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十大工程”建设

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2011年,粮食生产再攀新高,连续八年获得大丰收,总产量达到557.05亿公斤,比上年增长11.1%,粮食商品量达到446.6亿公斤,商品率达到80.2%。大规模开展水利建设攻坚战,着力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为粮食持续增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11年末,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458亿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8.27万公顷,新增水田灌溉面积89.67万公顷,新增旱田灌溉面积92.49万公顷,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2。大农机建设扎实推进,重点装备大马力拖拉机、整地机、精量播种机、水稻插秧机等大型农业机械,不断提升现代大农机装备水平,加快推进田间作业全程机械化。全省200马力以上拖拉机、水稻插秧机、收获机和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分别达到4 773台、18.5万台、7.3万台和1.2万台。大科技建设支撑有力,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落实国家级万亩以上高产创建示范片682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8%,农村测土配方施肥达到533.33万公顷,农业生产标准化到位率达到9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5%。大合作建设方兴未艾,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1万个,15家农业科研院所与67个县(市、区)开展科技共建,垦区105个农场与66个县(市、区)开展合作共建,898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合作关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 坚持“有建设规划、有主导产业、有硬化道路、有安全饮水、有新型民居、有清洁能源、有整洁环境、有健全服务、有文明村风、有好的班子”建设标准,深入开展新农村星级创建活动,探索走出了具有龙江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新路子。截至2011年末,省财政通过“以奖代投”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9.95亿元,撬动地方政府投入建设资金34亿元,2 350个村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占行政村总数的26%,6.6万户、25万农民集中到城市、小城镇和中心村居住,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由试点建设向全面推进转变、由单项建设向统筹发展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多元投入转变、由政策扶持向制度保障转变。基础设施日趋完备,大力推进农村泥草房改造、新型能源建设、饮用水安全等工作,启动1 059个中心村建设,累计改造农村泥草房104.3万户、8 581万平方米,修建农村公路10.2万公里,建设饮水安全工程10 025处,建设大中型能源项目296个。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切实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深入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广泛开展文明乡村、文明单位和星级户创建,积极推进“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重点产业大项目建设工程 2011年,全省产业项目完成投资3 149.1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43.7%;十大产业完成投资2 347.6亿元,占全部产业投资的74.5%;445个省重点推进产业项目开复工430个,完成投资937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 956.6亿元,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 583.2亿元,占全省GDP的44.7%。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引导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产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效益。截至2011年末,重点推进的传统产业改造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23.9亿元,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4 253.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88.4%。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发展三年倍增计划,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动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跨越发展。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企业达到726户,实现工业增加值526.1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0.9%;省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499.5亿元,占全部重点推进产业项目的53. 3%。产业园区功能增强,加快推进哈尔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等13个省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在技术改造、资金安排、生产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推动园区集聚化、特色化和高端化发展。截至2011年末,13个重点产业园区开发面积达到141.6平方公里,新落户项目170个。
    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工程 成功实现龙江交通由基础设施欠缺、发展条件滞后向基础设施完善、发展后劲十足的巨大转变。公路建设历史飞跃,公路建设三年决战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与邻省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全面对接,构建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现代化公路网络。截至2011年末,完成投资1 044亿元,相当于建国以来黑龙江省公路建设投资总和,交工高速公路2 767公里、一级公路215公里、二级公路2 335公里、农村公路62 80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 811公里,可排在全国第8位左右,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5.5万公里。铁路建设扩能提速,加快枢纽站场、客货运专线和快速铁路建设,积极实施扩能提速改造,全省铁路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11年末,累计投资近300亿元,开工项目10个、竣工5个,新建及扩能改造铁路里程1 100公里,宾西至成高子、前进至抚远等铁路竣工通车,哈大客专、哈齐客专、哈西客站、哈尔滨地铁等重点铁路项目进展顺利。机场建设力度空前,大力推进机场改扩建、新建迁建工作,初步形成方便、快捷、高效、功能齐全的省内机场网络体系。截至2011年末,漠河、伊春、鸡西、大庆等4个支线机场投入使用,加格达奇机场基本建成,全省机场数量由2008年的5个发展到10个,位居东北三省之首。水运建设稳步推进,加快干流航道、开放港口、货运码头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水运交通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11年末,累计投资5.7亿元,开工项目11个、竣工7个,航道总里程达到5 562公里,高等级航道达标率达到38.4%,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建成投产,实现航电枢纽零的突破,成功开辟重大装备跨境江海联运新通道。 贸易旅游综合开发工程 2011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 705.1亿元,同比增长17.6%;接待国内外游客2.04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 091.5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8.63%,指标增幅在全国名列前茅。内贸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完善。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农超对接”活动,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市场主体格局和现代化流通体系。截至2011年末,建立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17个,改造农产品、农贸市场32个,改造建设连锁标准化农家店2.2万个,覆盖全省95%以上的农村地区;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共销售各类家电575万台(件),实现销售收入143.4亿元,惠及城乡居民350万户,户均受益超过400元。旅游名镇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全力打造五大连池、镜泊湖、亚布力、汤旺河、北极村、兴凯湖、黑瞎子岛、名山、海林农场、七星农场、金龙山、连环湖、虎头、莲花新镇14个重点旅游名镇,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完备,有力推动了全省旅游业蓬勃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末,14个旅游名镇累计开复工项目192个,完成投资67亿元。 城镇化建设试点工程 全省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从农村到城市,从垦区到林区,从矿山到油田,一座座现代化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截至2011年末,累计完成投资495亿元,城镇化率达到56.5%。农垦小城镇各具特色,坚持优化农垦城镇布局,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垦区特色、生态秀美宜居、服务功能齐全的现代小城镇。整体搬迁居民点l 783个,新建住宅2 796万平方米,60万人喜迁新居,城镇化率提高到80%以上,“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城镇里”已成为垦区农民的真实写照。