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 况

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共有市(地)级供销合作社15个,其中,市(地)社13个,垦区(国有农场系统)、林区(省森工总局系统)社各1个;有县(市、区)级供销合作社77个;基层供销社(乡镇级)719个,其中省、市(地)和部分县级联合社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有独立核算企业1 173个,加工企业34个,批发市场95个;全部经营服务网点已超过2.5万个。省社直属单位16家,其中注册资本5 000万以上的企业4家;省属重点中专1所。资产总额197亿元,净资产21亿元。2010年,全省供销社系统坚持以《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文件)精神为统领,认真落实“服务立社、产业兴社、经营强社、联合合作”的发展战略,突出加强项目建设,积极扩大业务经营,着力增强经济实力,在“十一五”末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绩。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66亿元,同比增长11.2%,创历史新高;实现利润2.7亿元,同比增长12.18%,利润总额仅次于2008年历史最好水平,在全国供销社系统绩效业绩考评中获一等奖。2010年,各地供销社的工作思路和措施更富有针对性、有效性,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在保持销售规模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了利润的快速提升,鹤岗市社、黑河市社利润增幅超过100%,牡丹江市社、佳木斯市社超过50%,多数市地社利润增幅都达到20%以上,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市地社汇总利润达到8 069万元,占全系统利润总额的比重近30%,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系统发展不均衡问题得到一定改善。市地社汇总资产总额近56亿元,所有者权益达到10.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5.5%和66.6%,基础进一步夯实,发展的可持续性明显提升。主营业务规模扩大,经营格局得到优化。2010年,全系统农资销售额达到162.1亿元,同比增长8.9%,直接售给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实现110.6亿元,增长37.6%,其中化肥省内市场占有率在60%以上;农副产品采购额实现44.1亿元,同比增长62.9%;消费品零售额实现47.6亿元,同比增长22.2%;再生资源收购额实现8.2亿元,同比增长16%。全省连锁经营额已达100亿元,同比增长6.4%。全系统以农资销售为支撑,农副产品购销、日用消费品供应业务快速壮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业务稳步恢复的主营业务格局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全省基层社销售总额实现43.7亿元,同比增长11.1%,利润额达2 546万元,同比增长46%,成为壮大业务经营的一大亮点。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得到强化。各地供销社依托国家和省级“新网工程”支持政策,突出强化网络项目建设,着力推动农资和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鸡西、鹤岗、七台河等市地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运作了一批流通网络建设项目。各地还在积极落实网点建设计划、稳步扩大覆盖率的基础上,瞄准配送中心这一核心环节下工夫、搞突破,努力提升现代流通网络的核心竞争力。佳木斯市社新建配送中心6家,其中桦川县社与民营资本合作投资400万元建立“四马架乡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新建仓储库房2 000平方米,中心门市店500平方米。桦南县社与知名企业联合参股经营,新建“鸿源米业”和“万丰德”2个农资配送中心,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店86个。五常、巴彦等县社日用品年配送额也实现超千万元。截至2010年末,全系统已建成农资、日用消费品门店24 800家,发展各类配送中心242个,覆盖全省85%的乡镇和较大行政村。同时,黑龙江省中再生公司在哈尔滨、大庆、佳木斯、齐齐哈尔、绥化等市地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带动全省再生资源业务网络加速形成。寒地黑土品牌打造和产业建设实现新发展。各地积极响应省社号召,依托本地特色产业和农产品,集中自身资源,整合社会品牌和产品,全力支持寒地黑土产业发展,使2010年成为寒地黑土品牌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省社发起成立省寒地黑土农业物产协会,扩大了联合平台,完善了品牌发展体系;省政府将寒地黑土产业建设作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重点,将“打造寒地黑土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写入全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给予重点扶持;省发改委批准由省建设银行、省社和省投资总公司共同发起筹备寒地黑土农业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基金规模50亿元,将为寒地黑土食品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各市地县社全力支持省社于9月3日成功举办“中国·寒地黑土经济国际高峰论坛”,展出各类优质农产品1 300余种,为大会圆满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寒地黑土品牌产品已发展到10大类300余个品种,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带动力、经济价值进一步提升。寒地黑土品牌再次被评为中国农产品区域公认品牌第1名,品牌评估价值上升至120.76亿元,品牌有力地带动了全省农副产品经营业务的恢复和增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扎实推进。各市(地)、县社坚持对专业合作社的指导不放松、服务不懈怠,不断加大领办力度,有效地提升了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化、规范化水平和带动能力。大庆市社重点引导和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向成规模、跨区域、外向型发展。培育肇源文国肉鸡、肇源兴福蔬菜、肇州兴和鸡蛋、林甸宏伟蔬菜等20余个成规模、跨区域、外向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牡丹江市社开展“专业合作社建设年”活动,推动每个基层社领办1—2个专业合作社,努力壮大专业合作社规模。黑河市社与市委宣传部、市农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集中宣传活动的方案》,开展集中宣传活动,为专业合作社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截至2010年底,全行业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达4 265个,其中供销社参股领办的2 158个,带动农户43.7万户,年帮助农民销售农副产品70.1亿元,助农增收14.7亿元。各地已有684个专业合作社被纳入寒地黑土“千社千品”工程,树立了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典型。改革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各地充分利用国发[2009]40号文件出台和全省供销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的机遇,加大协调力度,积极争取扶持政策,为加快改革发展创造良好氛围。省社经过积极工作,争取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黑政发[2010]105号)。伊春市社实现了部门独立设置,争取市编办核定人员编制20人,职能8项。嫩江县社率先争取县政府下发实施意见,优化了供销社发展的外部环境。各地还进一步增强宣传意识,主动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工作业绩,赢得关注和支持,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通过整合资源、联合合作、招商引资,培育、发展了倍丰、庆丰、寒地黑土、黑龙江中再生、龙牧畜产等一批具有较强牵动能力的大型社有骨干企业,成为黑龙江省稳定农资市场的重要依托力量。在全国供销社系统企业排名中,倍丰、庆丰集团分别位列第5位、第11位,在黑龙江省百强企业排名分列第17位和第27位,倍丰在多家银行授信级别达到“3A”以上。寒地黑土集团、寒地黑土农业物产协会,着力打造国际知名农产品品牌,创造了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黑龙江中再生资源开发公司在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大庆市、佳木斯市的加工基地、分检中心基本建设工作已经完成,物资收储及网络铺设工作正在有序进行。2010年,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和绥化等市地进行了经营基地和货场建设,哈尔滨基地作为区域性产业基地项目,获得商务部、财政部专项资金支持。6月和8月,黑龙江省中再生公司及所属全资企业黑龙江省中再生废旧家电拆解公司先后中标“家电以旧换新”回收企业和拆解企业,成为全省唯一同时拥有回收和拆解资格的企业。11月,根据黑龙江省发改委等6部门联合下发的文件,黑龙江省中再生公司获选成为黑龙江省第一批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龙牧畜产有限责任公司与上海、南京、常熟、无锡、张家港等地客户建立了长期的供需关系,年销售额在8 000万元以上。在江南“长三角”地区的羊毛集散中心地,建立年生产加工能力(洗毛、制条)折合原毛16 000吨以上的3个毛纺企业。在勃利、兰西、佳木斯、宝清、牡丹江5个市县建成5个龙牧养羊专业合作社,同时,还有一批市县的养羊专业合作社,水稻生产合作社正在筹建和成立中。2010年,省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35亿元,占全系统销售总额的64%,实现利润1.9亿元。 (姜树春 赵兴华 王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