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经济学研究

专著类:李清均撰写的《空间生产结构优化问题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首次提出空间资源的基本概念,将空间经济学与资源配置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空间逐利的理论分析架构。作者采取国际经济学研究流行的研究范式:即典型事件描述→理论模型构建→实证研究推进→个案经验证据→战略思考深化的逻辑结构,力争求索一个更为贴近现实的研究结论。空间生产结构优化存在一个内在的动力机制——空间逐利机制。 论文类:李学彦撰写的《流动性过剩的衡量及其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求是学刊》 2010年第5期)提出了新的流动性过剩衡量指标,并从收入分配的角度,对流动性过剩与收入差距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认为收入差距过大造成过度储蓄,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存在条件,我们应该通过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来进一步治理流动性过剩。祝洪章撰写的《传统农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分析》(《求是学刊》2010年第5期),认为传统农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不单纯等同于在传统农区办工业,而是在农村社区范围内按照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和方式建立和发展工业及其他非农产业,并改造包括传统农业在内的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农村社会,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一元化的过程。金亮撰写的《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波动对中国大豆加工业的影响》(《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5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豆价格已经与国际接轨,对进口大豆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中国大豆市场却受制于人,缺少话语权。王云多撰写的《教育分布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数理统计与管理》2010年第5期)。刘阳撰写的《中国五大生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第27期),认为中国生物医药增长居新兴市场之首;生物农业转基因植物研究与国际同步,生物能源起步晚、发展快;生物制造正在形成产业,生物环保已经进入商品化、产业化阶段;中国应分三步走,实现生物技术强国。张书海、刘文勇撰写的《居民房产投资决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理论探讨》2010年第6期),认为利率、价格水平、收入等是影响房产投机的重要因素。焦方义撰写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学术交流》2010年第7期),认为6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道路,生产的发展由盲目模仿到走出自己的路,步入科学发展轨道。胡长栓撰写的《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机遇》(《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4期),认为危机总是危机和机遇并存的危机,它意味着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危机和中国等后市场国家发展的机遇同时提升了中国的文化自信,还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机遇。刘世佳、丁伟国撰写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靠九大驱动力》(《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3期),认为只有重新定位当前阶段经济政策导向的坐标,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缓解资源环境矛盾,引领经济走上稳健和谐的发展之路。魏枫、樊士德撰写的《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研究:技术进步路径的视角》(《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4期),认为技术进步路径将会大致依次经历三个阶段:模仿阶段、由模仿向创新过渡阶段和创新阶段。房宏琳撰写的《居民收入构成来源对城乡差距的影响差异分析》(《求是学刊》2010年第6期),认为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全年总收入包括工薪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项。其中二次性收入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最主要因素。从主辅收入角度看,主要收入差距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从初次分配收入和再分配收入角度看,初次分配收入是差距贡献的主体,但发挥差距促减的功能,而再分配收入却发挥差距促增的功能。宋成华撰写的《中国新能源的开发现状、问题与对策》(《学术交流》2010年第3期),认为摆脱危机,各国不断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政策,其中新能源开发与节能环保技术的研究成为新的热点。乔榛撰写的《马克思“社会经济人”假定与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定之比较》(《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认为对于人的行为假定是经济学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起点,而不同的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假定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人假定为“社会经济人”,而西方主流经济学把人假定为“经济人”。张新颖撰写的《省会城市现代服务业对地区经济带动作用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4期),认为现代服务业既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哈尔滨市迫切需要确立现代服务业作为集聚、辐射发展的主导产业,明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路径,规划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以此推进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现代省会城市模式。肖海晶撰写的《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与政策取向》(《学术交流》2010年第10期),认为后危机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影响有两种分析和判断:一种主张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另一种主张经济稳定发展;各国经济在2009年深度衰退后呈现出复苏态势;中国应采取的政策取向为:调整结构,服务业应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调整财和货币政策。刘爽撰写的《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中俄经贸结构调整研究》(《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年第3期),认为中俄双方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转变思维观念,完善贸易秩序,扩大外贸资源,优化贸易布局,制定长远的规划和政策,通过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推进中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孙英浩撰写的《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劳资关系及解决路径》(《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7期),认为劳资关系是一种经济、政治关系,又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劳资双方又具有一种逻辑关系,表现为资本优先、劳资平衡、劳方优先三个阶段。还有焦方义、杨其滨撰写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会议综述》(《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5期),孟宇、李洪江撰写的《哈大齐工业走廊招商引资的竞争态势分析》(《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8期),王朗玲、魏枫撰写的《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5期),乔榛、李楠撰写的《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政策的绩效——基于1999—2006年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学术交流》2010年第7期),张长青、翟羽撰写的《中小企业产业定位和行业选择分析》(《商业研究》2010年第8期),李楠、乔榛撰写的《国有企业改制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葛新蓉撰写的《俄罗斯区域经济政策分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年第2期),王金亮撰写的《中俄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求是学刊》2010年第1期),王亦兵撰写的《建立我国房地产业的长效机制新探》(《学术交流》2010年第8期),王爱新撰写的《生产力理论的演化:评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7期),潘石、周琳、李萍撰写的《经济资本及其管理: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革命》(《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6期),刘小宁、仇荀撰写的《优化黑龙江区域经济布局的对策思考》(《理论探讨》2010年第6期),李小丽撰写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功能转化分析》(《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5期),王海英撰写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6期),赵勤撰写的《产业安全视角下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研究》(《大豆科学》2010年第3期),陈淑华撰写的《东北资源型城市工业旅游的发展——从德国鲁尔区视角分析》(《学术交流》2010年第3期),张书海、刘文勇撰写的《居民房产投资决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理论探讨》2010年第6期),王炳春撰写的《加快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理论探讨》2010年第5期),郭明撰写的《黑龙江省发展城区经济的思考》(《理论探讨》2010年第4期),赫修贵撰写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模式探讨》(《学术交流》2010年第5期),徐旭撰写的《现代服务业理论分析框架初探》(《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l期),刘伟玲撰写的《黑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体系评价分析》(《理论探讨》2010年第2期)。 (宋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