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鹤岗市

市委书记:朱清文 1956年7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73年3月参加工作 ,2007年8月任现职。 副书记:张雨浦(回族) 梁成军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单增庆 副主任:郭桂荣(女) 那玉祥 赵广奇 于冶铭 马文成 市长:张雨浦(回族) 1962年8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84年7月参加 工作,2008年3月任现职。 副市长:樊金宝 徐祝新 韩 悌 钱福永 王 瑞 王桂芝(女) 马 冲 梁贞堂 市政协主席:王礼民 副主席:于会文 袁正岱 王书雅(女) 赵广东 张 涵 谢殿才 袁 军
    【概况】   鹤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坐落在小兴安岭东麓低山丘陵地区与 黑龙江、松花江交汇的三江平原地区,东部、南部隔松花江与佳木斯市相望,西部隔小 兴安岭与伊春市接壤,北部以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与俄罗斯比罗比詹市毗邻。幅员 面积1.5万平方公里,辖萝北、绥滨2个边境县,人口110万。独特的地理位置使鹤岗成 为三江平原北部的重要区域,素有“金三角”之称。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51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3倍;人均地区生产总 值3 495美元,是“十五”期末的2.8倍;地方财政收入3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5.5亿 元,均为“十五”期末的2.7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2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 3.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26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9倍;城镇人均可 支配收入12 044元,是“十五”期末的1.6倍,2010年增幅列全省第3位;农民人均纯 收入6 300元,是“十五”期末的1.8倍,首次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全 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实现60.2亿元、125.4亿元、65.4亿元,分别为“十五”期 末的1.6倍、2.3倍和1.5倍。 项目建设  2010年,全市组织开展了“项目攻坚年”和“四比”竞赛等活动, 共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100 个,其中投产40个、在建60个。煤电化项目完成布局。编制了煤电化基地总体规划和 煤焦化副产品综合利用规划,2个大型甲醇项目已获批准;龙煤东化化肥项目完成总承 包招标;华鹤大颗粒尿素项目已由中海油集团承接,并开始土建施工。4个百万吨煤焦 化项目进展顺利,仅两年时间,鹤翔焦化投产,宝源焦化完成主体工程,征楠焦化开工 建设,万昌焦化完成征地。鹤矿公司鸟山煤矿120万吨主焦煤项目、东北三省最大最先 进的400万吨洗煤项目等开工建设,嘉晨180万吨洗煤、东兴120万吨洗煤、成金1.8亿 块烧结砖、立达矸石热电90万千瓦一期项目投产。食品加工项目快速落实。新建7个共 计170万吨稻米加工项目(其中30万吨4个),多数已投产;万源200万吨水稻加工及综 合利用项目分三期建设,获得省政府4 500万元资金支持,并与上海恒诚投资公司签订 合作上市协议,加工规模和深度居全国之首。兴汇集团百万吨玉米深加工二期项目 (70万吨)开始安装设备,年产1.2万吨白酒项目投产;宝泉酱业5万吨豆瓣酱扩产改 造和4个累计年产6.2万吨豆制品项目开工建设。北大荒集团与双汇集团合作的200万头 生猪屠宰及年产1.5万吨熟食项目投产。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玉米秸秆循环利用项目和“ 台湾农民创业园”项目开工建设。高新技术项目加快推进。拥有国家专利的台湾华生公 司矿用救生舱项目、龙跃公司鲜青玉米剥皮机项目和香港南海油集团石墨深加工项目开 工建设;与院校合作的禾友农药搬迁改造、三精生物制药扩产、双兰星制药项目投产。 鹤矿鑫塔百万吨干法水泥项目完成主体工程。新能源项目顺利启动。望云峰5万千瓦风 电项目投产;龙源解放山10万千瓦风电,泰丰、人和稻壳发电等项目开工建设,宝泉 岭国能秸秆发电项目完成土地审批等。鹤岗市省级“工业示范基地”获批,并被列入“ 黑龙江省级财源建设示范区”,县区园区也基本建成,结束了鹤岗市没有产业园区的历 史,《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中“鹤岗接替产业集聚区”等成为国 家重点支持项目。全市上下抓项目建设的意识、热情、能力和成效都明显增强,态势越 来越好。 工业经济  工业整体素质明显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4户,比“十五” 期末增加62户。2010年,围绕实现“双一”目标,开展了“两抓两保”攻坚战活动, 举办了全市首届“星级企业”和名优产品评选活动,并对“国家级高新技术”和“中国 驰名商标”企业进行了表彰。大力实施“精煤战略”,全市生产原煤1 833万吨,生产 洗煤1 221万吨。实现税收18.5亿元,增长13.7%。地方煤矿在连续三年完成省政府下 达关闭27个矿井任务的情况下,生产原煤583万吨,实现税收5.33亿元,分别增长 58.6%和40%。烟草、通讯、电力、啤酒、白酒等企业效益逐步提升,工业用电量增长 7%。建筑业实现税收增长50%,商品房平均售价2 160元/平方米,比“十五”期末增长 62.6%。 农业经济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粮食实际产量7. 86亿公斤,是“十五”期末 1.6倍,创历史最高记录。累计发放各类涉农补贴资金9亿元,是“十五”期末的4.2倍 。实施各类农田水利工程项目122个,是“十五”期末的2.5倍,有机绿色标识达到220 个。建成养殖基地12个,畜禽饲养量进一步增长。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国家级、省 级龙头企业达到12户,5万吨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3户;“梧桐”、“龙水”、“ 实实”牌大米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占全省的3/5;鹤岗市被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 先进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江萝灌区渠首、小鹤立河水库扩建等6个水利 工程,总库容8.8亿立方米的关门嘴子大型水库被列入省重点工程。黑龙江流域现代农 业科技示范园、马铃薯繁育基地和绥滨网箱养鱼基地等开工建设。争取农机直补资金2 053万元,农机汽车大市场建成使用,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3%,场县共建跨 区作业面积9.53万公顷。新建水稻育秧大棚5 115栋,大棚育秧率达到95%。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完成了24个省级示范村建设任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21个。 第三产业
