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与创新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初步显现出风险防控周密化、对农民财产价值挖掘深入化、金融工具运用普及化、民生领域信贷支持全面化的特点。截至2010年末,全省累计发放创新贷款72.34亿元,贷款余额61.42亿元,支持农户超过190万户,共推出创新型信贷产品及服务方式30余项。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完善服务方式,黑龙江省农村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显著提高,全省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得到极大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类型不断增加,“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一枝独秀的局面正在被打破,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农村金融市场正蓬勃发展。农业发展银行除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放粮、棉、油收购贷款外,开发无需抵押担保等手续的中小企业联保贷款,加大了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农业银行正在以金穗惠农卡为载体,全面恢复曾经退出的农村市场业务,并适时推出“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得到了农村粮食储备、加工企业的欢迎。建设银行打破常规,于2009年启动了农垦区农户贷款业务,并于5月成立农户金融服务部,已为新农村住房建设提供3.5亿元贷款。哈尔滨银行、龙江银行等地区性中小银行不断壮大分支行规模,广泛深入垦区、农村开展信贷业务,打造了“背包银行”(指上门服务)、“信贷上门”等服务品牌。农村信用社不断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全回拓展农村金融创新领域。截至2010年11月末,其“一证通”(一次授信贷款额度,3年使用)业务在全省乡、村覆盖面分别达到85.2%和87.6%。村镇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速,支农作用初显。全省共有7家村镇银行开展业务,贷款余额5.6亿元,同比增长145.2%;全省共开业131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投放涉农贷款3.63亿元,较年初增长136%。农村金融产品种类极大丰富,逐步实现对三农金融需求的全覆盖。(1)基于联合增信的信贷模式增多。全省各地涌现出“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信贷+保险+担保”以及中小企业联保、农户大联保等多类贷款模式,为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以及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广泛的贷款途径。(2)农民有效担保品范围不断扩大。各地金融机构针对农民、企业及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抵押担保品不足的问题,在确保风险可控条件下,因地制宜,探索开办了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使用权,集体林权、农机具、房屋、仓单、存货等为抵(质)押物的担保贷款,使农村微观经济主体的贷款需求得到大大满足。(3)着力改善民生的信贷产品更加丰富。以农村泥草房改造贷款、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农村妇女创业贷款等为代表的增加民生领域信贷需求的信贷产品不断涌现。黑龙江省涉农信贷产品基本能够覆盖农村农民生产、生活、创业、就业等各个领域。全省涉农金融机构服务理念不断更新,由“以信贷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以信贷业务操作为导向”向“以信贷营销服务为导向”转变。各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设计更加科学,更符合实际需求。各金融机构逐步提高农户贷款授信额度,合理放宽贷款约期,实施优惠利率。农村信用社将贷款额度提高到3~5万元,对土地面积大、信用等级高的农户最高授信额度提高至10万元;允许农业贷款跨年度使用,种植业贷款最长约期15个月,养殖业贷款最长期限放宽到3年。建设银行农户种植贷款最长约期14个月。金融服务向纵深发展。农业银行以电子银行为渠道,推进传统服务方式向科技服务方式转变。利用惠农卡把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转账电话、POS机等电子银行产品送下乡,并大力开办代理收付、代理保险等中间业务,为农民提供更加有效的综合服务,进一步拓展了农村金融市场空间。 (吴艾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