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经济区”建设
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 建设区不断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加大核心示范区和重点园区建设,国裕公司金融行业数据中心、东北轻合金超大规格铝合金板带材、大庆新华08国际石油资讯中心、齐齐哈尔一拖东方红工业园等一大批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落地建设。截至2011年末,建设区启动面积达到206平方公里,开工项目1 087个,累计完成投资1 435.8亿元,入区企业1 803户,投产企业895户。哈尔滨项目区启动面积达到97平方公里,开工项目410个,累计完成投资773.3亿元,入区企业1 087户,投产企业403户。大庆项目区启动面积达到48平方公里,开工项目408个,累计完成投资297.1亿元,入区企业414户,投产企业289户,着力打造中国云谷、民用航空高新技术、汽车火炬、动漫出版等国家级产业基地,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齐齐哈尔项目区启动面积达到29平方公里,开工项目174个,累计完成投资103.3亿元,入区企业197户,投产企业156户。肇东和安达项目区启动面积达到32平方公里,开工项目95个,累计完成投资262.2亿元,入区企业105户,投产企业47户。
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 建设区着力加强煤炭资源接续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煤电化产业和非煤替代产业,龙煤、沈煤集团等改扩建和华电能源牡丹江第二发电厂、大唐七台河电厂等重点电源电网项目建成投产,拉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大增强。截至2011年末,建设区100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31个,在建30个,累计完成投资501.6亿元。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列入基地规划的23个煤炭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2.3亿元,煤炭产量稳定在8 500万吨。大力推进的19个重点电源和电网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24亿元,电站装机容量达到2 071万千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发展煤化工产业,山东鲁能、中国化工、中煤能源、中国航天等大企业集团落户建设区。建设煤化工项目21个,煤化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80亿元。替代产业推进转型,非煤产业比重明显提升,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截至2011年末,建设替代产业项目37个,投产15个,累计完成投资279亿元。循环经济规模扩大,龙煤鹤岗分公司煤矸石发电、清河泉生物质热电联产等一批可再生能源项目建成投产,建设区煤矸石、煤泥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以上。
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 开发区着力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加强边境口岸建设,大力推进对俄、韩、日等国家经贸科技合作,加快建设口岸、腹地和境外相结合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创新发展边境互市贸易区、综合保税区、境内外加工区等各类特色园区,进一步畅通国际经贸大通道和物流网络,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对外开放蕴涵无限商机。2011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0.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8.4个百分点,增幅列全国第5位。多元贸易格局初步形成,与世界21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有8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黑龙江投资,与黑龙江省进出口总额超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达42个。口岸功能日益完善配套,实施重点口岸改造工程,大力加强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口岸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积极推行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建设,黑河、绥芬河、东宁、同江等口岸改扩建工程投入使用,黑瞎子岛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客货检验通过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截至2011年末,全省口岸进出口货运量累计实现3 935万吨,进出境人员985万人次。国际经贸通道建设加快,依托第一条欧亚大陆桥,打通关键节点,提升通过能力,发展陆海联运和江海联运,构筑以哈尔滨市为中心,内联东北乃至沿海省份,东接东北亚和环太平洋地区,西连俄罗斯腹地及独联体国家,直达鹿特丹,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相互补充的国际经贸大通道,极大地促进了对东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 保护区紧紧抓住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机遇,坚持修复和提升生态功能,加强对森林、草原、湿地、水资源保护,科学、有序开发林木和矿产资源,生态型经济蓬勃发展,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加快构筑。截至2011年末,累计调减木材产量641.6万立方米,大兴安岭地区节约林木资源402.4万立方米,小兴安岭地区森林资源净增5 894万立方米。森林抚育保护力度加大,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工程,促进森林资源保护与恢复,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三增长”。接续替代产业占据主导,积极推进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特色种植养殖、绿色食品加工、北药开发、清洁能源、林木和矿产资源开发及精深加工等以生态为主导的产业,现代林区绿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11年,保护区接待游客3 904万人次、旅游收入84.2亿元,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6.43万千瓦,国家认证绿色食品129个、有机食品379个、无公害食品1 329个,林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1亿元。林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截至2011年末,保护区累计实现就业再就业47.7万人,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2.68万套、惠及群众81.7万人,林区职工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7年的10 345元提高到22 300元。
