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胡世英 1954年12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74年4月参加工作,2002年4月任现职。
副书记:肖建春 邱奎忠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洪烈
副主任:王兴彪 刘占生 刘万发 陶福胜 李红霞(女) 李乃波
市长:肖建春 1957年1月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78年8月参加工作,2008年4月任现职。
副市长:聂耕寰 夏永智(女)韩慧峰 王桂芝(女) 王国俊 李宝山 王志鹏
市政协主席:宋德新
副主席:宫伏山 范育松 安久维 吕艳艳(女) 崔仁良
[概况]
绥化市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小兴安岭余脉丘陵地带与平原衔接处,地处东经124°53′~128°30′,北纬45°30′~48°02′。东交伊春市,南邻哈尔滨市,西接大庆市和齐齐哈尔市,北连黑河市。幅员面积3.4万平方公里。下辖肇东、安达、海伦3市,庆安、绥棱、兰西、望奎、青冈、明水6县和北林区。绥化于1862年(清朝同治元年)开发设镇,因地处草原密林地带,故得名北团林子。1885年,设理事通判厅,并取“吉祥安顺”之意,改名为绥化。绥化市前身原绥化地区建于1956年3月,专署设在绥化县。1958年8月改为松花江地区,驻地迁至哈尔滨。1965年6月又改为绥化地区,驻地迁回绥化县。199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绥化地区行署,设立地级绥化市;撤销原县级绥化市,设立县级北林区。绥化市总体地貌大体为“二山一水七分田”。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境内有松花江、呼兰河水系等大小河流38条,流域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地面水资源量为24.4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22.4亿立方米。绥化市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4℃,年平均降雨量为504毫米,无霜期平均为130天,年平均日照为2 714小时,平均年积温为2 634.6℃。野生动物有紫貂、水獭、梅花鹿、飞龙等数十种。盛产木耳、猴头等多种山产品。森林覆盖率达12%以上,林木蓄积量为1 926万立方米。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等粮食作物和烤烟、亚麻、甜菜等经济作物,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畜牧业发展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基地,有中国寒地黑土特色农业物产之乡美誉。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铁、煤、大理石、天然气、石灰石、项英石、花岗岩、陶土等数十种。优质矿泉也有很大开发价值。2010年境内有滨北、滨佳、滨洲3条铁路贯穿6个县(市、区),哈大、哈黑、哈伊、明沈4条国家级公路贯穿7个县(市、区)。
农业、农村工作
粮食生产连续7年实现大丰收,总产量达到134.55亿公斤,提前5年实现粮食总产120亿公斤目标,为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作出了突出贡献。全国产粮大县达到9个,肇东市再获全国产粮大县标兵。绿色食品种植面积稳居全国市(地)之首。17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部完成。新组建投资3 000万元以上的农机合作社10个,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居全省前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 280个。畜牧业规模经营比重达到60%,实现增加值90亿元。完成人工造林2.86万公顷,是省定任务的1.28倍。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修建农村公路1890公里,新增自来水工程581处,解决了20.1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农合覆盖率以村为单位达到100%,参合率达到98.5%以上。争取国家财政扶贫资金5171.9万元,有6万人实现了脱贫。村级活动场所、乡村卫生院所、文体广场、清洁能源工程大量增加。内转外输农村剩余劳动力112万人,创收74亿元。全市已有400个村达到省级试点村建设标准,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工业
新上投资超亿元项目75个,是上年的近2倍。17个县级以上园区集聚功能增强,望奎、青冈、绥棱3个县的项目园区被批准为省级加工业示范基地。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52户,30户重点骨干企业对工业增加值和利税的贡献额在50%以上。争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资金5 539万元,开发新产品58种,转化重点科技成果30项,获得国家专利184项,科技拉动作用进一步凸显。通过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助保贷款风险补偿金和争取上级专项扶持等办法,为企业解决资金3亿余元,带动企业新增投资14.3亿元。顺利完成4户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新上治污设施工业企业20余户,工业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实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330.4亿元,增长55%;利税43亿元,增长31.3%。
商贸服务业
扩大内需战略成效明显,市场贸易量和人均消费支出大幅增加。现代商贸物流业快速发展,新建成大型商场、超市36家,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不断拓展。大型物流企业发展到66家,绥化长安、顺达,安达安瑞佳、博达,望奎同源等一大批物流企业快速成长。安达物流经济创造税收近2亿元。全市兑现“家电汽车下乡”、“汽车家电以旧换新”补贴1.25亿元。进出口贸易再创新高,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04亿美元,增长41.1%,其中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进出口额同比增长69.6%。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实际利用外资1.06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金融、通讯、烟草、石油行业快速发展,四大行业贡献税收超2亿元,增长20%以上。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54.3亿元,增长17.5%。各项贷款余额301.9亿元,增长27.3%。龙江银行落户绥化市,正式运营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17家。旅游业加速发展,旅游景区发展到32处,入选全省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2个。全市房地产建筑面积1 077万平方米,建筑及房地产业税收8亿元。
