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治关
加强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1)加强制度建设,做好规范性文件和行政审批事项的立、改、废工作。出台《哈尔滨海关规章制度汇编》,建立统一的关区执法依据体系,夯实了关区执法基础,审核、清理各类制度规范32项。(2)加强法制培训、法制宣传和法律指导力度。采取先调研、后培训的方式,对执法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并加强对现场的业务指导,收到良好成效。在黑龙江省“五五”保密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获得“先进集体”荣誉称号。(3)加大行政复议、诉讼工作力度。办理行政诉讼申诉案件1起,化解针对历史遗留执法问题的行政诉讼案件1起。(4)公职律师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加强督察内审,完善内控机制建设。(1)不断完善海关内控机制建设。成立两级海关内控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完成时限并及时做好监督检查。组织完成执法领域内控节点论证意见征求工作,上报总署意见68条。组织对关区非执法领域内控节点排查工作,摸清非执法领域业务环节、控制节点和依据。(2)协调推进各项督察内审工作。加强审计基础建设,建立了项目备案制度。顺利开展关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程项目决算审计和购置项目审计等,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整改意见。(3)加大专项执法督察力度。根据总署部署,对2010年上半年关区加工贸易内销及征税情况开展专项执法督察,提出整改意见4项。(4)做好迎审工作。2010年,总署对哈尔滨海关开展落实总署党组重大决策部署专项督察、督察内审缉私行政执法检查和事业单位及其经济实体对外投资审计等3项工作进行审计,得到了审计组的充分肯定。
规范资金使用,提高财务管理效能。重保障、重规范、重成效、重监督,在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节约型海关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进展。(1)加大对边远隶属海关的资金倾斜力度。解决关区18个海关单位的63个项目需求,重点解决了各隶属海关单身职工宿舍、食堂、文化设施等办公生活基础设施的项目需求。(2)积极盘活、统筹配置项目结余资金。对因客观条件改变无法实施或资金存在结余的项目,及时进行清理,及时盘活。(3)切实保障与职工利益相关的资金。积极筹措资金,为推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发放住房货币化补贴、住房公积金等项目提供资金保障。(4)进一步规范了各项财务管理。对预算管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事业单位及所属经济实体财务管理等方面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更加精确,“三项经费”得到有效控制。
加大保障力度,优化各项资源配置。以提高综合保障能力为核心,开源节流,保障需求,不断提高关区关务保障工作管理水平和工作水平。(1)建立健全配置标准,促进装备设备管理良性运行。制定《哈尔滨海关通用设备配置标准》,有针对性地制定需求计划,编报预算,组织采购,制定分配方案。(2)加强日常管理,突出保障功能。深入挖掘装备设备的可持续利用价值,在装备设备配置过程中,坚持先调剂后新增的原则,对具有使用价值并能满足需求功能的旧设备进行筛选,循环利用。(3)提高采购效率,努力降低成本。采取“计划管理、集约采购、限时配发”的方法,对需求实行年度计划管理,并适时进行批量采购、集中配备,降低了采购成本,产生了规模效益。(4)全力支持重点工程和重要现场。对漠河海关原油监管工作、绥芬河综保区海关筹备工作等关区重大项目给予有力支持。 (罗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