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运行概况
2010年,黑龙江省各信贷机构加速信贷结构调整,货币信贷增长较快,对地方经济发挥了巨大的支持作用。
银行业 截至2010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2 924.2亿元,增长16.3%:当年新增1 808.1亿元,同比少增275.5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2 835.7亿元,同比增长16.5%;当年新增1 813.5亿元,同比少增249.9亿元。银行业2010年运行的主要特点是:(1)企事业单位存款同比多增。截至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为3 584.9亿元,同比增长27.1%;比年初增加630.3亿元,同比多增16.9亿元。从企事业单位存款增长结构看,新增活期存款是定期存款的4.7倍,从而导致企事业单位存款中的活期存款比重由年初的75.3%调增至年末的78.2%。全年企业存款同比多增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企业销售收入增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 185.6亿元,增长32.6%;利税2 06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1%,其中利润1 071.6亿元,增长25.2%。另一方面,由于黑龙江省粮食丰收而其他地区粮食供应偏紧,加上通货膨胀、游资炒作,粮价达到新的历史高点,粮食贸易企业收人大幅增加。(2)储蓄存款增速趋缓。全年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为7 306.0亿元,同比增长12.6%,增幅比上年回落3.3个百分点;当年新增815.7亿元,同比少增73.5亿元,主要是定期储蓄同比少增93亿元。全省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 390.6亿元,增长2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当年新增l 245亿元,同比少增320.5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7 230.5亿元,同比增长20.7%;当年新增1 242.1亿元,同比少增227.4亿元。各项贷款运行的主要特点是,中长期贷款占比持续增长,短期贷款增加较多。各金融机构积极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全省中长期贷款连续26个月保持上涨态势,推动贷款结构优化调整。全年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4 098.4亿元,同比增长36%,占全部贷款的55.5%,较上年同期增长6.7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原材料燃料动力指数同比上涨14.5%,从而导致企业购买原材料资金需求增多。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短期贷款余额为2 916.1亿元,同比增长17.5%,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3)粮食收购贷款投放力度加大。省农发行大力支持粮食加工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收购,加大农村货币投放量,稳妥有效地发挥农业政策性信贷整体功能。2010年,全省粮油收购贷款余额达到85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9.8亿元,保证了全省粮食收购资金的充足。(4)信贷行业分布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10年,全省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省政府提出的“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数据显示,贷款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余额分别为997.8亿元、776.1亿元和579.6亿元;新增额主要集中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为189.9亿元、106.7亿元和96.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8%、22.6%和46.8%。(5)个人消费贷款持续、快速增长。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及地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居民消费观念发生转变,购房、购车积极性越来越高,个人贷款总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省消费贷款余额达到854.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38.5亿元,增长65.7%,占各项贷款比重达到11.8%,较上年同期提高了2.3个百分点。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到623.0亿元,较年初增加226.0亿元,增长56.9%。汽车贷款余额达到25.7亿元,较年初增加5.9亿元,增长29.4%。(6)信贷支持倾向于农业、资源型及口岸城市。为支持全省“大项目”建设以及农业春耕生产,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了经济相对发达以及农业、资源型及口岸城市。从地区分布情况看,新增贷款投放以哈尔滨地区为中心,其他地区投放重点为农业、资源型及口岸城市。除哈尔滨市以外,针对其他城市的投放主要分布在大庆、牡丹江、双鸭山、绥化、佳木斯等市。上述6个地区新增贷款占全省新增贷款的比重高达85%以上,尤其是哈尔滨巾当年新增贷款占全省新增贷款的比重达到56.5%。(7)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所占市场份额位居前列。全年全省除光大银行外,其余各家金融机构贷款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从贷款新增额排名情况看,国家开发银行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新增额位居前列,分别较上年同期增加164.8亿元、128.2亿元、105.3亿元、89.8亿元和127.8亿元。从增幅看,主要是针对农业、中小企业及进出口贸易贷款的金融机构涨幅居于前列。其中,邮储银行增长58.5%,进出口银行增长32.2%,农村合作银行增长44.2%。但随着本年度农业生产的结束,农民集中归还春耕生产借款,农村信用社贷款增幅降至20.3%。全年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加大,年末余额为2 755亿元,增长33.2%,增速高于全省贷款平均增速12.9个百分点。小企业贷款余额931亿元,增长46.9%,增速高于全省贷款平均增速26.6个百分点。重点支持节能减排工程,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16 347.5亿元,比年初增加2 369.7亿元,同比增长17%;总负债16 009.5亿元,比年初增加2 323.9亿元,同比增长17%。全年累计实现税后净利润115.2亿元,纳税45亿元,同比增盈20.4亿元。(8)资产质量不断优化,案件防范工作取得成效。截至2010年末,辖内不良贷款余额608.5亿元(剔除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因素,不良贷款余额167亿元),比年初下降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1%(剔除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因素,不良贷款率2.6%),比年初下降2.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首次降到“个位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下降明显。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生案件3件,同比减少3件;涉案金额180万元,同比减少3 691万元。其中,百万元案件1件,涉案金额1 14万元。(9)银行业改革继续推进,外埠银行相继落户龙江。全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明确了“以化解不良资产风险为突破口,以股份制改革为方向,以组建农商(合)行提升三农服务水平为目标”的思路,强力推进“改进+改造+改制”三步走战略,确定并启动了黑河市爱辉联社、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联社、牡丹江市东宁联社和黑龙江虎林农合行等4家机构进行第一批产权改革试点。截至2010年末,1家已开业,2家在筹建,1家待批筹。龙江银行在省内设立分支机构,实现地方城市金融服务在全省地市全覆盖。哈尔滨银行在省内外增设分支机构及村镇银行。哈尔滨电气集团财务公司顺利开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稳步推进,共有9家村镇银行和4家农村资金互助社正式开业,1O家村镇银行获批筹建。全年先后引进7家中、外资银行,锦州银行哈尔滨分行、昆仑银行大庆分行相继开业;摩根大通银行(中国)哈尔滨代表处、香港东亚银行哈尔滨代表处、广东发展银行哈尔滨分行、营口银行哈尔滨分行、内蒙古银行哈尔滨分行等获批筹建。
