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拜泉县

  县委书记:姚 猛 1957年2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75年7月参加工作, 2006年4月任现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洪丽(女) 县长:佟 凯 1959年9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77年4月参加工作,2006 年12月任现职。 副县长:张立军 姜宝军 殷延涛 宫显民 王民发 毕德华(女) 闫秀彬 顾玉国 县政协主席:苏喜昌
    【概况】  拜泉县地处小兴安岭余脉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位于齐齐哈尔市 东部。辖7镇、9乡、186个村,总人口59.7万,其中农业人口52万。全县幅员面积3 5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33万公顷。拜泉建县已有百年历史,是传统的农业大县, 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带上,土质肥沃,光热水资源配合同期,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主 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大豆、小麦、马铃薯、芸豆等,经济作物有亚麻、甜菜、葵花等。 先后被评为全国产粮百强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生态农 业建设先进县;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芸豆之乡”、“中国黄肉牛之乡” 、“中国北方生态旅游之乡”和“中国北方苗木之乡”。
    农业  粮豆薯总产达到7.8亿公斤,增长40.9%。积极优化种植业结构,绿色食 品、特色作物、产业化三大基地面积同比新增2万公顷,良种应用面积达到98%,无公 害农产品全县推进。突出发展牧业经济,实现牧业产值12.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3.4% 。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新转移劳动力9 000人,累计转移劳动力15.7万人,实现劳务 收入11.7亿元。大力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组建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88个,土地流转和 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0万公顷。努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年治理 水土流失0.73万公顷,完成造林0.23万公顷。组建千万元装备农机合作社16个,仙洞 山野生梅花鹿省级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全面展开,双阳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专家 评审。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集体林木产权关系,落实经营主体,全省推进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会在拜泉县成功召开,改革经验在全国交流学习。“撤自然屯、 并中心村、建新社区”工作启动实施,国富自治、丰产整洁新社区开工建设。 工业  稳步发展糖、林、肉等产业,新发展苏打水、弱碱水、米面加工等产业 ,引进培育了生物有机肥、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规划建设绿色产业园区11.2平方公里,入驻企业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销售 收入、税金、利润实现7亿元、23.8亿元、9 214万元和9076万元,分别增长51%、 56.7%、59.6%和46.5%。 项目建设 向上争取项目66项6.5亿元,到位资金2.2亿元。落实国内招商项目45 项、到位资金9.6亿元,直接利用外资650万美元,其中引进亿元以上大项目6项,总投 资31.6亿元。盛焱新能源秸秆综合利用、龙盛现代农业、海赫饮品、金硕面业、鸿翔 亨利米业等项目启动建设,哈药六厂矿泉水开发项目已经完成前期工作。 财税  全县财政总收入实现15.3亿元,增长45.5%;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15亿 元,增长57.4%;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58亿元,增长66.9%;一般预算收入实现9 717万 元,增长41.6%。 城乡建设 新修通村公路309.6公里,新铺主大街黑色路面8.5万平方米、人行步 道板5.3万平方米、花岗岩边石9120延长米,改造了202国道和城乡结合部。新打人畜 饮水井114眼,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0%。投资4 231万元完成城区给水扩建工程,年 供水能力达到270万吨。投资1亿元开工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工程,日处理污水将达到2万 吨。加大城区空气污染治理力度,撤并烟囱23个,改造锅炉22台,推广民用型煤炉2 000台,减少城区烟尘排放2 495吨、二氧化硫排放208.7吨。积极创建“三优”文明城 市,城乡环境治理取得初步成果,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 生态村2个。 社会事业  投资1 000万元新建国富寄宿制学校,全县农村寄宿制学校达到4所 ,实现3 178名学生集中就学。投资5 200万元建成县人民医院,投资1067.5万元建设 乡镇医疗用房5所,购置了各类先进医疗设备,群众就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大力发 展文体事业,进一步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功举办全县体育运动大会、迎春书画 展等一系列活动,涌现出《春风化雨》等一批鼓舞人心的好作品并在全国获奖。完善数 字电视服务网络,城乡数字电视用户达到8.6万户。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6%以上,人口白增率控制在5.12‰,进入到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 优质示范县行列。解决5 865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城乡享受低保2.6万人,发放低保资金3182.5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城镇居 民参保率分别达到99.4%和91%。组织开展“五七工”、“家属工”认证工作,惠及3 246人。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改造农村泥草房5 600户、城镇棚户区26万平方米,建设 廉租住房6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 54%。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全县贫困人口下降19%。落实国家惠民政策,发放各类补贴 资金3.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