    抓住鹤岗市被列为“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界江游”龙头 的机遇,完成黑龙江流域博物馆、大荒情纪念馆、金顶山石林公园、嘟噜河湿地公园、 月牙湖风情园、界江国际大酒店等26个旅游开发项目,购置了7艘豪华游船。岭北露天 矿区被命名为国家级矿山地质公园,黑龙江三峡森林公园、鹤岗森林公园、鹤北联营母 树林公园被命名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名山岛、细鳞河、金顶山等5个景区被命名为国家 3A或2A级景区。2010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鹤岗国际界江旅游节”、“激情广场 ”、“殷秀梅家乡演唱会”等文化、体育、经贸活动。名山镇被列为全省旅游名镇和国 家“边贸型重点扶持镇”,基础设施已开工建设。全面加强城市形象宣传,编制了《神 奇鹤岗》、《魅力鹤岗风光》、《鹤岗邮票珍藏册》等宣传品;在央视《朝闻天下》、 香港《大公报》、《中国旅游报》及公路、机场等地集中开展丁宣传;“北国边疆文化 旅游区”等项目被列入国家旅游“十二五”规划,鹤岗市被中国国际旅游协会等单位授 予“中国最佳山水旅游胜地”称号,全市旅游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不断强化促 进消费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商务惠农”工程,完成各类“家电下乡”销售额1.4亿元 。社区“双进”工程取得新进展,有3个社区、2个企业分别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商业 示范区(店)。积极引进大型企业,上海红星美凯龙、吉林温馨鸟、江海证券、哈尔滨 银行、龙江银行等企业落户营业。编制了《鹤岗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8个物流园 区项目开工建设。 基础设施  “十一五”时期,共建成高等级公路、城市道路和农村公路252公里 、35公里和1 340公里,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200%、47%和330%。完成绿化任务3.1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4%、 42%、40%和14.7平方米。水、电、气等城乡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2010年,全市全面 掀起新一轮城乡建设高潮,明确了“宜居宜业宜游滨水森林城市”定位,并全面加大城 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城 市面貌。大力实施“畅通工程”,投资3亿多元,建成28条市内道路、6条主干线公路 和5座桥梁。特别是6个城市出口路一次完成改造升级,运作多年的鹤名一级公路实质 性开工;鹤佳、鹤名两条铁路已上报铁道部审批。大力实施“四供两治”工程,投资 1.1亿元对城市水源地和供水管网进行了集中改造,城市日供水能力增加9万吨,水质 明显提高;成立了水务抢险突击队,有效保证了城市供水防洪安全。供热三期工程竣工 ,新增供热面积360万平方米,完成了200多栋旧楼供热设施和18个小区集中供热改造 工程,基本解决了“弃供”问题。西部污水处理厂竣工运行,东部污水处理、市医院医 疗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开工建设,结束了全市没有污水、垃圾处理工程 的历史。进一步加快城乡电网建设步伐,实施了8个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项目。大力 实施“五化”工程,新建、改造了人民、振兴等14个城市广场和公园。加大硬化力度 ,完成裸土治理60多万平方米,铺设人行道板5万多平方米,新砌路边石53公里。加大 绿化力度,首次实施春秋两季植树,完成植树238万株,基本完成了一次性绿化煤矿矿 区、沉陷腾空区、裸露山体和村屯任务。加大净化力度,狠抓环境卫生,开展了“除冰 雪、清垃圾和小区环境整治会战”等活动。城市卫生环境明显改善。加大亮化力度,重 点对城市道路、广场等进行了亮化升级改造,投入553万元,增加景观灯近300盏,全 市亮灯率达到98%。大力实施“滨水城市”工程,完成了以“五湖一河”为重点的滨水 城市规划,其中清源湖、天水湖、鹤立湖和小鹤立河沿岸景观带工程开工建设。对城区 13条河道特别是易灾区的防洪工程进行了大规模治理,基本解除了居民区的水淹威胁 。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长足进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建成 省级标准化学校29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6%,高考升学率达到86.5%;农村义务 教育经费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新建13所学校8.7万平方米教学设施,三中被确定为 “沈阳军区选拔飞行员优质生源基地”。2010年,全面落实了中等职业学校农村贫困 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等免费政策,启动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卫生服务日趋完善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新建了疾病控制中心、传染病院、市医院急救中心及一 批县乡社区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90%。全市自然人口出生率控制在 4.77‰、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