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佳木斯市

市委书记:林秀山 1954年1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72年7月参加工作,2008年1月任现职。 副书记:孙 喆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淑香(女) 副主任:朱晓峰 卢国勋 宋洁峰 贾 君 胡景双 市长:孙 喆 1963年10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85年8月参加工作,2010年5月任现职。 副市长:孙伟经 孙博前 吴颖钦 张书滨 蒋志芳 张丹虹 黄福清 谭灵芝(女) 市政协主席:高景峰 副主席:赵桂英(女) 曲之平 张铁成(满族) 孙维东 陈嘉斌 初 军 杨本利 刘国强 刘多兵
    【概况】  佳木斯市地处祖国东北边陲的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而成的三江平原腹地,隔乌苏里江、黑龙江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比罗比詹相望,是祖国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誉称“东方第一城”。全市总面积3.27万平方公里,辖4区、4县和2个县级市。全市总人口252万(非农业人口124万),人口增长率为4.26‰。佳木斯市是黑龙江省东北部经济、金融、科技、交通、文化中心。市辖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494.8毫米。耕地面积93.81万公顷,水域面积3 370平方公里,盛产全国闻名的鲑鱼、鲟鱼、鳇鱼,其鱼子酱饮誉欧亚市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煤炭、石灰石、黄金、大理石等30余种矿藏。佳木斯市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盛产大豆、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及烤烟、亚麻、甜菜、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特有的蓝天、碧水、黑土地为生产绿色食品创造了优越的自然环境。佳木斯市铁路、公路交通便利,可通往全国各地。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等多条航线。全市拥有5个国家一类口岸和同江至俄罗斯犹太自治州比罗比詹、抚远乌苏镇至俄罗斯卡扎两条国际客货运输通道。客货运输可顺黑龙江直下,经鞑靼海峡驶抵日本、韩国、美国和东南亚各国,形成水、陆、空主体交通网。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9%。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7%,仍在可控范围内。从商品类别看,呈现“四升四降”趋势。食品价格上涨9.5%、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1.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2.9%、居住价格上涨2.1%;衣着价格下降0.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3.2%、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3%。城乡新就业1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3%以下;企业养老保险累计新增参保1.2万人,富锦市和郊区新农合试点新增参保7.4万人,有60周岁以上农民4.8万人享受到了基础养老金。全市城镇居民医疗参保新增1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1.5万人。城市低保户达到12.1万人,农村低保达到12万人。落实廉租实物配租房4 886套,新增住房租金补贴1 324户。 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粮食生产登上百亿斤台阶。全年粮食总产量5 755 961吨,增长20.9%,其中:水稻产量2 231 382吨,增长26.3%:玉米产量2 345 271吨,增长34.2%;大豆产量1 050 332吨,下降5.4%。经济作物中,烟叶产量9 779吨,增长10%;烤烟产量8 982吨,增长8.4%。 畜牧养殖业  全市实现畜牧业总产值6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8.2%。年末奶牛存栏49 664头,比上年增长3.2%。肉、蛋和牛奶产量分别增长20.6%、12.2%和10%。水产品产量4.9万吨,同比增长16.7%。建设了0.67万公顷以上的优势种植产业带10条,规模化生产面积20万公顷,实现了三年66.67万公顷目标。全市农田水利投入近3亿元,水利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灌溉能力进一步增强。三大新建灌区和老灌区续建提升灌溉能力20.2万公顷,水稻面积新增6万公顷,达到29.9万公顷。全市农业科技园区达到851个,带动重点农业技术覆盖率达到90%。农村综合改革进展顺利,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实现17.8万公顷,增长30.2%。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13个。农村劳务经济成效突出。全市新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累计转移劳动力35.2万人,劳务收入达23.1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5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0.25万公顷;幼林抚育面积1.13万公顷。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截至2010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286万千瓦,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10.8万台,大中小型配套农具13.3万台(套),各类联合收获机5 929台,水稻插秧机12 299台,全市拥有100马力以上的轮式拖拉机538台,农田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8.6%,全年农村用电量40 798万千瓦小时,增长5.7%。 新农村建设  全市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达到954个,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00余户,可加工粮食270万吨,占全市粮食产量的60%以上。省级龙头企业12家,市级龙头企业65家。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环境文明建设。全市有43个(乡)镇98个村实施沼气“一池三改”,即改圈、改厕、改厨,完成沼气池建设14 920户。清运垃圾16万吨,植树21.59万株。县、乡、村已硬化的道路能绿化的路段全部实现绿化,县级以上公路实现100%绿化,乡村公路实现85%以上绿化。省级试点村100%实现村屯“四旁”绿化。乡镇自来水普及率76.5%,村屯自来水普及率55.8%。农村房屋砖瓦化率74.8%。 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13.1亿元,比上年增长38.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全部工业企业)完成增值66.6亿元,增长30.9%。实现工业总产值322.2亿元,增长58.8%。