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哲学研究

出版哲学专著1本,论文100余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著和论文主要有: 专著类: 张奎良撰写的《拾遗集——张奎良文选》(黑龙江大学出版社)。书中论文按照发表年代排序,呈现出张奎良整个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这种跨世纪的学术研究,不但是对其本人学术研究成果的展示,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发展过程。 论文类: (1)马克思主义哲学。张奎良撰写的《马克思哲学历程的深刻启示》(《学术交流》2010年第7期),认为以经济研究为中心的历史哲学是马克思一生研究的主线。张奎良的《马克思对封建制的界说——读马克思关于{公社土地占有制)一书摘要兼论马克思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哲学研究》2010年第3期)认为马克思在《公社土地占有制》的摘要中批评柯瓦列夫斯基的错误观点的同时,正面论述了封建制的若干本质规定。陈树林撰写的《唯物史观研究应注意的三个“文本”》(《哲学研究》2010年第8期),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除了“经典—理论文本”,还必须重视另外两个“文本”;“历史—现实原本”、“实践—对象底本”。高云涌撰写的《从关系思维层面重释马克思辩证法》(《光明日报》2010年4月6日)提出马克思辩证法是奠基于关系存在论基础上的关系思维方式,对资本关系和资本逻辑的批判性思维构成了马克思辩证法的基本思维指向。郭艳君撰写的《马克思历史观的生成论本质》(《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3期)认为马克思历史观是生成论的。高云涌撰写的《作为“合理形态”的辩证法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研究》2010年第8期),阐述了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在当代唯物史观研究再度成为热点,并引起较为广泛的争论。实质上争论已经深入到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精神和意义的理解。王凤珍撰写的《论类本位的环境人类中心主义——从马克思哲学的维度看》(《哲学研究》2010年第5期),认为只有从人出发,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找到环境危机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有效的解决途径。(2)美学。张政文撰写的《康德的审美现代性设计及对后现代美学的启示》(《文艺研究》2010年第11期),认为康德以审美的与自然的合目的论消除启蒙的理性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从而为现代设计了审美现代性。后现代美学在对现代性中的理性现代性解构的过程中也深受现代性中审美现代性的启示,后现代美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着对审美现代性的改造与更新。(3)文化哲学。丁立群撰写的《文化哲学:问题与领域》(《哲学研究》2010年第9期),对文化哲学的基本意义、基本问题和学术领域进行了界定。姜华撰写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嬗变的文化向度》(《北方论丛》2010年第l期)认为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与关注贯穿西方马克思主义始终。王萍撰写的《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的文化批判与重建》(《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6期),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俄罗斯文化发展的“白银时代”,以别尔嘉耶夫等为代表的宗教哲学是俄罗斯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它既传承并发扬了俄罗斯民族独特的宗教文化传统,重新反思和构建现代性语境中的民族文化精神内涵,又以特有方式直面现代西方理性文化危机,同存在主义等各种哲学流派与思潮形成互动与对话。李庆霞撰写的《中西现代化转型之文化启蒙差异探究》(《北方论丛》2010年第1期),认为启蒙运动开启了现代性的序幕,并成为现代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基本内容。(4)中国哲学。张锡勤撰写的《包世臣经世思想述评》(《学术交流》2010年第7期),认为欲全面认识清代实学思想、经世思想,对包世臣的思想应予关注。柴文华撰写的《论中国现代哲学家的形上学情结》(《哲学研究》2010年第5期),探讨了在现代哲学史上明确主张取消形上学主旨的分析哲学大行其道的时候,中国以熊十力、冯友兰、金岳霖、贺麟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哲学家为什么在重建形上学。魏义霞撰写的《平等与自然科学——以康有为、谭嗣同的思想为中心》(《哲学研究》2010年第7期),认为以康有为、谭嗣同的思想为中心,通过解读近代平等思想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探究自然科学在近代平等思想中的作用和局限。关键英撰写的《儒家道德形上学的论述元点、价值依据及对其的追问》(《哲学研究》2010年第3期),认为“人禽之别”是儒家道德形上学的论述元点,是儒家伦理的元命题;“天人合德”是儒家道德形上学的价值依据;在现代伦理的语境下,儒家的道德形上学尚需进一步被迫问。(5)西方哲学。李金辉撰写的《“面向语言本身”:从语用学哲学到语言现象学》(《哲学研究》2010年第8期),认为语言现象学揭示了分析哲学传统和现象学传统通过语言哲学这一领域进行沟通、对话的理论可能性,这对于超越英美哲学的分析传统和欧陆哲学的现象学传统的简单二元对立,具有重要启发意义。陈也奔撰写的《罗尔斯顿的生态价值观——一种自然主义的价值理论》(《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6期),认为罗尔斯顿的生态价值理论来源于一种有机哲学,它是怀特海创造性理论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坚持最高的价值乃是一种自然价值,而自然价值又是被生态系统的创造性所实现出来的,系统价值作为一种核心的价值也要高于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文长春撰写的《基于能力平等的分配正义观——阿马蒂亚?森的正义观》(《学术交流》2010年第6期),认为阿马蒂亚·森立足于经济伦理通过颠覆传统的形式自由观,创建了以可行能力拓展为标志的实质自由观,进而形成了能力平等的分配正义观。王德伟撰写的《对工程进步中合规律性的探讨》(《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第4期),认为工程合理性是对工程进步的本质和规律的评价。王婷撰写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理性批判理论探析》(《北方论丛》2010年第2期),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他们的批判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大众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心理机制批判相比,技术理性批判具有重要的理论维度。 (张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