土等。植物垂直分布明显,植物类型多样,包括森林、灌丛、草甸、沼泽、草塘等5种类型,植物组成属于小兴安岭植物区,区系成分较复杂多样,主要以北温带植物区系成分为主,地带性植物为阔叶红松林、云冷杉红松林、岳桦矮曲林,主要树种为红松、鱼鳞云杉、红皮云杉、臭冷杉、紫椴、糠椴、色木槭、枫桦、春榆、大青杨、蒙古栎等。保护区内共有植物185科1 143种,其中地衣植物12科80种、苔藓植物39科108种、蕨类植物16科48种、菌类植物24科197种、裸子植物2科8种、被子植物92科702种。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7种,即红松、水曲柳、黄檗、紫椴、野大豆、貉藻、乌苏里狐尾藻。有脊椎动物31目73科279种,其中兽类6目17科46种、鸟类15目39科193种、两栖类2目4科7种、爬行类2目3科8种、鱼类2纲6目10科25种(包括圆口纲1目1科1种),还有昆虫7目36科302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5种,包括兽类2种、鸟类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33种,包括兽类7种、鸟类26种。 (牟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