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 试验区全力推进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生态化建设,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呈现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良好态势。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扩大高产高效作物播种面积,抓好增水稻、扩玉米、调大豆工作,不断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加快推动黑龙江由农产品生产大省向农产品加工大省转变。2011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 375.8万公顷,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66万吨、114万吨、778万吨,水产养殖发展到18.73万公顷;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 610亿元,带动种植业基地面积600万公顷;畜牧业实现产值1 21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6.9%;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 550户,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达35%。垦区大农业引领发展,围绕打造国际化现代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垦区装备、科技、人力、体制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高产优质粮食种植,统筹推进畜牧业、林业、特色产业发展。2011年,垦区粮食总产达到203.5亿公斤,实现生产总值875亿元,为地方完成代耕、代种、代收作业266.67万公顷,向地方推广农业新技术266.67万公顷。
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 坚持以十大旅游开发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开发培育新型旅游业态,加强旅游资源宣传推广,着力优化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叫响“北国风光,美在黑龙江”旅游品牌。截至2011年末,全省开工建设旅游项目983个、完成投资558.3亿元,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达到11个,5A级景区3家,4A级景区39家,3A级景区108家,S级旅游滑雪场30家,入境旅游客源国增加到105个。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2011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0 443.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8%;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 091.5亿元,增长23.5%。其中,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0 236.9万人次,增长28.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 031.9亿元,增长24.1%;接待国际旅游人数206.5万人次,增长19.8%,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9.2亿美元,增长20.3%。
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 加工区坚持“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以加工制造业、商贸、旅游、物流、会展五大产业中心为依托,积极培育木材、机电、食品、建材、轻工五大产业集群,引进了可口可乐等一大批重点项目。2011年,加工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 178.2亿元,财政收入619.1亿元,进出口总额153.3亿美元,对俄贸易额61.2亿美元,进出口货运量759万吨,进口资源加工率达到37.5%。境内园区提档升级,全力推进哈尔滨段10个园区和牡丹江段8个园区建设,重点发展对俄机电产品出口加工、进口石化产品加工等产业,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已通过国家验收封关运行,成为带动全省对俄经贸合作加快发展的引擎。截至2011年末,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5亿元,实际开发面积达到190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 810户,完成投资971亿元,投入产出比达到50%以上。境外园区加快建设,全力推进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等11个境外园区建设,总规划面积3 296万平方米,启动实施阿穆尔—黑河边境油品储运与炼化综合体等一大批重点项目,为全省沿边开放提供了境外合作平台。截至201 1年末,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59亿美元,实际开发面积达到14.2平方公里,入驻企业70户。
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 开发区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壮大特色产业,开工建设哈尔滨科技创新城等一批重大项目,有力推动了全省产业战略升级。截至2011年末,开发区累计完成建设投资667.9亿元,入驻高新技术企业220家,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08年的2 611亿元增至2011年的5 005亿元,年均增长24.2%。哈尔滨高新区成为全国首批25家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园区,入驻企业927家,哈尔滨科技创新城累计签约入驻117家单位、192个高科技项目。大庆高新区成为全国首批10家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入驻企业2 836家。齐齐哈尔高新区于2010年成功晋升国家级高新区,入驻企业130家。牡丹江、佳木斯2个省级高新区分别入驻企业231家、50家。2011年,5个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 989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1.1%。哈工大、哈工程、哈理工、东北石油大学等4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孵化面积达到6万余平方米,在孵企业330家,成功孵化哈工大博实自动化设备公司、哈工大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牡丹江友博药业等一批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截至2011年末,全省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94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37家、创新型企业307家,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1 063个,企业专利申请4 582件,高新技术企业逐步成为创新主体,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 (王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