其中,轻工业产值140.1亿元,增长53.4%;重工业产值182.0亿元,增长63.2%;新产品产值10.8亿元,下降0.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3.27,比上年提高48.8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289 675万元,比上年增长69.7%,实现利润总额190 958万元,比上年增长93.8%,其中,地方工业实现利税总额235884万元,增长74.6%,实现利润总额155 554万元,比上年增长87.2%。全年建筑企业实现增加值208 272万元,比上年增长16.9%。全市资质等级三级及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679 264万元,增长46.5%,实现竣工产值437 647万元,增长17.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02.9万平方米,增长49.6%,竣工面积348.9万平方米,增长31.1%。全市实行投标承包面积达317.1万平方米,占全部施工面积的63.1%。 固定资产投资  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0.6亿元,比上年增长45.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1%;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7.7亿元,比上年增长83.2%;农村非农户完成投资7.7亿元,比上年增长338.3%。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8亿元,比上年下降1.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9.5亿元,比上年增长22.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37.6亿元,比上年增长64.1%。城镇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的3.4:47.5:49.1调整为2.4:41.0:56.6。工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工业投资80.2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32%,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1%;基础设施投资增势强劲,全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23.2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49.2%;房地产市场持续走旺,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47.7亿元,比上年增长83.2%。商品房销售面积240.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8.1%。其中,住宅201.8万平方米,增长68.7%;商品房销售额66.6亿元,比上年增长85.9%,其中住宅49.1亿元,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2 772元/平方米,住宅2 435元/平方米。全市施工项目个数46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53个。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固定资产129.9亿元,比上年增长35.7%。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输电线路长度(11万伏及以上)80公里;其他发电机组容量19.5万千瓦;新建公路150公里,改建公路218.5公里。
    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8.5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渐明显。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农村市场发展强劲。全市城镇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2亿元,增长19.3%;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3亿元,增长19.9%,增幅高于城镇0.6个百分点。批发业增速加快,零售业平稳增长。全市批发业实现商品销售额66.9亿元,增长31.7%;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额177.3亿元,增长25.8%。住宿餐饮业发展势头良好。随着大众消费和商务活动消费日益增多,在旅游消费和节假日消费的强有力拉动下,全市住宿和餐饮业得到长足发展,营业额显著增加。全市住宿业和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实现5.8亿元和23.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9.9%和25.6%。限上企业运行平稳,限下企业发展转快。全市限上批零贸易及住宿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增势平稳;限下批零贸易及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59.3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增幅高于限上企业5.3个百分点。消费结构继续优化,消费品位进一步提升,居民用于娱乐、休闲商品销售持续走旺,家具、家用电器、音像制品、金银珠宝和通讯器材类的商品销售增幅明显高于居民平均消费增幅。家庭小轿车销售增长较快,比上年增长34.3%。
    对外经济  对外开放规模不断扩大,外贸进出口总额稳步增长。克服俄罗斯市场政策调整等不利影响,调结构、树品牌,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培育外贸主体,推进对俄经贸合作适应性战略调整,大通道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建泊位14个,新增吞吐能力614万吨,全市5个水运口岸的千吨级泊位达到59个,水运、陆路对俄总运输能力提升到1 505万吨。在第21届“哈洽会”上签订国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0项,金额9 561.8万美元,签订国外贸易14.6亿美元。成功承办中俄(佳木斯)农机展销洽谈会,达成合作项目总金额7.9亿美元,签订对俄农机及农业类贸易与合作项目3.6亿美元。外经贸主体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197家,其中超千万美元的企业53家,超亿美元的企业8家。全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实现3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2%。其中,进口总额2.1亿美元,增长27.5%,出口总额28.4亿美元,增长52.3%。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完成24.9亿元,比上年增长51.4%,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完成0.2亿美元,下降20.8%,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总额完成4.2亿美元,增长168%,其他贸易进出口总额完成1.2亿美元,下降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