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安达市

市委书记:李 会 1954年9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71年2月参加工作,2010年4月任现职。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凌新
    市长:冯伟泉 1967年4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86年7月参加工作,2010年5月任现职。
    副市长:肖德厚 吴连涛 张晓舜 郑立祥
    市政协主席:刘春和
    [概况]
    安达市地处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腹地,位于全省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哈大齐工业走廊中心,地带是哈大齐工业走廊5个节点城市之一。南距省城哈尔滨市120公里,北距“鹤城”齐齐哈尔市160公里,毗邻石油名城大庆市,是松嫩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全市幅员面积3 586平方公里,辖10镇4乡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52万。滨洲铁路、哈大高速公路穿越市区,明沈、哈满、安绥等10余条公路网集城乡。安达市拥有耕地14.8万公顷,原生态自然湿地3.7万公顷,草原18.13万公顷,植被以羊草为主,素有“世界明珠”之称;境内探明石油储量超亿吨,天然气储量近千亿立方米,地热资源丰富。
    2010年,安达市坚持“产业主导、项目牵动、多业并举、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跨越式推进“双千亿工程”(以油气化工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千亿产出工程、投资千亿“五湖”湿地生态之城建设工程)和“现代牛城五市”(哈大齐工业走廊卫星市、东北地区油气化工市、全国知名乳肉食品市、中国北方仓储物流市、北国特色生态市)建设。经过安达市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顽强拼搏,人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幸福指数大幅提高,经济社会呈现出竞相发展、全面发展、飞速发展的强劲态势。安达市连续6年被绥化市评为“实绩突出市县”,连续5年荣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连续4年荣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连续3年膺全省十强县,连续2年荣膺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首次跻身于东北30强和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发展定位
    安达市发展思路、规划修编在科学谋划中更加清晰完善。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城市发展进行高起点、高标准规划设计,城市功能定位更加科学、产业发展格局更加明晰。推进“双千亿工程”,倾力打造“现代牛城五市”,实施“北扩东移南通西治”战略,建设“石化之城、生态之城、绿色乳都、北湖新区”,已成为安达市发展的目标。
    综合实力
    2010年,安达市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取得跨越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0.2亿元,增长27.5%;财政收入实现12.2亿元,增长38.7%,进入全省“前三强”,向全国“百强县”迈进一大步;乡级财政收入实现5.4亿元,在绥化各市县中领先,特别是先源乡成为全省第一个财政收入超亿元乡镇。城填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8亿元,增长45%,位居绥化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1亿元,增长2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 527元和8 112元,分别增长16.8%和36%,均位列绥化市第一。
    项目建设
    2010年,安达市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在强力推进中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共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51个,引进到位资金32.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5亿元,增长55.1%,实现利税16.3亿元,增长21.7%;开发区已人驻企业51家,实现产值115亿元;以安瑞佳、豪运等为代表的规模以上油气化工企业发展到11家,实现产值23.6亿元,利税7.3亿元;物流企业发展到215家,创税1.57亿元。招商引资额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及项目建设总量、亿元以上项目数量、园区开发建设水平创造了多项绥化市和全省第一。
    农业
    2010年,安达市农牧业生产、新农村建设在统筹发展中不断扎实推进。粮食总产量实现10.54亿公斤,首次跨入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行列;蔬菜种植面积2.27万公顷;奶牛存栏18.23万头,鲜奶总产量58.6万吨,畜牧业实现产值38.7亿元,大型现代牧场建设实现零的突破,高标准完成奶站主体转换工作,成为全国唯一的乳品质量区域化管理试点县和全国奶站信息化管理试点县;发放农机补贴资金1 021万元,补贴农机具869台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770个,集中经营土地2万公顷;内转外输农村剩余劳动力9.4万人,创收7.4亿元;改造农村泥草房2 479户;新打大小农田井600眼,被评为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
    民生事业
    2010年,安达市多项重大民生工程在艰苦奋战中如期得以完成。高标准完成污水处理和城市供水两大民生工程;哈齐铁路客运专线安达段、垃圾处理项目稳步推进;启动实施27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建筑总面积246万平方米,受益居民8 207户;新建标准化校舍7所,新建乡镇卫生院2所;投资2 570万元,铺设城区道路2.3万平方米;投资2 911万元,修建村屯路139.3公里;集中开展了以城市“五大联合整治”、农村“五清一圈”及牛街综合整治为重点的环境整治行动,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在全省率先搭建起社会就业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5%以内;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员4.7万人,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11万人,新农合参合人员26.9万人,低保惠及1.9万户、3.7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信访工作稳定,“三优”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社会治安稳定,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