证券业 全省证券业发展向好,上市公司总市值、总资产大幅增加,经营业绩稳中有升,融资额创历史新高,公司股改进展顺利。全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30家,证券公司1家,证券营业部114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3家;期货公司3家,期货营业部13家;投资者账户数205.2万户,同比增长8.5%;证券交易额为1199.4亿元,同比下降19.9%;期货成交额15 703.6亿元,同比增长37.5%。上市公司质量不断提升。全省30家上市公司总资产1 295.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0.2%;净资产581.6亿元,增长68.4%;主营业务收入495.9亿元,增长41.9%;净利润25.7亿元,增长13.5%。在30家上市公司中,已有26家公司完成股改,1家公司公布了股改方案进入股改程序,3家公司尚未启动股改程序。直接融资创历史新高。全省上市公司累积从证券市场募集资金350.7亿元。九洲电气、中国一重、誉衡药业相继在创业板、主板、中小板成功上市,共募集资金137.4亿元,超过了全省以往首发募集资金的总和,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证券机构经营能力增强。在股市整体低迷的情况下,证券机构逆势发展,业务种类不断丰富,证券营业网点布局更加优化,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全年证券投资者账户数同比增加16万户,增长8.5%。证券业发展需要继续关注一些问题,如企业依靠银行间接融资仍占主导,直接融资比重明显偏低;拟上市后备资源有待丰富,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增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赢利模式单一,综合实力相对较弱;期货市场对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保险业 全省保险市场平稳发展,经营质量明显提高,潜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功能作用进一步发挥。2010年,百年人寿保险公司进驻黑龙江。截至年末,省级以上保险公司达到30家,其中财产险公司15家(含法人机构1家)、人身险公司15家。全省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43.2亿元,同比增长23.3%,高出黑龙江省GDP增速10.7个百分点,整体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市场集中度略有下降。财产险公司市场份额列前3位的公司分别为中国人保、阳光农业、平安财险,与上年相同,保费收入合计占全省财产险公司的65.7%,同比下降6.2个百分点;人身险公司市场份额列前三位的公司分别为中国人寿、平安人寿、人民人寿,与上年相同,保费收入合计占全省人身险公司的58.6%,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财产险公司经营指标明显好转。全省15家财产险公司中有13家赢利,实现承保利润4.5亿元,同比增长168.9%。综合赔付率同比降低16.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综合费用率同比降低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农业保险稳步发展。全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8.3%,覆盖87.8万农户,为种植业、养殖业承担风险保障157.4亿元,同比增长13.7%,赔款支出8.2亿元。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覆盖面扩大,保费收入3 794.3万元,同比增长234.9%,承保123.6万人,同比增长210.6%,覆盖5 055个行政村,赔款支出670.1万元,同比增长263.4%。保险业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包括:保险的功能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在关系民生领域的农业保险、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责任保险等方面,保险的社会渗透率还不高,人身险公司业务结构仍需改善;产品类型和销售渠道还比较单一,销售渠道过多地集中于银行代理销售渠道,产品类型过多地集中于分红险和万能险产品,业务结构调整存在压力;行业诚信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销售误导、理赔难等不诚信问题仍然存在,消费者利益还需要进一步保护。
金融市场 2010年,黑龙江省金融市场运行平稳,融资总量大幅增加。(1)直接融资规模扩大,间接融资比重下降:黑龙江省直接融资总量为162.1亿元,同比增长200%,增速创2001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直接融资占融资总量的比重同比上升8.3个百分点,其中股票融资额为137.4亿元,同比增长222%。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有所改善,4家企业成功发行1.7亿元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2)同业拆借交易量下降。全省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单位累计完成信用拆借155.4亿元,同比下降24.6%,其中拆入资金36.6亿,拆出资金118.8亿。省内市场成员为了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增加资金收益,以多种方式拓宽资金运用渠道,主要采用隔夜拆借的方式融出资金,占全部拆借量的75.5%。(3)债券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全年全省债券市场成员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共交易债券36 900.7亿元,同比下降10.7%。债券短期品种交易比较活跃,7天以内的回购交易量为9 592.3亿元,占全部回购交易量的86.4%,长期品种成交平淡。现券交易24 315.5亿元,同比下降7.4%。(4)票据融资规模缩减。受宏观调控政策和资金趋紧的双重影响,全省票据市场呈总量萎缩、价格上涨的特征,全年票据贴现余额逐月减少,贴现、转贴现利率振荡上行。各金融机构累计签发承兑汇票金额同比下降14.3%,累计办理票据贴现金额同比下降21.1%。全年票据贴现、转贴现加权平均利率分别小幅上升。(5)民间借贷活跃。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全省金融机构不同程度收紧流动性,提高贷款发放门槛,导致民间借贷活跃。(6)金融产品创新品种增加。集合证券信托计划208个,资产规模总计201.3亿元,包含流通股股票、债券、基金、返售证券等持券类型。金融理财业务不断扩展,个人理财产品占据主导并趋于多样化。 (吴艾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