森工小城镇蓬勃兴起,坚持以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为契机,加快推进23个森工小城镇建设,职工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一批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小城镇迅速崛起。截至2011年末,累计投资220.3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2 000万平方米,相当于以往60年的总和,实现12万分散居住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中心小城镇竞相发展,大力实施“百镇建设工程”,重点抓好基础建设、产业发展、体制创新,初步形成以城关镇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的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体系。 截至2011年末,累计完成投资137.2亿元,建成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大镇、边贸强镇、旅游名镇。 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 截至2011年末,构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31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到18家,技术交易额突破62亿元,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85.14%,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排名攀升至第12位。科技研发创新成果丰硕,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1年末,全省荣获国家级科技奖励5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2项(特等奖1项)。2011年,全省专利申请量、科技成果登记量分别达到23 432件和1 376项。高校强省战略深入实施,着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高等院校办学水平,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11年末,创办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3个,高职高专专业合作企业达到3 800家、订单培养学生5万余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8%。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双走进、双发布”成果对接活动,促进351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人才资源总量、素质结构、发展环境、使用效能实现重大突破。截至2011年末,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l 932万人,拥有两院院士40名,居全国第5位,R&D人员数达到6.4万人年,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30.6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24.4%,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例达到9.8%,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达到21.9%。
    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 工程实施以来,共完成退耕还林17.97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7.73万公顷,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89座、建成69座,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实施重点减排工程133个,关停取缔“十五小”、“新五小”等企业944家,全省自然保护区达到211个,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改善,龙江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植树造林绿化龙江大地,坚持以三年实现平原绿化、五年基本绿化龙江大地为目标,造林绿化历经三年大会战和一年强化巩固,创造了人工造林史上的奇迹,在广袤黑土地上树立起一座绿色丰碑。截至2011年末,投资124.7亿元,造林绿化91.73万公顷,绿化和完善村屯28 610个,绿化道路26 323.8公里,超额完成植树造林三年会战目标,全省森林覆被率达到45.2%。生态保护留住青山碧水。实施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点水源地保护和界江国土安全保护,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加快草原生态功能恢复。截至2011年末,治理“三化”草原60.87万公顷,建立湿地类型保护区20处56.57万公顷,《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116个项目全部建成,松花江水质明显改善。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开展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减排达标活动,实施企业节能技术和建筑节能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有力推动了重点企业,园区、城镇逐步实现循环发展。2008年以来,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率分别为4.75%、5.61%、5%和3.5%。 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工程 坚持建设与治理相结合、集中会战与长效管理相结合、重点攻坚与全面推进相结合,重点抓好硬化、绿化、净化、美化,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省城乡环境和人民群众精神风貌发生明显变化。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加强滨水城市建设,使得环境更加绿色、更加舒适、更加宜居。截至2011年末,全省城市建成区累计新建绿地17 216公顷,新植树木18 394万株,新增公园1 025个,硬化绿化裸土地面2 668.3万平方米,绿化覆被率达到36.4%,绿地率达到31.5%;建设滨水城市项目370个、竣工207个,完成投资400余亿元。秩序更加优良。坚持把市容、市场、交通作为重点,治理整顿城市牌匾乱挂、楼房乱建、车辆乱停等问题,城市公共秩序明显好转。截至2011年末,全省累计完成城市道路改造1 735条,拆除违章建筑3. 89万处,拆除面积超过165万平方米,清理乱贴、乱画、乱挂和违章设置牌匾广告380余万处。服务更加优质。坚持以行政管理窗口和商业经营窗口行业为重点,大力开展文明服务竞赛、道德模范评选、志愿服务等活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各行各业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截至2011年末,大庆市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绥芬河市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城市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哈尔滨、伊春、安达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先进单位。 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 工程实施以来,全省累计直接民生财政支出4 404.1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52%,民生投入越来越大,群众实惠越来越多。就业工作扎实有效。截至2011年末,开展创业能力培训27.2万人,为13.5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7亿元,通过创业和自谋职业新开发就业岗位47.5万个,全省城镇累计实现新增就业299.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2.7万人,困难群体就业8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 %以内。社保体系覆盖城乡,加快建立普惠型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截至2011年末,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81.3万人、1 578万人、474.5万人、450万人和350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月人均241元和年人均1 350元,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9%,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30元。扶贫开发深入推进。截至2011年末,累计投入16.76亿元,完成1 5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扶持12.2万农村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实现114.7万人脱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截至2011年末,累计投资68.4亿元,开工建设学校2 153所、竣工学校1 733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到1 717所;累计投资33亿元,建设县级医院61个、乡镇卫生院45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8个;累计投资13.3亿元,新建改扩建文化设施项目938个,其中累计投资3.2亿元,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876个;成功承办第24届“大冬会”和第11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初步形成以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为重点、以棚户区和泥草房改造为支撑、以经济适用住房为补充的覆盖城乡中低收入群体的新型住房保障体系。截至年末,累计投资2 753.8亿元,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66.89万套,完成泥草房改造90.2万户,城乡受益群众306.32万户;累计投资458.1亿元,建设“三供两治”项目503个,新增集中供热11 453万平方米、供气154.5万户、日供水能力174万吨、污水日处理能力303万吨、垃圾日处理能力11 547吨。平安龙江建设成效显著,黑龙江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省份。 (王振东)