社会事业
在住房保障上,拆迁城镇棚户区262万平方米,增长63.8%,开工建设659万平方米,有40 235户城镇居民陆续住上新楼房。新配建购买廉租房5 490套,发放廉租房补贴7 500万元。改造农村泥草房4.56万户、倒危房2 867户,已有60%以上的农民告别了泥草房。绥化市被评为全省棚户区和泥草房改造先进单位。在社会保障上,城镇新增就业5.4万人,涌现2 500个创业带头人,带动1.12万人实现就业,妇女创业成效明显;绥化市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创业试点城市”。城乡低保人数达到46.9万人,比上年增加5.8万人。北林、肇东等地建成高标准城市养老服务中心。北林养老服务中心纳入全省首家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全市中心敬老院发展到24所,有6 500余名孤寡老人在幸福、和谐的大家庭中安享晚年。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员达到25.5万人,新增1.9万人,并提高兑现“五七工”、“家属工”、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全部按时足额发放。绥棱县、青冈县被省政府确定为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县。医疗保险取得积极进展,工伤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建设城镇和谐社区109个、农村精品社区30个。肇东市、庆安县分获全国城市和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县荣誉。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上,总投入30亿元,新建城镇道路45公里、农村公路1 890公里,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99.9%;新增园林绿地面积35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370万平方米。全市10个污水处理项目已完成1/2以上。肇东市投资近2亿元,大力推进城市道路硬化提档、绿化升级、亮化节能改造和生态水系、湿地公园建设;海伦市投资3 600万元,重点实施“一环七通”道路改造工程,硬化街路巷道50条;望奎县完成总投资1.5亿元的城区集中供热项目。国土资源支撑保障能力增强,建设用地供给总量居全省前列,实现地产综合收益18.7亿元。在社会事业发展上,投资4.2亿元,完成校安工程98万平方米,新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35所,教学设施得到改善,和谐文明校区建设成效显著,高考升学率及综合排名在全省领先。投资4.61亿元,新建、续建医疗机构41个。城市社区医疗卫生覆盖率达90%,农村卫生“三网四化”全面完成。启动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肇东市率先在全省实行基层药品零差价销售,望奎县被评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文化事业全面进步。有400余件文化艺术作品在国家和省获奖。竞技体育加快发展,在省第12届全运会上荣获金牌55枚。全市新建各类全民健身工程178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城乡数字电视加快推进。平安建设力度加大。
[实现跨越发展]
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大力实施城市开发建设拉动增长、招商上项目拉动增长的宏观战略。2010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8.3亿元,增速在全省13地市中排第5位,是2005年的4.3倍,翻两番还多;全口径财政收入11.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1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9倍和2.6倍,均翻一番多。全新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打造开发区产业平台,累计投入基础建设资金5亿余元,建成区面积6平方公里,引进建设产业项目89个,总投资79.4亿元,投资超亿元项目38个,2010年达到17个,构建了食品医药、机械电子、商贸物流、新型材料、光伏产业“一区五园”的产业框架。引进12户光伏企业,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总投资44.5亿元,打造北方光伏产业城规划纳入全省发展战略。围绕建设新城区、改造老城区,重点实施路网覆盖、棚改安居、精品绿化、服务升级“四大工程”。建设改造街道200余条、100余公里,是“十五”期间的8.5倍。排水工程54公里,是“十五”期间的5.8倍。房地产开发总面积530万平方米,是“十五”期间的4.8倍。绿化覆被面积达到938万平方米,绿化投资是“十五”期间的10倍。新建、改造人民广场、人民公园等10处以上景点景区,打造精品绿化景观带、花园式校园和小区77个。安装路灯1 623基,是“十五”期间的2.2倍。集中供热面积达到850万平方米,拆掉450座大小烟囱。新建、改造市医院、人民医院、中医院、职教中心、实验中学、科技文化馆、五环广场、体育公园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新建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申禄达、时代广场、世纪华辰、阳光购物、大世界家居等一批大型购物场所相继落成。改善民生资金超过30亿元。拆迁棚户区167万平方米,市区2万余户居民住进新房。购买廉租房21.2万平方米,市区有4 000余无房户享受到廉租房。积极推进机关职工团购房建设,已有220人拿到住房钥匙。发放住房补贴、取暖补贴、物价补贴7 300万元,保证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通过开发购买公益岗位、“三支一扶”、军转安置、考录等形式,安置就业2万余人,有500余名大学生走上稳定工作岗位。连续3年为环卫工人涨工资,并纳入养老保险;连续3年为市区机关干部和离退休人员发放津补贴,使人均津补贴达到全省1.8万元的上限标准。绥化市被评为“全国十大人民满意城市”和“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前两位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