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

2010年,全省各级气象部门认真履行气象防灾减灾职责,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应急处置,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有效组织防灾减灾救灾和群众避灾自救提供了有力保障。4月中旬中东部地区大到暴雪、5月上旬和8月上中旬三次全省范围内的强降水、5月15日绥化大风天气过程,预报准确、服务及时。准确预报汛期降雨中心区位于第二松花江流域、松嫩流域黑龙江段不会发生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建立过程雨量、日雨量超过50毫米或1小时降水量超过30毫米逐级快速上报机制。注重发挥气象短信预警平台的作用。全年全省累计发布预警468次,向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发布气象信息1 092次。发布决策气象服务预警短信2.9万条,公众气象服务预警短信106万条,累计受益人数达1 500万人。气象声讯电话拨打用户比上年增长29%,达到819万户。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86.17%,城市和农村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分别达到85.69%、86.77%,均位居全国第2名。“6?26”呼中雷击森林火灾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气象灾害保障应急响应,开展现场服务,及时提供火场精细化预报。准确地预报7月3日的降雨过程,为扑火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调集16部增雨火箭,会同增雨飞机,抓住有利天气时机实施增雨作业,效果明显,为扑火创造了有利条件。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和大兴安岭、黑河等地积极开展常态化全年人工增雨(雪)作业,有效降低了火险等级。鸡西恒鑫源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后,第一时间启动抢险救援气象服务应急响应,积极做好救援监测和预报,气象服务对矿难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气象局领导高度重视黑龙江省气象服务工作。“6?26”呼中雷击森林火灾期间,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沈晓农亲自慰问奋战在一线的人工增雨飞机作业人员。中纪委驻中国气象局纪检组长刘实到黑龙江省调研期间,检查汛期气象服务工作。全年启动省级应急响应4次,累计应急响应时间近40天。与水利、林业、农垦、国土资源、交通等部门加强预警联防,全年开展联合会商12次。圆满完成广州亚运会火炬传递哈尔滨站的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根据《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修订《黑龙江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6个预案,完善了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加强了应急演练。建立气象灾害防御厅际联络员会议制度,编制省级和试点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为农服务积极主动。2010年春季降水偏多、持续低温,导致春播期推迟10~15天。3月1日,明确提出春季回暖晚、对春播有不利影响、易导致全省春播拖后的建议,7次为省领导提供滚动气候预测信息。在春播关键期,提前预报“5月12—17日全省大部农区高温少雨,利于春播”信息,省政府要求各地高度重视气象部门的晴好天气预报,抓住仅有的一周晴好天气,抓紧抢播,全面完成播种任务。在作物生长季节,积极开展农用天气预报、主要农业病虫害气象条件预报。通过支农气象小分队、气象专家咨询台、气象信息互助组和送气象科技下乡等形式,直接把最新的气象信息送到农民手中。组织两架飞机从春到秋适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各地利用火箭、高炮积极开展增雨防雹作业。优质的气象服务,为全省粮食总产突破500亿公斤大关作出了突出贡献。与省委、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大力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13个市(地)进行部署,省气象局制定“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把虎林确定为试点县。全省已建成气象电子显示屏623块,农村气象大喇叭850个,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227个。全省气象信息员数量增至9 848名,并全部得到培训。建立农用天气预报业务流程,制定《农用天气预报会商规定》。加强农业气象应用技术开发研究,一批研究成果在业务服务中得到应用。 (王 健 李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