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况
2010年,中国银监会黑龙江监管局(以下简称银监局)认真贯彻“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科学监管理念,坚持改革创新,严守风险底线,着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着力增强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确保了辖区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1)坚持有保有控,促进经济金融协调稳健发展。银监局认真落实中国银监会要求,严格把控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及结构。截至2010年末,全省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比七年增长20.7%,法人机构新增贷款控制在监测目标之内。涉农和小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12.9和26.6个百分点,实现了“两个不低于”目标。黑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依然完成了“三个高于”目标,为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着力优化信贷结构,重点关注的9个行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煤化工、水泥、平板玻璃、钢铁、多晶硅、汽车制造、船舶制造、风电设备)贷款余额仅占全部贷款的2.1%。加大“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宣传培训力度,狠抓贷款新规贯彻落实,全省银行业机构贷款精细化管理明显加强。(2)坚守风险底线,有效地防范化解银行业风险。扎实推进政府平台贷款清理规范。按照“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的方针,扎实推进“分解数据、四方对账、分析定性、汇总报表、统一会谈、补正检查”6个步骤工作,督促夯实现金流、跟踪整改保全、实施分类监管。密切关注和严防房地产贷款风险。督促各机构认真落实房地产“新政”,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运行和贷款风险状况,及时开展压力测试。协调省建设厅等部门,推进房屋交易权属信息共享,获取违规房企信息并进行风险排查,扎实开展房地产贷款现场检查。狠抓不良贷款“双降”。加强对贷款分类偏离度、迁徙变化和不良贷款余额的监控,督促做好不良贷款核销转化工作。全省不良率比年初下降2.3个百分点,首次降到“个位数”。严控案件风险。先后3次召开全省案件防控工作会议,深入推进“内控和案防制度执行年”活动,全面开展案件风险排查,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查处非法集资案件,狠抓立制、教育、重点案件查处等关键环节,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和推进会,有力地推动了处置非法集资案件处置工作。强化信息科技风险监管,强化法人信息科技非现场监管,制定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并开展专项演练。(3)坚持标本兼治,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银监局把推进农信社改革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以化解不良资产风险为突破口,以股份制改革为方向,以组建农商行、提高三农服务水平为目标”的改革思路和“提高质量、分类监管、一社一策、科学发展”的总体监管原则,实施“改进+改造+改制”三步走战略。积极协调省政府、省联社启动黑河爱辉区、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区、牡丹江市东宁县和鸡西市虎林县4家试点机构组建农商行,并争取各级政府出资支持改革。银监局实施“双向考核”和“六挂钩”等措施强力推进试点改革,截至年底,2家开业、2家筹建。出台农信社监管达标升级3年规划,指导其通过增资扩股、资产价值重估、争取外部资产注入等方式改善监管指标。截至2010年末,全省农信社资本充足率比年初上升4.5个百分点,不良率较年初下降3.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较年初提高58.1个百分点。(4)坚持科学、审慎地促进银行业增强服务能力。银监局积极争取银监会和地方政府支持,大力推进“引银入龙”工作。锦州银行哈尔滨分行、昆仑银行大庆分行相继开业,营口银行设立哈尔滨分行获得批准,广东发展银行、盛京银行、内蒙古银行、昆仑银行在哈尔滨设立分支机构工作有序地推进。特别在引进外资银行方面,银监局积极协调和争取省政府、银监会支持,成功引进摩根大通银行(中国)、香港东亚银行来哈尔滨设立机构。推动城商行实现地方城市金融服务全省市(地)全覆盖。指导龙江银行认真贯彻落实银监局中长期监管意见,取得重组后的良好开局,指导哈尔滨银行稳步实施跨区域经营。2家城市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上半年就已全部达标。批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8家。指导中融信托公司成功引进战略投资者,哈尔滨电气集团财务公司顺利开业。(5)积极探索创新,监管有效性持续提高。银监局按照“强化功能、集成人力、精确制导、准确打击”的工作思路,成立跨部门的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功能监管工作小组。起草《黑龙江银监局进一步提高监管有效性指导意见》和3个专门指导意见及配套制度办法,确定了平台、房地产监管等10个专业工作小组,功能监管得到进一步加强。出台2010年机构发展规划,制定城市商银行行政许可操作规程,引导机构科学发展。通过非现场监测分析锁定风险点,在信贷资金违规入市等全局性、系统性检查中,银监局集成人力,综合运用现代科技、延伸调查手段,大幅提高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构建以“三报、三会、二评、一主员”为主体的非现场分析体系。深入开展调研,有效指导实践。开展农村金融、节能减排、大豆产业贷款、跨境贸易结算、边贸中小企业等多项调查研究,对监管的实践指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唐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